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风物长宜放眼量

财富   2025-01-25 16:38   江西  

核心观点:2024年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不同种类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化明显。国内定价商品价格主要呈下跌趋势,反映了市场对国内需求偏弱的预期。国外定价商品,比如有色金属的价格先扬后抑再震荡,价格表现比国内商品更强,一方面受益于美国经济韧性强,另一方面又随海外金融政策而波动。当前,从CRB综合指数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已经结束单边下行周期。但现在正处于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不久,降息预期存在但不确定性较大的时期,而且各种不确定事件时常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行不大可能,上行又乏力。因此,大宗商品价格表现以震荡为主。

2025年,中国经济接近短周期底部。国内短周期特征显示,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乏力。而且近一年以来,库存阶段似乎反复横跳。好在,2024年9月底以来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需求回升以及经济动能恢复。整体来看,现在处于疫后第四轮经济复苏期。未来,即使进入主动补库后,也会呈现“弱补库”特征。

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分别制约和托底商品需求的上/下限。房地产投资企稳时间要远远晚于销售企稳时间。在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中,销售同比增速可能率先企稳和转正,但新房销售同比转正不能带来较多的新增商品需求。若财政政策落地速度保持现在的节奏,基建投资或将支撑钢材价格下沿。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亮眼,“两新”政策延续下游需求热度。高频数据显示“以旧换新”政策正在发力。上半年,出口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5年,全球经济需求预期疲软,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蕴含着不确定性。由于目前中美两国高层互动较好,以及美国“先内后外”的政策优先级,短期内特朗普政策对国内经济冲击有限。一般认为,下半年出口或将逐步受到较大影响。中美两国经济运行势头的差距缩小,且市场过度计价国内货币宽松,中美利差已经处于极低值。一季度中美利差或缩小,有利于国内风险资产偏好上升。

正文:

1. 2024年全球经济弱复苏,商品价格分化,凸显国内外经济的差异性

2024年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不同种类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化明显。国内定价商品权重更大的Mysteel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显示,全年大宗商品价格呈下跌趋势,而国外定价商品权重更大的CRB指数呈现先扬后抑再震荡的趋势。这恰恰反映了海内外经济形势不同,商品价格分化较大的格局。

从国内期货市场主要品种的热度来看,国内定价商品的热度偏低,而贵金属、有色金属和能源等大类商品的热度较高。受国内黑色商品影响,即使由海外定价的铁矿石活跃度也不高。海外定价的商品,尤其是金融属性强,对需求敏感的商品波动率较高,活跃度较强。这反映了市场对海外经济走向的不确定。而由国内定价的黑色商品,市场比较一致预期的是,受房地产市场下行拖累,内需疲弱一时无法改变。所以黑色商品热度并不高。

2024年,全球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但增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依然存在。一方面,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活动有所恢复,特别是美国的经济韧性,经济复苏带动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也给大宗商品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需求疲软,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有限。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摩擦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对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和价格产生影响。

2020年疫情爆发后,全球主要经济体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前三个时期受疫情影响较大,后一个时期经济政策逐渐摆脱疫情的束缚。在2020年-2022年,主要经济体受疫情冲击及其相关的政策影响较大。而后,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制定更多地是基于自身基本面,受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在前一个时期,由于受到疫情冲击,各主要经济体释放流动性,出台刺激政策,大宗商品随后上涨,甚至形成超级周期,随之而来的是高通胀。此后,为抑制通胀,欧美央行开启加息周期,通胀逐渐被遏制,而大宗商品价格也进入下行周期,经济基本面弱化。目前各经济体主要根据自身经济基本面制定政策,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政策由紧缩转向宽松。

全球PMI供需缺口(需-供)与大宗商品价格紧密相关。当该缺口较大时,大宗商品价格往往有较好表现;反之,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处于下行或低迷时期。2020年疫情后,该缺口处于相对高位水平,对应的是大宗商品牛市;2022年6月后,该缺口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对应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周期以及震荡阶段。目前仍处于震荡阶段。疫后宽松政策和供应链被冲击,供需缺口扩大,大宗商品迎来牛市;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以及供应链逐步恢复,供需缺口缩小,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行周期。当前,从CRB综合指数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已经结束单边下行周期。但现在正处于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不久降息预期存在但不确定性较大的时期,而且各种不确定事件时常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行不大可能,上行又乏力。因此,大宗商品价格表现以震荡为主。

2. 2025年中国经济接近短周期底部

国内短周期特征显示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乏力。一般情况下,在库存周期下行时,大宗商品价格以跌为主;在上行时,大宗商品价格以涨为主。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库存周期指标指向性不明确,在近一年以来是紊乱的。按照传统划分库存周期的方法,近一年以来,库存阶段似乎反复横跳,频繁切换,失去了指引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产能周期下行,过剩产能亟需出清的背景下,库存周期失去原有规律的原因。

正常而言,2024年下半年国内补库周期将会开启。但是当前经济波动较大,补库周期尚未完全到来,被动去库阶段尚未完全结束,处于结构性补库阶段。有些行业,比如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可能仍处于主动去库阶段,因此相关商品的价格表现以跌为主。

