《科学》:树木埋藏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学术   2024-09-27 16:58   北京  

“碳锁定”(Carbon Lockdown)公司已经测试过将木材埋入“地窖”,从而阻止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图片来源:曾宁

一根东部红柏原木在加拿大东部埋藏了数千年,被近乎完美地保存了下来,这表明了一种新型碳储存计划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木材“地窖”。倡导者说,这根原木展示了如何通过埋藏木材而非任其在地表腐烂,阻挡数十亿吨会使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抵达大气层。


马里兰大学的气候科学家曾宁教授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他在9月26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保存这根原木的不寻常的条件。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尽管至关重要——并不足以遏制形势严峻的全球变暖。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和企业正在寻求从环境中清除二氧化碳的方法。一些人希望主动从大气或海洋中剥离二氧化碳。另一些人则希望从一开始就阻止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例如,直接从烟囱中收集二氧化碳并将其泵入岩层进行长期封存,或者将生物质埋入海底,使其碳元素可以在海底封存数百年。


普林斯顿大学的生态学家Stephen Pacala说,木材地窖——在陆地上掩埋生物质——代表了另一种碳封存理念,这一概念在近几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曾宁补充道,全球约有十几个团队正在开展试点项目,以完善这一技术。曾宁创办的一家名为“碳锁定”(Carbon Lockdown)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曾宁和他的同事在发表于《科学》的研究论文中估计,从理论上讲,全球生物质总量的约4.5%——废弃木材和可持续采伐木材的组合——可以被埋入木材地窖。这将每年从大气中清除多达10千兆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美国年排放量的2倍。

3775年前的原木被埋藏在缺氧的含水粘土中,因此保留了95%的碳。图片来源:曾宁

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的气候科学家Kirsten Zickfeld说:“但理论不同于实践,当我看到一个很大的数字的时候,我会持高度怀疑的态度。”


其中一个问题是,掩埋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木材中的碳保持不变。“这项技术的实用性在于木材必须是被长期储存。”Zickfeld说。在地面上,白蚁、真菌和其他生物会迅速分解木材,并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但考古学家早就知道,在没有氧气的地下环境中,分解速度会减慢。问题是科学家们能否大规模地重现这种低氧条件。


2013年,曾宁及其同事在魁北克的一处地点测试各种木材埋藏条件时,在一片庄稼地下方2米处发现了一块78厘米长的东部红柏原木。通过碳-14 测定,他们发现这根木头已有3775年的历史。其他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显示,这根木头保留了大约95%的碳。这根原木被埋在一个不透水的粘土层中,粘土层是由海水沉积而成的,海水已经退去。研究人员认为,粘土阻止了任何富含氧气的淡水进入原木,使其无法分解。不过,加拿大海洋网络公司的海洋工程师Kate Moran说,海洋粘土“并非无处不在”,因此她希望有证据表明,其他类型的土壤也能很好地保存木材中的碳。


另一个问题是——考虑到树木有很多用途——掩埋树木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吗?Pacala指出,没有理由不先将树木制成纸和木制品,然后在一次或多次使用后将其掩埋。这种做法需要小心,以免鼓励砍伐森林,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当你把任何事情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它就会开始波及整个世界。”Pacala说。


为了避免一些问题,曾宁建议目前只掩埋废弃木材,他表示这样每年仍然能够捕获一到两千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两个日本的排放量。众所周知,城市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木材,这些废弃木材会演化为火灾隐患,“掩埋这些废弃木材实际上有助于解决隐患”,曾宁说。


原文以“Burying wood in ‘vaults’ could help fight global warming”为题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新闻版块。


ESE期刊订阅号为非营利性传播媒介,如信息来源认为本文不宜翻译并传播,可在后台留言联系订阅号运营者删除。


推荐阅读

· 废旧锂电池回收的事前生命周期评估

· 应用分子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策略、机制和前景

· 高分辨率研究揭示水文、植被与土壤特性对中国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关键影响

· 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质与颗粒传输:刚性挺水植被影响研究新进展

· 北极气溶胶粒径分布受空气中生物分子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 沉积物有机质稳定性:从分子和氧化还原的视角分析

· 城镇化的水生态效应:水动力和营养变化如何重塑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食物网

· 冬季臭氧激增——烯烃臭氧化反应的关键作用

高被引论文

以下数据基于Web of Science。

超过200次引用的文章有2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0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30


超过100次引用的文章有8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0.100065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205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34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0.10007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45


超过50次引用的文章有16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80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23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8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254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5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212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44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256

期刊简介

在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亲自提出和指导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ESE)于2020年1月正式创刊。ESE由中国科协主管,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ESE为双月刊,面向全球开放获取(全部论文皆可免费阅读、下载)。


ESE首届编委会由120位全球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担任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担任副主编,俞汉青院士、Danny Reible院士等13位世界顶尖学者担任执行主编和执行副主编。


ESE已入选3个 “一区”,即中科院一区(大、小类)、JCR报告Q1区和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T1区。2023年ESE获得首个完整影响因子12.6,最新影响因子为14.0,最新CiteScore为20.4。


期刊官网: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science-and-ecotechnology



ESE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是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由Elsevier出版发行的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14.1(中科院一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