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动教师队伍发展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第十九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
由广大研究生同学
投票选出心目中
“立德为首、学高为师
教益为友、育人为本”
的优秀教师代表
在预提名评选阶段期间
社科学院
共有3名教师获得学生提名
经与教师本人确认意向、征集材料
及院系党委和研工组审核
确认推选出
社科学院3位正式提名教师
李晓谕、刘丰、赵一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良师益友”候选人——刘丰
教师简介
刘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9年)、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20年)。兼任《中国国际政治季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共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东南亚研究》《太平洋学报》《战略决策研究》等期刊编委。主持国家社科重大专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编著、译著10余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
从教15年,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全球安全与战略》《亚太地区政治与经济》等课程;指导学生分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4)、社科学院优秀硕士论文(2023)、社科学院优秀本科论文(2023);两名博士生荣获清华大学未来学者奖学金(2023、2024);担任班主任的社科03班曾获清华大学优良学风班(2022)。已指导研究生50余人,为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其中8名博士毕业生均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教益为友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刘丰老师是一位潜心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更是学生眼中严格但又亲切的兄长。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视野宽广,在与学生交流时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刘老师注重因材施教,从不要求学生盲目追随,而是从思路和方法上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议题。刘老师还会主动联系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拜托他们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刘老师与学生开组会
马同学现在一所国内高校任职副教授,她回忆起入学时与刘老师探讨研究方向的情景,对老师的包容印象深刻。考虑到老师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领域的研究,她便想选择核安全议题。但老师发现她对这个领域并不熟悉,也很难找准切入点,便提醒她调整思路,寻找自己觉得更有趣的议题。在按照老师建议梳理近五年国内外期刊发表后,她对跨国公司政治风险管控产生浓厚兴趣,读博期间围绕这个议题在本学科顶尖期刊发表多篇成果,工作后也顺利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刘老师深知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经常邀请研究生聚餐交流,每周定期与研究生一起打篮球,营造了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每到毕业季,刘老师总能敏锐察觉到研究生在赶论文和找工作两条战线上面临的压力,利用课后和吃饭时间与他们聊天,让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分享经验。今年刚毕业的魏同学就曾因双重压力而焦虑不安,刘老师经常与他促膝交谈,在悉心指导论文写作、安排答辩时间的同时,随时分享高校招聘动态,对他的求职面试提出建议。在老师的大力帮助下,魏同学顺利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也获评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刘老师和课题组同学参加社科学院与北外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友谊赛
立德为首
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在每位研究生入学时,刘老师便对他们提出期待和要求:学风上,力求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为人处事上,做到谦和稳重,乐观向上,认真负责。
在刘老师的教育理念中,立德树人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行动的准则。李同学已在国内某高校任副教授,据他回忆,刚工作时聘期考核压力大,教学工作量很重,家里又有两个孩子,很是苦恼。刘老师经常给他打电话、发信息,鼓励他调整心态和时间,理顺教学、科研和家庭生活三者关系,尤其叮嘱他在教学上不打折扣,在育人上不计得失。
2024年,张同学和魏同学毕业后到高校任教,刘老师在给他们送上第一个教师节赠言时,嘱咐他们做好“教书育人的良心活”,善待学生,用心培养,担起 “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刘老师与毕业生合影
育人为本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刘老师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每位同学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针对性指导。杨同学在博士入学之初明确了找教职的规划,刘老师教导他,“进入博士阶段后,要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从知识的消费者变为知识的生产者。”这番话伴随杨同学的整个博士阶段,激励他不断做出创新性成果,做一名踏实勤奋的政治学研究者。
刘老师常教导学生,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不能把自己当成学生,而是要按照一名专业研究者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即使未来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养成专业研究者的素质也会对其他工作有很大帮助。
刘老师参加学校研究生新生党支书培训
刘老师特别强调学会与学科领域的大师和顶尖学者进行“跨时空对话”,尽管不一定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但通过阅读经典著述,观看视频演讲,理解这些人的魅力和贡献。同时,也鼓励学生保持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将广为接受的知识与现实进行对照,善于发现脱节之处,从而找到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方法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学高为师
勤勉致知,砺行致远。刘老师常说,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帮助我们减少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通过必要的简化和重新整理,让看似杂乱无章的社会现实变得容易理解。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知识边界、获得乐趣和力量的过程。
刘老师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通过会议论文有节奏地推进科研计划,产出成果, 并在接受同行批评和反馈的过程中完善。在博士生群里,刘老师经常分享各类会议信息。为了不让学生有经济顾虑,他会主动提供差旅费用。近几年,多位博士生的论文在学科内重要会议和博士生论坛宣读并获奖,多数参会论文修改后得以在核心期刊发表。
刘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
分享研究
刘老师还每学期组织一次师生论文工作坊,已在高校任教的 10 余位博硕士和在读的研究生们一同汇报论文,分享学界动态,相互砥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卓有成效地开展科研学术研究,在学术交流中提升综合素养,传承发扬“拓展知识边界,享受求索乐趣” 的科研精神。
刘老师课题组开展学期论文工作坊
投票方式
清华大学第十九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复评投票阶段为11月4日至11月17日,每一位在学研究生(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可对校内任何一位正式提名教师进行投票,每一位在学研究生仅可以投出一票。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进行投票。若多次填写问卷则以最新一次为准。
投票二维码
图文 | 刘丰课题组
排版 | 刘语默
审核 | 赵金钰 龙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