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密集出台,条条真金白银,青岛发力解决这一核心痛点

文摘   其他   2024-09-04 12:25   山东  
有态度的思想者
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而企业创新靠的是研发投入。

青岛企业在创新上一直注重研发投入,尤其是龙头企业。2023年,海尔智家研发费用为102.21亿元,海信视像的研发投入也每年都在高速增长。

在另一方面,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通过研发投入,实现产品创新,这条路径并不好走。

2023年,青岛研发投入总量超4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为55.8%。

与上一年相比,这两个关键数据都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放眼全国,这两个指标分别位居副省级城市第9位和第8位。与排名靠前的城市相比,整体创新效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也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近期青岛正以企业为主体,多部门持续发力出台政策,力图形成覆盖企业研发全过程的政策体系,为企业加码研发投入解除后顾之忧。

研发力是企业的生命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强化政策和措施支持,青岛要持续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底气”,才能为产业发展增添牵引力。

01



“不想”“不会”和“不敢”

“我们这个行业主要依靠人工生产,想要降本增效,‘机器换人’的需求特别迫切。”青岛某水产加工企业生产的鳕鱼片已经实现了出口,但企业负责人仍直言不讳地表示,企业发展存在“后劲不足”的困扰。

“以前也花大价钱买过德国的鳕鱼片去骨机,但因为维修、保养困难导致了停机,影响了生产效率。现在,我们想研发国产的自动化设备,但是投入太大、风险也大,对于我们这个体量的企业来说,确实很犹豫。”

这家企业的困境,是不少小体量企业创新的共同难题。企业主们也知道,通过研发,企业可以开发新产品、优化现有产品,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但高风险、高投入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是让不少企业不敢轻易放手去干。
青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93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8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部分企业有重合)。

但与日益壮大的科技型企业队伍相对应的,是尚未完全迸发的创新活力。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底,青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68%,低于深圳、西安、宁波等城市。

在研发投入方面犹豫不决,成为不少中小企业的共同状态。有调研显示,青岛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对加大研发投入存在着“不想”“不会”和“不敢”的困境——

一些经营比较稳定、处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处于“小富即安”的状态,他们认为研发的意义不大,拓展市场、把货卖出去才是主业,因此“不想”创新;

有些企业想创新,但考虑到研发需要养人、养设备,存在失败可能,效果也不确定,担心投入“打了水漂”或者成了“无底洞”,这让他们“不敢”创新;

有创新需求的部分企业还“不会”创新,它们受制于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的限制,研发具体路径不清晰、投入产出比也难以判断,创新的想法难以落地。

其实,这些不光是青岛企业面临的问题。放眼全国,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创新力不足也反复被提及。

例如,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科技创进行的调研显示,该区域民营企业多数处在传统行业,成本、技术、品牌均无优势,利润微薄、创新能力不足,95%以上受访企业表示自己正面临着“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窘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当下,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城市争相“破题”的切口。

02



让企业研发“放手干”

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就是要解决企业的“不想”“不会”和“不敢”。

解决“不想”创新,青岛正从社会氛围和创新意识上进行努力。

在客观服务上,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重商安商亲商的浓厚氛围。

在主观意识上,鼓励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质量是根本,创新是出路”的意识,始终保持创新创业的魄力和劲头,勇于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以创新驱动企业行稳致远。

解决“不敢”创新,青岛通过立项、奖励等方式,为企业研发投入“减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市科技局最近公示了一份名单,根据《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办法》,要对全市196个项目立项支持。

逢时科技获得“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支持
‍‍‍‍‍‍‍‍‍

上个月出台的《青岛市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也以每个项目最高100万元的力度,支持“科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其中明确规定,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补助额度越高,一个企业最高能拿到500万元的奖补。

还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种“普惠”政策,让各类科技企业都得照顾。青岛享受该政策的企业已有近1.2万家、加计扣除总额超376亿元。

不久前发布的建设科技强市“五年行动方案”,青岛用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引领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海洋产业走在前列。

解决“不会”创新,青岛正在鼓励企业建设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平台,打通成果转化路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青岛福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研发投入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市工信局发布的《青岛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措施》意见征求稿,以最高500万元的力度,鼓励企业建设各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首台(套)”等装备产品研发创新。

市发改委也连发关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征求意见稿。前者鼓励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推进研发创新全过程;后者则鼓励立足产业需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

让企业能够大胆投、放手干。青岛提出,到202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力争超过800亿元。

03



研发之“根”还要扎得更深

很多企业的实际案例,证明通过政策端的发力,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前段时间,莱西诞生了一个“首台套”设备——锐智智能自主研发的智能螺旋式蒸烤机,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对进口设备的超越,实现了出口。

锐智智能自主研发的智能螺旋式蒸烤机
“首台套”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作为一家从事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锐智智能从“不会”创新到“舍得花钱”,是得到了青岛“强链计划”的支持。

董事长曹民智说:“在资金支持下,我们更有信心进行资金配套,提升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更多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

除了通过政策形成合力,支持推动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也有专家指出,还应进一步鼓励公平市场竞争,把更多市场资源开放给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领军科技企业。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青岛将继续从壮大科技企业集群、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拓宽中小企业应用场景、完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用持续的研发投入打造发展“护城河”,可以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

企业努力、政策给力,研发之根扎得越深,应用场景的土壤越肥沃,青岛企业创新的大树,就越能枝繁叶茂。

记者|耿婷婷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青报观象山
有态度的思想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