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雕塑落户浦东原法国馆

文摘   2024-09-29 23:04   上海  

9月27日下午。

上海浦东世博文化公园原法国馆。

上海罗丹艺术中心暨“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艺术展隆重举行开幕仪式。

上海市有关方面领导和专程来沪的法国贵宾等上台致辞并剪彩等。

听了他们的激情演讲,14年前世博会的法国馆参观历历在目。

罗丹在上海找到了归宿

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先生的致辞:

今天,我们在上海为罗丹艺术中心揭幕,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宏大项目,标志着中法文化交流的一大历史性时刻。

今年我们庆祝两国建交 60 周年,罗丹艺术中心的开幕与今年的“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完美契合。

此次开幕大展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官方活动的一部分。

124年前,本次展览的闭幕作品《行走的人》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

今天,我们相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法国馆,一份法国送给中国的礼物。在6个月的时间里,法国馆共接待了 1100 万游客。

当时曾和其他众多国宝级作品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件珍贵的作品,今天也陈列在现场的展厅之中,那就是《青铜时代》。这样的渊源可谓绝无仅有,体现出我们两国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欣赏。

我还想补充的是,罗丹的著名作品《思想者》在1993年首次离开法国来到中国北京和上海,当时在上海的展出地就是我们今天所在的地方。

中国有句俗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仿佛命中注定的特殊关系:“有缘分”!

十年前,为了庆祝两国建交 50 周年,我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罗丹雕塑回顾展。

今天,得益于吴静女士的独家收藏,罗丹的作品将得以在中国永久展出。在这座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展馆中,雕塑作品沐浴在自然光影﹣-罗丹永恒的美学追求之中,凸显出作品的肌理,体现了艺术家无形之手的触感。罗丹就这样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罗丹博物馆的诞生,源于罗丹希望将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的愿望。罗丹博物馆的使命在于让全世界了解罗丹的作品,也是唯一被授权展出罗丹原版作品的机构。

开幕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将展出一百多件作品,包括大理石、青铜、石膏和陶土作品,让人们对罗丹的创作天才有全面的了解。其中,《思想者》、《巴尔扎克》和《地狱之门》等杰作展示了这位雕塑界革命性人物的艺术演变。

我还要向出席今天仪式的罗丹博物馆馆长Amelie Simier女士致意,她在促成这一精彩合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罗丹博物馆与罗丹艺术中心之间的合作证了我们两国之间文化合作的力量。

祝罗丹艺术中心获得成功,希望它能成为上海澎湃的艺术舞台上不容错过的一大地标。

雕塑艺术的普世、宝贵贡献

罗丹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美丽·斯密耶:

我作为罗丹博物馆馆长在你们面前发言。罗丹博物馆是按照伟大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意愿于1919年在巴黎创建的。

奥古斯特·罗丹委托我们的任务是让他的作品在法国和全世界广为人知。100多年来,我们支持了彰显罗丹作品的项目,30多年来,我们与中国建立了长期关系;一种尊重和真诚的关系,尊重各方的独立性,作为以相互理解为基础的对话的一部分,为了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文化和旅游业的共同利益。

1993年,巴黎罗丹博物馆前的《思想者》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离开法国的土地来到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展出。

2014年,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罗丹整体作品展,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

2015年,罗丹博物馆成为第一家开发了普通话语音导览的法国博物馆,以便更好地迎接来自中国的游客、艺术家、艺术教师以及今天在场的各位当中的许多人都向我分享过他们在巴黎发现这位雕塑家的作品时的感受。

这也是热爱雕塑艺术的吴静女士希望构建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的收藏这一愿望的起源。

她请罗丹博物馆陪伴她,以便将罗丹最好的作品汇聚到一起,展示给她的同胞们。

她在建立一个完整连贯的收藏体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执着让这个项目得以成功。

今年是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们非常自豪地出借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以及他本人的中国收藏品中最美的作品,以配合 Centre d' Art Rodin (上海)的开馆展。

我特别高兴看到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在浦东新区这个以文化机构而闻名的区里展出,在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建筑中展出。

同时我也感谢吴静女士组建的团队,特别是孔先生,共同构思的优秀的展览框架和陈列,让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的视角和感受来重现艺术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罗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青铜时代》、《吻》、《巴尔扎克》和《思想者》的展示,彰显了罗丹对雕塑艺术的普世的、宝贵的贡献。

博物馆:国之大者

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创始人吴静穿着背后印有法国馆图案的志愿者登台致辞。随后接受《文汇报》采访,讲述了历经8年时间,罗丹展落地上海,并顺利启幕的故事。

吴静是艺术品爱好者,喜欢收藏尤其喜欢雕塑,成立一家博物馆一直是她的梦想。她⻓期在意大利和法国生活,这两个国家都是文化大国,博物馆众多。尤其是法国,在法国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全球各地的艺术精品,学生可以在世界名作前临摹。吴静认为博物馆是国之大者,中国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大国,希望在祖国能看到博物馆中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艺术精品真迹。

法国艺术界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研究思考

在法国艺术界,中国人如何看待⻄方艺术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承上启下、多极视点是中国文化的规律,雕塑作为一种三维的艺术表现形式,正需要观众以动态的视⻆从不同的⻆度去欣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雕塑需要靠感觉和耐心去理解,也许正因此,⻄方雕塑比绘画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

让吴静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法国有识之士在试图从积极的⻆度去学习中国文化。这种无声的交流让双方更加透彻地理解对方的思想和文化,从而促进相互的包容和尊重,进而达到和谐共生。

雕塑艺术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系统,涵盖了城市的历史、艺术、建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经过⻓期积累、凝聚,形成的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城市形象,具有个体差异性。

雕塑作为一种三维空间艺术,可以塑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与深刻的美感,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城市为雕塑提供了文化空间和土壤,为雕塑创作提供了基质,一件优秀的雕塑可以体现城市的思想和文化精髓,是城市公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和雕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城市中的雕塑应以城市的文化为本位,只有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才能创作出彰显城市⻛采和精气神的作品,这需要雕塑家有工匠精神。

罗丹就是一位有工匠精神的艺术家,罗丹创作其代表作之一《巴尔扎克》用了8年时间,这期间他对一切与巴尔扎克有关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甚至去采访给巴尔扎克做衣服的裁缝,他最终的作品充满丰沛的人物“精神”,雕出了人物的“灵魂”,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而不是工艺品。

上海是座开放和包容的城市,文化艺术是上海城市拼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性、国际性是上海特有的文化气质,这是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能够落地上海的重要背景。

上海罗丹艺术中心的成立,不仅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中心是文化展示和交流的场所,以罗丹真迹为主的常设展为基础,举办国内和国际特展、研讨会、论坛等文化活动,为艺术家、研究者、教育者和学生提供国际一流的学术交流和艺术实践平台,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24年9月29日


熟年人生
古人云:六十耳顺,意谓经历了许多曲折,已经到了一切司空见惯境界。日本小说家把退休的人生,步入熟年阶段,经验丰富的人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毕生从事写作和咨询,把行走江湖、微笑人生,作为志趣和爱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