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好生活,对易返贫致贫人员而言,是远离贫困、幸福安康;对困境儿童而言,是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对精神障碍患者而言,是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组织的精准帮扶下,八桂大地各类困难群体逐渐走出生活的“泥潭”,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2024年春,广西众益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众益)的社工姚曦来到广西靖西市果乐乡李爷爷家中,眼前的一幕让她有些吃惊:老人放着新房不愿住,依旧住在人畜混居的老屋。一楼圈养着牛、猪、鸡等家畜家禽,二楼住人,楼梯上还有粪便,臭气逼人。
靖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返贫致贫人口救助帮扶项目选在果乐乡展开。很快,众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遍果乐乡13个村,对排查出的300名易返贫致贫人员进行入户建档。
在入户排查过程中,姚曦发现,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这里基本是“三留守”人员,其中老年人能占到七成。“常年劳作,加上不注意健康管理,天一冷,一些平时不易察觉的健康隐患就会显现出来,以呼吸道疾病、风湿病最为常见。”姚曦感慨地说,“尤其是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差的老年人,很容易小病变大病,一个小感冒都有可能导致卧床。”
最难的不是改变行为,而是改变意识和习惯。“为此,我们将健康宣传教育、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众益主任冯莉说,“我们链接了广西医科大学的专家资源,同时,联动靖西市人民医院开展义诊,并为有需要的个案提供相关上门诊疗服务及家庭照护培训服务。”仅2024年10月,他们就组织开展了两个专题系列20场活动:一是口腔保健、预防口腔疾病等方面知识宣传活动,二是慢性病知识讲座以及秋冬高发病预防知识活动。相关宣传画册、海报更是送到村民手中、贴到村民家里。
在潜移默化中,村民的健康意识也在提升。果乐乡连境村有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弟,弟弟年轻时脊柱受伤,导致肌肉萎缩,如今年过五旬无法上下楼;哥哥的低保金加上弟弟的特困补助每月八九百元,仅够支付弟弟每月的药费。哥哥种点地、养头牛,勉强维持二人的基本生活。“我们找来市里的康复师为弟弟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其提升脚部肌肉的支撑力和手部肌肉的抓握力。同时,教哥哥学习按摩,帮助弟弟改善身体状况。”姚曦说。
唤起村民健康意识需要长期努力,项目虽然只有一年,但冯莉并不担心会前功尽弃。“我们一直带着当地社会组织一起做项目,即便我们有一天离开了,他们还能继续为果乐乡的村民服务。美好生活需要村民的接续奋斗,也需要我们接续奋斗。”
9岁的乐乐(化名)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儿童。他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二级残疾,父亲失联,自出生就由母亲和姨妈抚养。同时,乐乐还是一名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这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像乐乐这样的重型患儿需进行价格高昂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或终身接受输血、排铁治疗,才能维持生命。我国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超过3000万人,其中广西是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基因携带率达23.89%。
2020年,南宁市阳光雨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阳光雨露)承接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广西地中海贫血儿童关爱项目”,他们走进了乐乐的家。阳光雨露主任檀杏盛说:“团队的医疗护理专家为乐乐规划了治疗方案和后续康复计划;社工为乐乐提供就医陪护、心理情绪辅导;我们还联系相关救助部门、基金会,为他家争取医疗救助和生活补助。”现在,乐乐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更加自信乐观。
乐乐只是众多受益者之一。通过该项目,阳光雨露链接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资源,构建了地中海贫血儿童四维赋能支持网络。与广西8家医疗机构达成合作,为1000多名儿童提供免费或优惠治疗检查;培育建立了一支3000多人的关爱地中海贫血儿童志愿服务队伍;协助办理低保、医疗救助600余人次;筹集地中海贫血儿童医疗费用1082.9万元,帮助30名儿童完成干细胞移植。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2023年10月,民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阳光雨露的儿童心理健康关爱项目入选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
2024年7月,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进行入户探访时,社工李梦兰发现这样一家人: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3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和奶奶一起生活。这样的家庭境况,让孩子们胆怯自卑。为帮她们走出困境,阳光雨露一方面联动当地社区、妇联,为她们配备了书桌、衣柜等;另一方面邀请她们参加各种活动,指导儿童主任定期走访。“现在,她们比过去开朗自信了。”李梦兰说,“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模式。通过心理测评精准定位服务对象,再通过个案服务、心理疏导,为农村困境儿童提供不同层面的心理关爱服务。”
从地中海贫血儿童四维赋能支持网络,到探索形成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模式,檀杏盛说,他们的愿景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
2020年,民政部等三部门印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其中提到职业康复训练,该项工作也被列入了2021年民政工作重点。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职业康复训练,也成为广西佳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佳和)的一项重要工作。
南宁市民林先生患有精神分裂症,2021年,因不按时服药,病情复发,被送到当地民政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出院后,佳和为他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坚持用药病情稳定后,林先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当时,他的母亲年近八旬,一家靠低保以及母亲捡废品维持生活。得知林先生就业意愿后,佳和社工协助他根据自身优势明确职业意向,同时协助他进行面试沟通、作息调整、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最终找到一份在医院负责测量体温的工作。目前,林先生每月收入约2000元,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但在现实中,能够像林先生这样通过职业康复训练最终找到工作的实属难得。佳和总干事周小幸说:“一来,就业岗位本就不多;二来,有些用人单位对精神障碍患者就业存在偏见和歧视。”
办法总比困难多。2022年,佳和组织蒙山县的服务对象开始摆地摊。一开始,服务对象虽然出摊前经过模拟训练,但站在街边面对路人,依旧不敢开口。社工就做给他们看,鼓励他们试一试。渐渐地,他们敢张口说话,变得从容自信了。大家一起布置摊位陈列商品,分工合作介绍商品,招揽顾客、计算金额、打包商品。
就这样,佳和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开始走进人群之中:在蒙山街头,他们售卖灯笼、积木;在百色市田阳古城布洛陀广场,他们售卖鲜花;在桂林市兴安县广场上,他们售卖儿童玩具……他们所处地点不同、售卖商品不同,但都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销售了不少商品,收获了不少称赞。
“无论是去企业工作,还是在街头摆摊,我们的服务对象通过自食其力,减轻了家庭的压力,还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的喜悦。”周小幸说,“普通人的寻常生活,就是他们的幸福美好生活。”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浙江省社会组织总会新年度首场工作座谈会暨 “和美装饰,美好生活”第44期共享沙龙活动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