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粤之冠陈家祠

文摘   2024-09-29 17:31   上海  


2月14日上午。广州。预约到参观全国最大、历史最悠久、家族功能最齐全的祠堂。

从宾馆打的过去,便被祠堂前的广场游客熙攘的场面深度感染。

陈家祠已有131年的历史,被誉为“百粤之冠”,是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座国家级的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氏书院”百年雅韵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

书院门联:“龙岁播春光百艺长存千载宝,文豪留雅韵一游胜读十年书”。

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光绪十九年(1893)落成。

是清代广东72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

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广州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办理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石狮子基座及其复原 

2010年8月底,在“陈家祠文化广场”综合整治工程中,在地面下挖施工时发现了3件大型雕花石构件。经鉴定,分别是原来失踪的石狮子基座的中段和底部。其中两件中段部分四面均有精美的高浮雕。雕刻多组吉祥图案,分别是“鱼跃龙门”、“虎虎生威”、“五伦全图”、“五骏图”、“丹凤朝阳”,“创大业,儿孙永发”、“室上大吉”等。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根据历史照片组织了石狮子基座复原工程,恢复了石狮子基座的历史原貌。

戏无益

趟栊,安装于广州古老大屋的大门前面,是一种沿导轨可开可合的横向栏栅,主要起防盗作用。

昔日顽童尤喜爱在趟栊上沿级攀爬,稍有不慎就会将头颅卡在栏栅之中,如此嬉戏实为无益。


戏无益 

岁月无情如过隙,游嬉人生最无益。

学业荒废求刺激,一时欢乐长叹息。

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陈家祠享有“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美誉。

陈家祠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岭南传统祠堂式建筑,被誉为“百粤冠祠”。

它的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

走进陈家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恢宏的建筑风格。

祠堂的布局严谨对称,雕梁画栋,极具岭南特色。

屋顶的灰塑、木雕、石雕等工艺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的智慧与巧思。

阳光洒在雕刻精美的屋檐上,仿佛在诉说着百年间的风雨故事。

建筑长廊相连,庭院穿插。

厅堂轩昂,空间宽敞。

廊庑秀美,庭院幽雅。

主要建筑聚贤堂

1909年初,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 1873-1949)拍摄广州陈家祠聚贤堂,照片收录于其1914年出版的《中国的建筑与宗教文化》(Die Baukunst undreligiose Kultur der Chinesen)第二卷《祠堂》当中。

参考这幅历史照片,对聚贤堂正中的摆设进行复原。

其中,根据照片反映的正中大神案前案台的样式,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家具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虾进行复原。

三雕两塑,一彩一铸

岭南建筑传统装饰工艺,即俗称的“三雕两塑,一彩一铸”。

“三雕”指的是石雕、木雕和砖雕;

“两塑”指的是陶塑和灰塑;

“一彩一铸”为彩绘和铜铁铸造工艺。

陈家祠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工艺。

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铁铸通花栏板 

陈氏书院的铁铸装饰吸收了西方庭院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月台上的铁铸通花栏板分为四组,内容分别为 “麒麟凤凰送玉书”、“龙戏珠”、“三羊启泰”、“金玉满堂”。这些铁铸栏板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寓意深刻,在广东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

潮州石雕·花篮(垂花柱) 

1920年代 高100cm 宽30cm 长40cm

传统岭南建筑的石雕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架部分,其装饰工艺以潮汕地区为最。此石雕制作于上世纪20年代,位于汕头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的梅祖家祠前厅后檐廊梁架。艺人采用镂通雕为主并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一整块坚硬的青石上雕出这个石雕花篮,耗时费力。整个花篮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中部“曾子杀猪”故事的镂雕造型逼真生动,最为纤细的“拉猪绳”位置宽度仅为3-4毫米。整件石雕雕刻圆润精致、线条流畅,体现了潮汕石雕特有的细腻和剔透。

潮阳石雕双面镂雕老鼠荔枝葡萄图梁

1920年代。长110cm 宽11 cm 高38 cm

这件石雕出自潮阳县梅祖家祠前厅外廊梁。工艺师采用镂通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一整块坚硬的青石上雕出这块镂空双面石雕。整件石雕成“弓”型,镶嵌在月梁的下方,通过榫卯与两侧柱头连接。石雕上方刻有博古纹装饰,寓意吉祥如意;下方正反两侧分别雕刻有蝙蝠、荔枝、葡萄和老鼠等图案,寓意福到门前、子孙满堂。整件石雕雕刻手法圆润精致,纹式流畅洒脱,体现了潮汕地区传统石雕特有的细腻和玲珑剔透。

