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

文摘   2024-10-02 00:49   上海  

9月27日下午,有幸在上海浦东世博文化公园原法国馆,参观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罗丹雕塑艺术精品展。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在巴黎近郊的默东去世,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井称为“西方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


19世纪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罗丹凭借其对真实和自然的不懈追求及其开创性的创作表达手法和雕塑语言,完成了对古典主义传统的超越,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并与他的学生及后辈安托万·布德尔和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并称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展览共包括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汇集百余件真迹展品,全面梳理罗丹的艺术生涯,呈现其上承19世纪新古典主义、下启20世纪现代雕塑的艺术风格,探索罗丹对现当代艺术发展产生的持续且深刻的影响,展现罗丹艺术生命的延续。

“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第一章 新时代,新形态

拿破仑三世(1808-1873)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为“重建被五十年革命撕裂的法国社会,调和秩序与自由”,借用艺术形式来打造和宣传“帝国史诗”。


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这一时期的法国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激发了当时法国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

出生于1840年的罗丹在第二帝国时期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14岁时进入了有“小美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学习绘画。

随后开始接触和学习雕塑艺术,师从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于1864年进入其工作室学习和工作,一名年轻雕塑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 

《爱》,1865年

陶土

55x60x35厘米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依照苏菲·克罗伊泽特小姐形象创作的虚构女半身像》,约1870年

汉白玉

高73.5厘米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 

《酒神女祭司》,1870年

陶士

54x35x30厘米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

田中归来 1870年

陶土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苏醒》,1870年

陶土

65x35x25厘米


19世纪法国画家 

《拿破仑皇帝三世全身肖像》,1853年

布面油画

230x155厘米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水泽仙女》,1870年

陶土

72x45x25厘米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座钟装饰》,1869年

陶土

54x49x16厘米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秋》,1880年

汉白玉

82x25x24厘米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1870年

陶土

75x42x22厘米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女半身像》,1870年

陶土

65x20x28厘米


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视觉》,

1868年  布面油画

115x895厘米


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听觉》,1868年  

布面油画

115x895厘米

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 


《五感之嗅觉》,1865年

布面油画

115x89.5厘米


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味觉》,1865年

布面油画

115x89.5厘米


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五感之触觉》,1865年

布面油画

115x89.5厘米


第二章 生命之爱,发于天然

“我没有发明任何东西,我只是重新发现。”-﹣奥古斯特.罗丹

罗丹遵从自然,亦是自然的再发现者,自称为“真理的猎手和生命的守望者”。他总是从真人模特开始创作,从裸体研究开始将生命和真理赋予雕塑。罗丹在1875至1876年间完成了他的意大利学习之旅。

这次旅行给罗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对人体自然和真理的表达,给罗丹带来了重要且持续的启发和影响,体现在他对古典和近代神话题材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诠释中,古今神话中的人物在罗丹手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奥古斯特·罗丹 

《酒神节》,约1890-1900年

青铜

41x48.8x41.8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酒桶中的酒神巴克斯》,1904年

青铜

60x44.8x48.4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青铜时代》(大尺寸版本),1877年

石膏

181.5x66.5x63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夏娃》(大尺寸版本),1881年

彩色石膏

175x50x65厘米


第三章 表达:始于现实超乎现实

罗丹塑造的这些人物来自不同时代,有《圣经》人物施洗者圣约翰、17世纪的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时期的的政治家乔治.莱格斯,以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拉塞尔的妻子玛丽安娜.拉塞尔为原型创作的智慧女神,罗丹自己的两位学生、助理和情人格温.约翰和卡米耶.克洛岱尔以及模特吉甘蒂等。

罗丹对真理的追求和表达不止停留于表面,而是通过适度的夸张和进一步的诠释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更加深层次的表达、呈现人物的本质。


奥古斯特·罗丹 

《施洗者圣约翰胸像》,1906年

青铜

55.4x50x37 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克劳德·洛兰头像》,1890-1891年

青铜

40x35x32.5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乔治·莱格斯半身像》,1906年

青铜

38.9x35.8x24.3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影子(头像)》,1902-1904年

青铜

31.5x28x33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格温.约翰头像(惠特勒缪斯女神头像)》,约1905年

青铜


奥古斯特·罗丹 

《阿芙罗狄忒》,1889-1913年

青铜

170x45x35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戴头盔的智慧女神》,1905年

青铜

57x50x40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永别》,1905年

青铜

38.8x45.2x30.6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吉甘蒂》,1885年

青铜

61.2x18.2x16.2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巴尔扎克(头像,根据博涛描绘创作)》,约1894年

青铜

25.4x26x25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巴尔扎克人体立像研究(无头)》,1893年

青铜

82.5x54.5x34厘米


“这件被人嘲笑、被人因为无法摧毁而刻意蔑视的作品,是我一生的成果,是我美学的支点。”

﹣奥古斯特.罗丹


“我看到全部真相,而不仅仅是表面。我强调最能表达我所诠释的精神状态的那些线条”

﹣奥古斯特·罗丹


第四章 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

"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集中展现了十余名活跃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艺术家的作品,这其中有与罗丹互相欣赏的同龄好友和忘年之交,也有他的学生、助手、情人,以及深受他影响的追随者和后辈艺术家,还有罗丹同时代的一些与之私人交集不甚密切的艺术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艺术创作中看到他们彼此的联系和影响。

此外,本章节还展现了"被艺术呈现的"、在那个时期的法国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这些艺术家以及资助和支持艺术家的人,共同绘就了这幅“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初繁荣的艺术图景。


