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钱江肾脏病论坛”顺利召开

文摘   2024-11-27 12:04   浙江  

2024年11月24日,由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肾脏病专委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承办的第一届“钱江肾脏病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开幕式

第一届“钱江肾脏病论坛”


初冬,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聚在杭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城市,共同见证第一届“钱江肾脏病论坛”的盛大启幕,学术报告厅内群贤毕至,高朋满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致开幕词,蔡院长指出:错位发展、精准微创、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是医院发展的指导理念,希望肾内科能临床与科研并重,不断取得优异成绩,造福患者,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华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地回顾了邵逸夫医院肾内科的发展历程,指出肾内科在血管通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希望未来能将血管通路与临床研究更紧密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同时鼓励团队要向行业内的优秀典范学习,以坚强的信念、团结的精神,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执行主任吴俊男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鉴于中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近年来我们已将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列入重点发展方向,并在诊治水平、科研立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此次我们发起学术论坛,旨在邀请各位专家分享宝贵经验,以期共同推动学科发展,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


学术交流环节

第一届“钱江肾脏病论坛”


热情洋溢的开幕式后,一场内容丰富、专业精湛的学术交流盛宴徐徐展开。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Katalin Susztak教授作首场大会报告,她以“ From genetic mapping to mechanistic insights in kidney disease development ”为题,从基因的视角诠释了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介绍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用于鉴定肾脏疾病的遗传基础以及在驱动疾病发生的途径和机制。



杭州医学院梁广校长围绕“慢性炎症与糖尿病肾脏病”分享了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肾脏组织中有巨噬细胞的浸润,炎症和免疫反应可促进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赵景宏教授以“纳米药物抑制AKI to CKD 的靶向治疗策略”为主题,围绕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脏病转化这一临床实际问题展开论述。她着重向我们介绍了COPT纳米颗粒抑制AKI向CKD进展中的作用,为防治AKI 向CKD转变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手段。



复旦大学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陆利民教授作“尿毒症毒素与肾脏脂代谢异常和纤维化”专题论述,他指出:尿毒症患者存在显著的脂质代谢紊乱,尿毒症毒素的积累可上调和激活AhR,从而加速了肾脏衰老和纤维化,抑制AhR可能有助于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沈啸教授作“肾脏驻留巨噬细胞的分型和生理功能”专题报告,沈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在小鼠的肾脏里存在驻留巨噬细胞,可穿过管壁,将颗粒物排出肾脏,避免颗粒物沉积,维护尿路通畅,为临床上肾结石的防治带来新的启示。



中山大学黄辉教授作“慢性肾脏病加速性血管钙化研究新进展”专题报告,研究运用多种CKD血管钙化模型,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和血管钙化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防治做了深入的探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吴慧娟教授作“IgA肾病的病理异质性”专题报告,她讲解了IgA肾病的病理表现、牛津分型和鉴别诊断,加深了大家对IgA肾脏的病理特点的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主任汪年松作“Post ASN IgA 肾病治疗新进展”学术讲座,分享了IgA肾病的最新治疗手段。



在讨论环节,陈茂盛、熊晓玲、谢祥成、李亚峰主任对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随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强教授对“糖尿病肾脏疾病专家共识”做了深入解读,让我们对该指南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奚炜炜副主任医师作“慢性肾脏病并发症临床进展和规范化管理策略”学术讲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马坤岭主任的“IgA肾病的诊疗现状与展望”专题报告,系统阐释了IgA肾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包括补体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SGLT-2抑制剂,以及靶向释放于回盲部Peyer’s结的B细胞免疫调节剂耐赋康NEFECON,这些新药的出现为IgA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怡教授的专题报告指出,肾脏与全身多个器官存在交互作用,包括与大脑、心脏、肝脏、肺、肌肉、肠道以及细胞器之间的对话,相互影响和调节,这种“cross talk” 是维持肾脏健康的重要手段,深入探索多器官间的调控机制是慢性肾脏病防治的重要靶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马良教授的“鱼油受体FFAR4在肾小球疾病与衰老中的研究”学术报告,讲解了长链脂肪酸受体FFAR4(GPR120)在慢性肾脏病及AKI中的作用,并通过AKI小鼠模型比较了FFAR4的表达,发现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FFAR4显著降低。通过给予TUG-891治疗,治疗组FFAR4表达上调,肾功能显著恢复、肾小管病理损伤得到显著改善。以上研究提示激活FFAR4在AKI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此外研究还阐述了FFAR4受体在肾脏衰老中的作用。



江苏省人民医院袁杨刚教授的“尿液迁移体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专题报告,介绍了迁移体的发现、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迁移体在肾脏疾病早期阶段能够反映足细胞损伤,具有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的潜力。



广西医科大学王富博教授以“多维临床数据赋能泌尿系重大疾病智慧诊疗策略”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大数据挖掘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介绍了基因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进展,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以遗传变异为基础的个体化医学的研究和转化,为精准的个体化预防、风险预测、诊断和治疗疾病开拓了新的医学模式。



东南大学医学院王彬教授作了“肾脏罕见病诊治平台建设”学术讲座,他详细介绍了法布雷病、遗传性囊肿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小管间质肾病(ADTKD)、结节性硬化、PDKTS等疑难罕见肾脏病的分子诊断和治疗策略。



天津医科大学陈宇鹏教授作“遗传性肾脏疾病的基因治疗”学术讲座。他为我们介绍了基因疗法在遗传性肾脏疾病的应用,观点认为,基因治疗为遗传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吉林省北华大学赵冰海教授作“RNA甲基化在非肿瘤性肾病中的机制研究”学术讲座,赵教授课题研究发现多种肾小球疾病治疗新靶点新药物,为肾小球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韩飞教授作“急性肾损伤后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专题报告,报告阐述了AKI发生后不良修复发生机制,提到纤维化生态位的形成是重要的病理过程,阐述了STING信号通路、不确定潜能的克隆造血(CHIP)等在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全面展示了AKI to CKD的研究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毅教授作“线粒体损伤与cGAS-STING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学术报告,研究认为,cGAS-STING通路是先天免疫的一部分,cGAS-STING信号通路是细胞感知并应答胞质DNA的主要效应器,可诱导I型干扰素及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与分泌,促进铁死亡,STING参与调控细胞命运选择、mRNA翻译、糖脂代谢和无膜细胞器等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执行主任吴俊男作题为“MRA作用机制深入解析及新探索”的学术报告,报告阐述了盐皮质激素受体(MR)过度激活促进炎症和纤维化的机制,强调了MR拮抗剂非奈利酮可使肾脏和心血管获益,并且具有延缓2型糖尿病肾脏病进展的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大会总结

第一届“钱江肾脏病论坛”


本次会议是肾脏病领域的一次高水平学术盛会,展现了肾脏病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与未来发展趋势,为肾脏病临床医师与研究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肾病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在这里交汇,学术思想的交流恰似江河的流淌汇聚。我们在激流勇进中踔厉奋发、精进向前,相信在全体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肾脏病领域的研究将迎来更辉煌的未来。

来源:邵逸夫医院 肾内科


邵医发布
浙大邵逸夫医院官方新闻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