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局面让印度国内的部分人有些紧张了。过去中美关系紧张时,印度曾抓住不少机会,特别是在贸易和技术领域。如今看到中美有缓和的趋势,这部分人不免担忧,害怕自己辛苦计算的“战略红利”就此失去。
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印度觉得自己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贸易制裁,而印度趁机抢占了这些市场的空缺。印度国内一些人认为,只有当中美关系保持紧张,印度才有机会从中获利。
他们看到,美国在压制中国的过程中,往往会拉上西方盟友一起行动,比如欧盟和加拿大,而这些“打压”正为印度提供了更多机会。更有甚者,他们甚至设想出了一套详细的“计划”:通过美国施加的限制,印度能够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与美国的关系,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具体来说,印度应该做的第一步是取消对中国零部件的进口限制,因为印度短时间内还无法找到比中国更具竞争力的替代品。而这些零部件可以帮助印度国内的制造业进行组装生产,进一步提升印度的工业基础。
接下来,印度还希望能与美国达成某种协议,减轻美方对零部件原产地的限制,从而让印度的商品更容易进入美国市场。最后,印度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些关键领域的主导者,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尤其是成为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首选供应地。
印度的这些想法看起来虽然精明,但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们都依赖于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一旦中美关系改善,印度的这些设想就很难实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官员接连访华后,印度国内的某些人感到不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印度将失去在中美对抗中捞取利益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这些忧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近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确实一直在尝试通过所谓的“去中国化”来转移部分制造业和供应链,印度正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美国和欧洲希望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寻找“风险较低”的替代国家,而印度则凭借庞大的人口和快速发展的制造业成为了一个备选地。
然而,印度的这份“好运气”并非仅仅依赖中美对抗。事实上,中国近年来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很多低端制造业自然流向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中国逐步向高科技产业迈进,而印度在填补这些空缺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机会。因此,印度的受益更多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而不是中美关系紧张的直接产物。
虽然印度部分人士的想法看似有些道理,但问题在于,这种基于外部局势变化的策略并不牢靠。与其寄希望于中美之间的对抗,不如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一点从他们提出的“逐步进口中国零部件再组装”的建议中就可以看出。短期内,印度确实难以完全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但如果一味依赖外部矛盾,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陷入被动。
此外,印度还面临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即便是中美关系恶化,印度是否有足够的实力真正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毕竟,全球供应链的转移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问题,更需要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多方面的支撑。而在这些方面,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