奥古斯特.罗丹 

《费纳耶夫人柱上半身像》,

1898-1900年

青铜

162.5x50.5x35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费纳耶夫人头像》,1907-1911年

石膏

32.9x24.8x23.7厘米


朱利安·迪兰斯 

《跪女像》,1885年

青铜

48x22.5x30.5厘米


奥古斯特﹣亚森特·德贝《最初的摇篮》,1845年

汉白玉

64x17x28厘米


艾梅﹣儒勒·达鲁 

《阅读课》,1874年

石膏

42x33.5x29.5厘米


皮埃尔﹣阿德里安·达尔佩拉特 

《花瓶》,19世纪

釉面粗陶器

26x25x20厘米


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 

《女人头像》,1899年

彩色石膏

30x27x26厘米


儒勒·德布瓦 

《吻》,约1915年

釉面粗陶器

14.5x20.5x10厘米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马约尔夫人头像》,约1905年

石膏

26x19.5x11.5厘米


珍.巴尔德 

《母亲头像》,1920年

陶士

高23厘米

珍.巴尔德 

《女儿头像》,1920年

陶土

高24厘米

菲立克斯.苏莱斯 

(梦),1894年

彩色石膏

艾梅﹣儒勒·达鲁 

《夏尔·奥祖半身像》,1902年

汉白玉

高76厘米


第五章 人类命运的剧场 

“艺术家有时会刻意享受折磨,而比痛苦更强烈的是,他体会到理解和表达的苦涩、快乐。在他所看到的一切中,他清晰地领会了命运的意图……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存在的理由,向他们揭示生命的意义,启发他们去了解自己的命运,从而为他们的存在引导方向。”

-﹣奥古斯特.罗丹


罗丹热爱并擅长处理悲剧主题,比如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地狱之门》。1880年,罗丹受邀为未来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博物馆计划最终未能实现)设计一扇青铜大门,其灵感来自佛罗伦萨诗人、"意大利语之父"但丁(1265-1321)的《神曲》,尤其是"地狱"篇的内容。罗丹充满激情地投入了近10年时间设计《地狱之门》,他并未在1889年的世博会上展出《地狱之门》,而是等到了1900年才在巴黎阿尔玛展馆中展出,即便如此,1900年的《地狱之门》仍然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我的想法是将人作为人性的象征来展现,粗犷而勤劳的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行使他区别于野兽的一种能力。”

- 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 

《顶着瓦罐的女像柱》,约1883年

青铜

124.5x91.6x93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惩罚》, 1904-1906年

青铜

30.5x18.8x19.4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创世纪》,1890-1900年

青铜

20x25.5x11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乌戈林》,1882年

青铜

43x36x36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乌戈林的儿子的躯干》,1902年

青铜

121x86x58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地狱之门"第二版青铜稿》,1880年

青铜

16.5x13.9x2.7厘米


罗丹的中国情(特别章节1)

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深厚兴趣的收藏家,


此次展览特别呈现难得一见的16件罗丹本人生前收藏的中国艺术品。


例如明代青铜观音像、隋唐陶俑、清代青铜器和瓷器等。

这展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反映出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情怀,也体现了艺术无国界的精神。


1900年巴黎世博会 (特别章节2)

特别章节“1900年巴黎世博会”将罗丹的艺术生涯与法国巴黎、中国上海两座城市通过世界博览会的主题联系到一起。


罗丹作为一名生前即取得巨大成功的艺术家,在19世纪后期已名扬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而他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大型个人展览让他登上其光辉艺术生涯的巅峰,真正成为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法国建筑师雅克.费里耶为110年之后举办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备受赞誉的法国馆,而今被改造成本艺术中心,展示罗丹的展览和作品。

奥古斯特·罗丹 

《悲剧缪斯》,1890年

青铜

78x117 x125厘米

第六章 走向现代﹣﹣局部化、组合和放大

巴黎正是在罗丹生活的时期成为艺术之都,1878年、1889年和 1900年三届巴黎世博会期间。

这座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为1900年世博会建造的第一条地铁线、大皇宫和小皇宫,而罗丹也在这一届世博会上设立了自己的展馆。

1900年世界博览会之后,罗丹在晚年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给自己以前的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

罗丹像造物主一样,通过放大、缩小、分割、重复或组合等处理手法,重拾旧作品将其改变。

这些极具现代主义品质的新作品从最初的创作语境中抽离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作品,其艺术价值获得了更新。

奥古斯特.罗丹 

《吻,男性躯体》,1882/1888年

青铜

51x418x34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惠斯勒缪斯女神躯干》,

约1905-1906年

青铜

137 x68x62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阿波罗大战巨蟒》,1898年

青铜

122x87x82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费纳耶泉边的男人(无双臂,躯体倾斜》。1887年

青铜

87.6x53.1x77.3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加莱义民:让·德·艾尔巨型头像》,

1908-1909年

石膏

66.5x48.5x57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皮埃尔·德·维桑(无头无手)》,1886年

青铜

190x110x79厘米

奥古斯特.罗丹 

《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1887年

彩色石膏

217x100x125厘米

罗丹的雕塑艺术展精美绝伦,让人流连忘返。

在参观快结束时,正好遇见专程从北京赶来的荷兰艺术媒体记者采访,即兴谈了对这次罗丹雕塑艺术的观感。

与讲解员及一起观展的朋友们等产生共鸣。

2024年10月1日


熟年人生
古人云:六十耳顺,意谓经历了许多曲折,已经到了一切司空见惯境界。日本小说家把退休的人生,步入熟年阶段,经验丰富的人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毕生从事写作和咨询,把行走江湖、微笑人生,作为志趣和爱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