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进全国前30!青岛这所高校的“独门绝技”是如何炼成的

文摘   其他   2024-09-15 12:54   山东  
有态度的思想者
前几天举行的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上,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对全国4028家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行了“点兵”。

在这份报告中,青岛科技大学的名字频频出现:

在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前50名中,青岛科技大学排名第23位,是青岛唯一进入前30的高校,在山东高校中也仅落后山东大学4个位次,位居省属高校首位;

在1亿元及以上科技成果单项合同的统计中,青岛科技大学有4项在列,力压诸多名校,在上榜单位中数量最多。(注:此项转让方向为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

再往前一段时间,全球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ly与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榜单,青岛科技大学2023年完成专利转让800件的成绩,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37位。

青科大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在青岛已经有相当知名度。早年就有所谓“科大现象”,近年来,青科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势头并未减弱——近3年累计签订技术合同1775项,合同额近20亿元。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一所高校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正是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多年积累之下,青科大对青岛的经济发展又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01



孕育“青科大系”上市公司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青科大就大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从那时起,“不找校长找市场”逐渐开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这种“放水养鱼”的模式,让青科大打造了“科研—技术—产品—应用—上市公司”的科研生态圈,源源不断地孕育着以橡胶产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培育创始人员等方式,青科大孵化了300多家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被社会形象地称为“青科大系”。

尤其是在青岛上市军团中,“青科大系”数量众多。

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
软控股份、赛轮轮胎、高测股份、海泰科和科捷智能、青岛金王等企业,或关键技术由青科大技术转化而来,或创始人出身青科大。

其中,软控股份是青科大孵化的首家上市公司,其前身是青科大校办企业,创始人袁仲雪从1988年开始就在校内负责科研项目转化工作。目前,袁仲雪是软控股份和赛轮轮胎的实际控制人;
2021年上市的海泰科依靠青科大的技术转化而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文强曾在青科大任教,独立董事丁乃秀至今仍任青科大高分子材料教授;

高测股份董事长张顼1993年毕业于青科大,公司前十大股东中的六位自然人中还有多位董事、独立董事和高管来自青科大;

对青岛金王来说,当其因无力高价购买国外核心技术而面临发展困境时,是青科大定制开发高分子蜡技术产品,以20万元低价转让,并持续助其开发新产品……

除了上市公司这些“大树”,如尚道控股等越来越多新生代校友创业企业不断涌现,“青科大系”生态渐成热带雨林。

02



成果转化示范模式

作为全国最早开设橡胶专业的高校,青科大有“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之称。面向校外“破除围墙”,青科大早期鼓励校办企业改制、教师创办学科性公司,让从事技术兼职的老师既能领取学校工资,也能享受公司待遇,点燃了校内创业热情。

渐渐地,青科大探索了一条成果转化的路径:鼓励教师推出成果—带土移植—注册学科性公司—转化成果创造效益—教师股权激励—技术再创新再升级。

通过机制创新,青科大串起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成果产出与转化全过程,支撑着青岛橡胶产业发展。

软控股份生产的橡胶自动化生产设备
“青科大模式”的很多实践,后来都被青岛其它的科研单位学习、借鉴,有些也被吸纳到青岛市的相关政策中。

比如在人才方面,学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包括奖金、股权,让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获得切实收益;

学校还设立“成果转化型教授”,为成果转化突出的科研人员开辟晋升渠道,让科研人才“编制在学校、转化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

在资源整合方面,“有组织科研”能针对产业需求跨多学科、多平台集中力量,组建大团队、申请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让原来的“自由生长、单兵作战”转向“定向培育、兵团作战”。

在产学研协同方面,引导企业在学校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科创飞地”,形成“项目研发在飞地、成果转化在企业”的场景……

“升级版“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催生一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快速转化。

正是这一套体系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让青科大近年来不断涌现高价值的成果转化:

高性能锂电用系列化学品项目成果转化合同金额7.7亿元,创山东校企合作项目单笔金额之最,磺化化工技术转让合同金额2.2亿元;青科大教授尹海山的技术在中策橡胶“变现”,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增加了42.9亿元销售收入……

7.7亿元合同转让额的锂电池项目签约现场

03



科技孵化的“国家级部落”

科技成果的转化,除了健全的体制机制。一个成果要最终转化成一个企业,更需要平台支撑。

当年软控创业的那些厂房,如今经过改造,已经成为国家级孵化器——橡胶谷。

如今这里已经没有生产制造,而是聚集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新材料公共研发平台等8个国家级和67家省市级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能围绕橡胶相关产业提供开发、检测、转化等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陪伴与扶持。

2018年入驻橡胶谷的时候,福诺化工还只是一家处于研发、生产初期,亟待借助科研力量实现市场突破的“小企业”。

入驻后,橡胶谷的服务团队紧跟企业发展动向,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定向”提供了知识产权、市场开拓、科技研发等各类服务,为企业对接发展资源,陪伴其逐步发展壮大。

现在,福诺化工已获高企认定,获得青岛市2021年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的橡胶隔离剂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59%,排名行业第一。

橡胶谷

很多人不知道,除了橡胶谷,青科大还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样都是国家级孵化器。

一个单位拥有三个国家级孵化载体,在青岛也是独一份。

它们都孕育了大量初创企业,直接推动了青岛橡胶轮胎、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橡胶谷已累计孵化企业600余家,园区注册企业累计纳税销售收入1000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及机构达100家,年均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达到100件和60件以上;新材料孵化器培育海泰科等上市公司4家,高企十余家。

一所大学,因城而盛,一座城市,因大学而兴。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在青岛与青岛科技大学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记者|耿婷婷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青报观象山
有态度的思想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