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轰炸机最大的亮点,就是其超强的隐身能力。据称,其雷达反射面积可能只有0.065㎡,这意味着它在雷达屏幕上的反射信号比普通战斗机小得多,甚至比F-22还难以探测。按这个数据推算,中国现役的空警-500预警机可能只能在120公里以内发现它。这个距离对防空系统来说,确实比较短。
但别忘了,隐身并不等于“隐形”,B-21不可能在雷达上完全消失。中国的防空体系并不只是靠预警机。在更远距离上,像“反隐身专家”一样的陆基大型雷达才是主力。这些雷达因为功率大、灵敏度高,探测范围往往是预警机的4到5倍,甚至可以达到10倍。在400到500公里的距离上,大型陆基雷达仍有很大概率捕捉到B-21的踪迹。
大型陆基雷达
另外,预警机也不是“钉死在地图上的固定点”。在实际部署中,它们可以根据战术需要“前出”到更靠近潜在威胁的区域,进一步扩展预警范围。如果B-21进入中国的防空圈,中国的战斗机群、预警机和陆基雷达可以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网,将B-21“锁”在远距离,并迅速启动拦截程序。
如果B-21真如美国宣传的那样厉害,是否意味着它能对中国的防御造成压倒性威胁?答案或许取决于一个问题:美国究竟能造多少架B-21?
美国空军的确计划采购100架甚至更多的B-21,曾有人提出理想数字是175到200架。但实际情况恐怕没那么乐观。首先,B-21的造价堪称天文数字。现在单架造价已经超过7.5亿美元,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上涨。更重要的是,这只是采购成本,还不包括后续的维护费用。参考F-35战斗机的全生命周期成本,B-21的长期开销恐怕只多不少。
其次,美国没有“帮手”分摊费用。F-35之所以能大量生产,是因为这款战斗机不仅装备美国空军,还卖给了英国、日本等盟友。而B-21作为战略轰炸机,不可能出售给盟国,其生产和维护费用只能由美国自己承担。这种成本压力,已经对美国的军工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
即使美国勉强实现生产100架的目标,中国的防御体系也能通过密集部署来消化这种威胁。比如,歼-20隐形战斗机、歼-16多用途战斗机等都具备2000公里以上的作战半径,可以远距离拦截来袭的B-21。此外,随着中国福建舰航母的服役,舰载战斗机和舰载预警机的加入,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防空体系的覆盖范围。
如果说B-21是美国的“高端重锤”,那么中国的无人机则可能成为“以量取胜”的克星。近年来,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九天”无人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款无人机具备6吨的载荷能力和数千公里的航程,其性能已经逼近传统的有人轰炸机。
更值得期待的是,中国完全有能力在未来几年内研发出载重超过10吨、航程达到1万公里的“无人轰炸机”。相比B-21的高昂造价,无人机不仅制造成本低、维护方便,而且可以批量生产。面对美国的100架B-21,中国完全有可能部署上千架性能出色的无人机,用数量优势抵消B-21的技术优势。
无人机群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灵活性。它们可以同时执行侦察、打击和干扰等多种任务,不仅能压制B-21,还能为战场提供实时情报支持。在中美可能发生的对抗中,无人机无疑将成为中国破局的重要力量。
B-21模型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被某种“明星武器”吸引目光,但战争的核心从来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而是体系的较量。B-21虽然强大,但它不可能单独改变中美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从技术到成本,再到战略部署,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防空网络,可以有效应对B-21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