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力成都东部新区打造高品质未来公园社区,擦亮“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幸福底色,SADI建筑规划二所承接编制《成都东部新区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01
规划主要内容
一是制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
以人为本,聚焦基于场景营造和人群画像的设施体系研究、突出集约共享的建设形式研究、顺应通勤出行的空间布局研究,制定涵盖设施体系、配置标准、建设形式、布局指引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
二是划定基本公共服务圈边界
按照匹配城市管理、符合居民出行习惯、精明有效的服务规模的原则,划定14个基本公共服务圈。
三是形成“一图一表”的设施布局成果
针对每个基本公共服务圈,按照配置标准核算需求,评估控规落实情况,并结合布局指引,完善设施点位布局,整体形成“一图一表”的设施布局成果。
02
特色创新
特色一:变“事权管理”逻辑为“人本场景”逻辑,形成“重需求、场景化”的功能体系
“事权管理”逻辑的弊端
传统的“事权管理”逻辑,是简单地组合各部门诉求,形成仅能保障基础需求的设施清单,存在以下弊端:基于管理视角,弱化广大使用者的感知;采用简单组合,缺少设施功能有机联动;侧重基本需求,忽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事权管理”逻辑下设施体系构建思路
立足“人本场景”逻辑
“人本场景”逻辑下,关注使用者的感知、设施的有机联动、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个重点,聚焦场景营造和人群画像两个方向,形成“基础保障+功能提升+特色提升”的设施清单,兼顾保基础和提品质的需求。
“人本场景”逻辑下设施体系构建思路
此次规划以东部新区未来公园社区十大场景为载体,通过人本场景营造,增补6项功能提升类设施。以未来健康医养场景为例,承载医疗康复、精神慰藉、养老服务、老年教育、健康运动五大核心功能,营造“健康关怀、互助为老”的场景特色。基于核心功能匹配19项设施,包括5项基础保障类设施和4项功能提升类设施。
场景营造(以未来健康医养场景为例)推导设施清单分析图
功能提升类设施清单
规划还开展人群画像,依托产业划定5大人群分区,识别4类特征人群,匹配创客空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健康能量站、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4项特色提升类设施。
人群画像推导设施清单分析图
特色二:变“独享专用”空间为“融合共用”空间,形成“可合建、可共享”的建设形式
“独享专用”空间的弊端
传统社区综合体,各设施按照“独享专用”空间进行组合,忽视了设施间可功能共享,存在不够集约高效的弊端。
传统社区综合体设施“独享专用”组合存在的弊端分析
鼓励“融合共用”空间
按照“服务功能相似、空间需求相当、服务群体同质、设施配备同类”的原则,识别健康养老、快乐养老、高效管理、愉悦创新、畅享运动5类合建共享设施组群,形成以功能共享引导空间融合的建设形式。
合建共享设施组群
此次规划坚守“设施服务不缩水”的底线,合建共享设施组群的规模可适当降低,但至少应满足共享功能对应的最大规模标准。分别计算各组群的规模,相比传统建设形式,单个社区综合体可节约1330平方米的建设空间。
合建共享设施组群建筑规模
特色三:变“中心辐射”模式为“动线融合”模式,形成“邻动线、便捷化”的空间布局
“中心辐射”布局模式的弊端
传统“中心辐射”模式基于服务半径布局设施点位,忽略了设施与通勤路径的衔接,存在服务便捷性不足的弊端。
“中心辐射”布局模式的弊端分析示意图
引导“动线融合”模式
按照“使用频率较高、规模体量适中、上下班可联动”的原则,识别农贸市场、幼儿园、居民健身设施、社区托育园所、基础便民型社区商业5项“邻动型”设施,形成以通勤动线为线索的“邻动”空间布局。
“邻动型”设施识别分析图
依托通勤动线落位“邻动”设施,打造幸福宜居的上班路、回家路。
“动线融合”布局模式示意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成都东部新区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项目面积:143.77平方公里
业主单位:成都东部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园城市建设局
设计单位:建筑规划二所
- 编 辑 -
品牌文化部
- 资 料 来 源 -
建筑规划二所
- CONTACT US -
Tel:028-86613571
- ADDRESS -
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