2024年,国内经济运行呈现前高中低后稳的趋势。9月底以来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需求回升以及经济动能恢复。四季度经济数据多数超预期。整体来看,现在处于疫后第四轮经济复苏期

库存周期与产能周期共振向下,补库特征不明显,部分行业仍在去库。“十四五”时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仍较大。供给强于需求。从周期理论来看,这是典型的进入朱格拉周期底部的特征。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又处于或接近库存周期的底部。往往经济或行业运行至这两个长短周期底部时,长短周期向下共振对经济或行业的负面冲击将更大。未来,即使进入被动去库或主动补库后,商品价格也并非一定上涨。脱离需求来判断不同周期阶段的商品价格的意义并不大。比如钢铁行业: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具有弱补库的可能性——若出现弱补库,钢价上涨动能并不足,甚至有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当产能过剩问题较为明显,叠加下游需求过于疲软时,将呈现出弱库存周期的特点。

3. 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分别制约和托底商品需求的上/下限

房地产投资企稳时间要远远晚于销售企稳时间。在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中,销售同比增速可能率先企稳和转正。乐观地看,2025年一季度该指标就有可能稳定在正值区间。自2024年以来特别是9.26政治局会议后,政策力度越来越大而且未来仍将持续,预计一线城市整体企稳大约需要10个月。而上海可能是一线城市中率先企稳的城市。乐观地预计,上海房地产市场或将于明年上半年稍晚时间企稳。房地产旧模式存量出清已经进入下半场。可能还需18个月左右的时间来消化房地产旧模式存量,届时全国房地产市场才可算做平稳着陆。

但是,从政策前瞻指引来看,需要看到地产库存有效去化。9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说明库存去化是新房建设周期启动的前提条件。从库存指标现况来看,新房销售同比转正不能带来较多的新增商品需求

基建的逆周期作用显现,但地方化债或制约增速。随着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财力有好转的的迹象。若财政政策落地速度保持现在的节奏,基建投资或将支撑钢材价格下沿。然而,2023年和2024年地方债务风险显著上升,地方化债需求增加,制约了基建投资的增长潜力。

3. 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亮眼,“两新”政策延续下游需求热度

高频数据显示“以旧换新”政策正在发力。苯乙烯产业链亦相对强势反映了:今年以来汽车的产销的快速增长、家电出口及“以旧换新”政策下的高排产,电子产品需求的周期改善,以及设备更新政策等均存在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两新”政策的可持续性表述说明,2025年该政策将继续发力。

根据我们的高频数据预测模型,出口增速仍将具有韧性;且冷热价差已经显著回升,与当前“抢出口”的现象吻合;上半年,出口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由于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外需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4. 全球经济需求预期疲软,但短期外部冲击影响可控

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蕴含着不确定性。金银价之比快速上行反映市场避险情绪浓厚,对不确定性的担忧。而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油价均跌,反映通胀风险降低,而对未来需求预期偏弱。其实,黄金价格的上涨不仅仅是因为避险情绪的升温,更是逆全球化趋势下全球经济风险加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不断加高,国际合作与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这种逆全球化趋势不仅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增加了各国面临的经济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价值更加凸显。

美联储第三次降息后,给予市场2025年降息节奏放缓的强预期。美债收益率强势上行,由此,美元指数等美元资产表现强势。受此影响,2025年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政策层面对离岸人民币汇率保持在7.30以上的容忍度增加。

随着特朗普2.0开启,美元指数高点或逐渐出现;随后美元指数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抑制或减弱。

国内已经(过度)计价特朗普关税等冲击,由于目前中美两国高层互动较好,以及美国“先内后外”的政策优先级,短期内特朗普政策对国内经济冲击有限。一般认为,下半年出口或将逐步受到较大影响

随着国内政策加码,虽然美国经济先于中国经济着陆,但中国经济下行速度放缓,逐渐靠近谷底,中美两国经济运行势头的差距缩小。且市场过度计价国内货币宽松,中美利差已经处于极低值。一季度中美利差或缩小,有利于国内风险资产偏好上升

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延续弱复苏态势,但增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依然存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在3.2%左右。尽管如此,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贸易壁垒的升级,可能会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影响。例如,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动可能影响石油供应,进而影响油价。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走向对大宗商品市场具有重要影响。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将有助于稳定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供需关系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核心因素。例如,新能源金属如铜、等的需求将因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家电的发展而增长。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低碳发展将继续推动能源转型金属的需求增长。






小编推荐

➤推荐服务:

聚焦钢铁行业,提供全国各地钢材、废钢、煤焦、铁矿石等现货贸易价格、实时行业快讯、钢厂调价信息、市场热点解读及研究报告。

▼速速扫码领取30天会员试用▼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我的钢铁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我的钢铁无关

      ➤推荐关注


      公众号回复【福利】获取粉丝专享福利

      公众号回复【钢价】所有钢市价格短信免费订

      点个「在看」 钢市大赚 !!

      我的钢铁网
      点击关注我的钢铁网官方号,钢铁价格等随时查。大宗商品及相关产业数据服务商,提供钢材、废钢、煤炭、铁矿石等黑色金属行情、走势分析、钢厂调价;更多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农产品、镍铬不锈钢、新能源等产业链行情数据信息可进官网“我的钢铁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