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春的油菜花到深秋的红叶满底,新年伊始偶然的一个新的机遇,让“巴中”成为设计七院在2024年的关键词。
从2月底第一次踏上巴中的土地,到11月完成最近一次规划方案的方案,SADI设计七院牵头,来自15个部门的39位多专业背景的同事参与了巴中的城市发展服务。截止11月14日,累计工作量达到498人天。
10月的最后一周,13位同事分成三组在巴中市经开区、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走访调研,细细梳理每个区的开放区建设情况和产业发展现状,落实巴中分公司成立的一些琐碎事项。回成都的动车上,车窗外闪过的田园山色已染上初冬的萧索。在团队回成都的第二天,我们在设计七院副院长、巴中分司总经理杨志锋的办公室,了解此次SADI以规划牵头、多专业助力巴中发展的过程故事。
规划的前提,一定是深入现场调研
“在此之前,包括我本人对巴中的了解都不深。”和巴中领导第一次沟通前,设计七院所有同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巴中的相关资料,查询巴中历年的GDP、税收情况,收集以往城市发展定位、规划和国土使用情况,拼凑关于巴中的初始画像。
“3月初,我和团队到巴中调研之后发现,真实的巴中城市形象和财政数据带给人的直观判断并不一致——从经济数据看,巴中在全省确实排名不高,但如果你认为它是一座基础设施差的城市,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与巴中相关部门的交流中,对方表示希望SADI能从专业的角度,为城市的发展把脉开方,这张方子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国空规划,反而更像是为政府未来的施政纲领制定提供依据的“精方”。
“我们本来计划采用城市体检+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的方式了解巴中已有规划的落位情况。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团队现场讨论提出先完善规划数据库,再研究分析的工作思路;决定对中心城区开始对城市的现状进行拉网式踏勘调研,对巴中的城市规划做一个全方位的‘规划体检’,将了解到的及现场搜集到的各种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输入数据库。”杨志锋和团队在市自规局的会议室搭起来临时的办公点,利用打印出来巴中中心城区的规划图纸、卫星图纸,对着地图划分了调研分区,安排调研顺序;制定出每组两人,一人记载一人拍照的调研模式。随后,各小组集中乘车到调研点分头调研,确定好最后集合地点,完成调研后再集中乘车回办公点。
进小区、爬楼梯、核设施……各小组到各个街道、路口、各个小区、以及未建设的空地调研,每个人把调研看到的实际情况拍照存档、在图纸上一一标注清楚。调研完的第二天,安排专人在系统里完善调研信息,其余同事继续前往下一个区域,继续同样的流程。巴中是山区城市,和重庆的山地起伏地形不一样,呈一层一层的台地状,虽然每一层台地上地势相对平坦,但有些服务设施点远离主城区,在山的另外一边,交通不方便。“印象最深是为了看一个公共服务设施,我们开车二十几公里到了一个山谷地段,老乡指的‘路’其实就是一个大概两米多宽的黄泥夹杂石头的陡坡,一百八十度转弯处,过不去了,前面不能掉头,不敢继续开车往前,只有请大家下车徒步前往,我把车慢慢倒回来,找好地方停下来再跟上大部队。”
全面体检,形成巴中的建设现状数据库
实地踩出来的数据最终变成了图纸上的笔记,并落位在了数据库里。“在这个数据库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的现状建设与规划是否一致,土地的性质和规划上的土地性质是否一致;还能明确规划中没有明确的用地类型,甚至历史遗留问题的现状。”比如,在现有的规划图中,有些区域的公服配套设施是兼容在住宅用地或者产业用地里,没有单独标注,在新搭建的数据库中则能明确查到公服配套设施是否修建了,具体修在哪里,服务辐射的规模有多大等信息,还比如规划里的道路是不是落实到实际,规划好的路网是不是已经联通。
详细的调研资料支撑了团队对巴中的真实认识。团队把调研得到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的数据与四川省的标准进行对比,得出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确实不差的结论,在汇报中,这一结论也得到一些领导的认可,这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观感受是一致的。
那巴中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产业。更准确地说是工业较弱,留不住人。巴中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通江、平昌都有取得了国家级地理标志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巴中也在多个区县创建了多个经济开发区,发展经济。“但是我们在实地走访中发现,一方面这些经济开发区面积不大,发挥不了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巴中的产业门类多单但规模不大,规上企业数量不多,缺少龙头企业;各个区县的产业间还有‘打架’的现象,没有形成产业合力。”
全局思维,从数据库梳理出的城市发展思路
“我们曾在经开区调研时,走了好几条街都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这背后反应的是企业入住率不高,产业人群不足。”结合在巴中市全域的产业园区调研情况,团队提出要构建引导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路,并结合巴中市政府新形成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一市四区三地”的城市发展定位,梳理出城市的产业发展具体路径与工作抓手,积极参与协调城乡发展新需求与原有规划模式化、散点化现状的矛盾。
此次“体检”还梳理出巴中的文化基因。作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世人大多知道红四方面军在巴中战斗生活过,也知道巴中有不少热血儿女投身革命,还知道有不少将军是巴中籍,“只有真正身临巴中将帅碑林和川陕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才能体会到那段历史的厚重和巴中人民为革命牺牲带来的震撼。”
将帅碑林所在的南龛山,山名“南龛”源自巴中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群“南龛石窟”。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魏,唐时达到最盛,时至今日,造像色彩依旧鲜艳且清晰。造像上,巴中的摩崖石窟有机融合了南北佛教艺术的风格特征,外方内圆佛帐形龛为巴中独有,双头瑞佛为省内唯一。作为米仓道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巴中的摩崖石刻不止南龛一处,还有东西北三处。四处石龛形成“四龛护城”的独特城市格局,也是宗教哲学、儒道传统思想在城市营建层面的物质承载和现实投射,体现了人城互护、人城共兴的“双向奔赴”。
目前,巴中本地人对四龛尚且知之不多,加之四龛之间互不相通,四龛、红色文化纪念遗址与所在地的发展也有脱节。因此,活化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脉,也成为团队在城市下一步城市发展和城乡融合中的发力点。
新的一周,来自设计七院、设计五院、A9建筑工作室的设计师们再次前往巴中,针对巴中希望大力发展的低空经济作专项考察;深入乡村,调研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的试点村落。回顾此次与巴中的结缘过程,杨志锋认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更加全局化和一体化,此次SADI深入城乡一线,探索城市发展规律,实施城市全方位体检,以一体化服务模式开创了院地合作的新篇章。
- 编 撰 -
品牌文化部
- 资 料 来 源 -
设计七院
- TELEPHONE -
028-86613571
- ADDRESS -
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688号
部分字体及素材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