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民间工艺古祠流芳

陈家祠也是一座民间工艺博物馆。

1959年,以陈家祠为馆址成立了广东民间工艺馆。

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广东民间工艺馆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景区”。

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1世纪以来,陈家祠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也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岭南民间百艺 

石湾陶 

广东佛山石湾窑生产始于唐代,是明清著名民窑之一,产品通称石湾陶,胎质厚重,胎骨暗灰,釉厚而光润。石湾窑吸取各大名窑的艺术精华,兼收并蓄、善仿善创,丰富多彩,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石湾陶种类多样,除了日用陶器外,还大量烧制瓦脊,以及各类艺术器皿、人物、动物和山公陶塑等。

2006年,石湾陶塑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彩瓷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洋彩”、“广东彩”、“广州彩瓷”、“广州织金彩瓷”,是清康熙年间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根据订货的需求,加以彩绘,再经700℃-750℃烘烧而成。它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具有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的特色。

2008年,广彩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木雕·镂雕虾蟹笼

1998年制作,通高220cm,直径80cm。

虾蟹笼是潮州木雕一绝。此虾蟹笼由潮州著名木雕艺人陈舜羌之子陈培臣、徒弟李得浓共同创作而成。

作品以整段樟木镂雕而成。运用潮州传统的镂通雕、圆雕等技法,在原木上雕出两个不同造型的笼,两笼间有逼真柔软的绳子相连,笼内外共雕有龙虾十八只、螃蟹四十八只,虾蟹张鳌伸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衬以菊花、水、石,宛如水族景观。作品构图疏密有度、错落有序,并刻意保留一些树皮,天然成趣。

广州木雕·刻龙纹大神亭 

清(1644-1911) 高:255cm,宽:83cm,深:125cm

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在节庆日把神像或其牌位奉入神轿或神亭内,然后抬出庙沿街巡游,并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的旧俗。此神亭为楼阁式建筑结构,由须弥座和上层的牌楼、楼阁组成。在牌楼的云石台阶下刻有“羊城公泰造”字样,由清代广州地区的木雕艺人选用酸枝木、紫檀、影木等名贵木材打造。神亭还镶嵌象牙、套蓝蚀花玻璃、汉白玉、翡翠、云石、云母、螺钿、玻璃镜等多种材料作装饰。整体高大,结构复杂,雕工繁缚,装饰奢华,富有气势,足见民间对神明的敬畏,是不可多得的广州木雕佳品,也是见证迎神赛会这种民间风俗活动的一件珍贵实物。

潮州金漆木雕·大神亭 

民国时期(1912-1949) 高210 cm,宽80cm。

此神亭是反映潮汕地区迎神赛会活动的一件珍贵实物。神亭髹漆贴金,精雕细刻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主体纹饰取材自《封神演义》等神话故事,工艺精湛。它由上下两层及基座组成,上层为古建筑中等级很高的重檐歇山式屋面;其屋顶又分两重檐,上檐匾额刻“圣旨”二字,下檐匾额刻“恩光”二字。下层为神亭的主体,大殿内设有金漆描金山水围屏,围屏前留有空间可安放神位;殿门上匾额刻“海国慈航”四字,两侧金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楷书“圣泽覃敷民熙物阜,慈光普照浪静波平”,据此推测神亭是为当地民间普遍供奉的海神天后(妈祖)诞期时游神而制作的。

枫溪瓷 

潮州市枫溪区生产瓷器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产品瓷质洁白、造型优美、釉面光润、式样典雅、风格独特,尤以瓷花、通花瓶、人物等艺术陈设瓷驰名国内外,人物多取材传统戏曲、民间神话、历史故事。

2008年,枫溪瓷烧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内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工艺品。无论是陶瓷、刺绣,还是木雕、石刻,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智慧。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

短暂的上午参观时间,让我对陈家祠有了深刻的认识。

陈家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岭南文化的缩影。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展示了岭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陈家祠的美,不仅在于其建筑和工艺,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2024年9月29日

 


熟年人生
古人云:六十耳顺,意谓经历了许多曲折,已经到了一切司空见惯境界。日本小说家把退休的人生,步入熟年阶段,经验丰富的人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毕生从事写作和咨询,把行走江湖、微笑人生,作为志趣和爱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