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寡妇与19岁少年私奔!56年后在深山被发现,住所照片惊呆无数人…

汽车   2024-10-03 20:30   浙江  


                                                                 Ⅰ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 (一)禅宗大师论禅 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二)佛学文献论禅 《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 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 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 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 ……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 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 波罗蜜,名八解脱。” 二、禅门的禅 (一)禅门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 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

无关物质,无关流言,无关世俗。


01

山顶之上,高峰耸立。

突如其来的一道声音,夹杂着和蔼笑意,几名探险队员却是被吓得差点滚下山梯。

2001年深秋,几名探险队员在山路尽头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在这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里,竟然有人类居住。

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山下时代更替,浑然不知。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陶渊明先生笔下那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就是刘国江,徐朝清。

这对夫妻来自中国重庆,已经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几十年。

探险队员在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大为震撼。

随后把故事带下了山,并且给登山的阶梯起了一个浪漫又贴切的名字:爱情天梯。

  

02

时间回到上世纪40年代,那时刘国江年仅6岁,徐朝清也不过16岁。

一个是乳臭未干的小孩,一个是含苞待放的少女,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在一场神奇的机遇下邂逅。

当时村子里有一个习俗,掉了门牙的孩子,只要有新娘子在嘴里摸一摸,就会长出新牙。

恰逢有人举行婚礼,刘国江便一路跟随着花轿,迫切希望新娘能让他的牙得以新生。

新娘隔着轿帘伸出手指放在他的嘴里,他一紧张咬住了手指,吓了一跳的新娘掀起轿帘,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精致中略带羞涩的面容。

年幼的刘国江从未见过这样的美人,就一直呆呆地看着,那时的他自然不会懂得什么叫做“一眼万年”,但被深深地吸引了。

那位新娘正是徐朝清,那天是她的大喜之日。


也就是从那天起,徐朝清的面容在刘国江的脑海中若隐若现,每每想起那张脸,刘国江就忍不住小鹿乱撞。

对于世界而言,徐朝清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于刘国江而言,却是他的整个世界。


往后多年的时间里,他逐渐长成了精壮帅气的小伙,村里人开始张罗着要给他娶媳妇。

每当被问到想娶什么样的媳妇,他都会认真地说:“徐姑姑那样的!”

别人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可只有他明白自己饱含着真心,哪怕对方已经为丈夫生育四子。


不禁让人想起张爱玲的那句: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不愧是世间最妙不可言的东西,只需一眼便足以误终生。

也大概是缘分天注定,十年后,两人又一次发生了交集。


03

十年后,徐朝清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

丈夫患急性脑膜炎去世,她一下子成了寡妇,独自带着4个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才1岁。

十年时光,刘国江从懵懂无知的孩童逐渐长成了健壮有力的青年。

徐朝清有多困难,他都看在眼底,想帮她,却又胆怯。

他不怕被拒绝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是害怕,她会因此遭受流言蜚语。

这件事就这么缓了下来。

一天傍晚,徐朝清背着孩子去打水,结果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濒临溺水。

刘国江家就在河边,闻讯什么也顾不得,果断跳进河里救起了徐朝清母子。

年少的情愫哪能忍得住,之后,刘国江便常常上门帮徐朝清做些体力活。

一晃3年,流言还是传遍了整个村子。

1956年8月那天,刘国江在街上碰到徐朝清,他想要上前搭话,谁知徐朝清看到他却躲躲闪闪,丢下了句“寡妇门前是非多”就跑走了。

那个年代还比较传统,村里传什么的都有,她已为人母,刘国江还二十岁不到,所有人都在想,他们怎么有可能呢?

可爱情,往往就是这般没道理。

最后,刘国江还是向徐朝清告白了,望着眼前这个明媚的女子,他语气坚定地说:“我要娶你!”

第二天一大早,村里人发现徐朝清和她4个孩子不见了,一同消失的,还有19岁的刘国江。

爱可包容万物,只要是他,风餐露宿也不惧。

04

2012年冬,《传奇故事》栏目,将两位老人的故事,搬上荧幕,主持人金飞将他们比作,现代版的小龙女与杨过。

但小说是美化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两人逃进深山后,首要面对的是生存问题。

图:《讲述》

刘国江、徐朝清是幸运的。

他们逃进的深山叫半坡头,位于重庆江津常乐村,植被丰富,有山有水,很符合自给自足的先天条件。

但他们也是不幸的。

在深山里,他们没有任何生存工具。

上山前两年,他们只能住在山洞里,既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提防潜伏的野兽。

多年后,徐朝清讲起上山早期的生活,还会忍不住大哭。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她还是觉得太难了。

既然这么难,为何还要留下?

答案是:爱。


图:《传奇故事》

为了坚守这份爱情,他们活下来了。熬过了2年的山洞生活,他们找到一个适合烧瓦的窑洞。

刘国江灵机一动,提议自制瓦片,自建房子。

听起来像是天荒夜谈,但他们花了2年时间,烧制了3间屋子的瓦片,屋子,居然真的建起来了。

他们有家了。

图:《讲述》

有了屋子,一切渐渐好了起来。

没有吃的?那就自己种。番薯、芋头、油菜花……只要能种出来,就尽力去种。

图:《讲述》

后来,他们还养了鸡鸭,建了猪棚,养了几头猪。一年还能吃上几次猪肉,他们甚至养了蜂。

徐朝清生产后,身子大不如前,刘国江很是心疼,便开始了漫长的养蜂路。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蜂蜜成了徐朝清的最爱。

从无到有,他们战胜了大自然,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

图:《讲述》

50多年的隐世生活,他们默契地定下了相守原则:

1. 刘国江负责定时下山购买必需品;

2. 徐朝清为他准备丰盛的晚餐;

3. 刘国江不在山下过夜;

4. 徐朝清在同一地点等刘国江回家。

图:《传奇故事》

按着规矩,他们日子过得很平静,但意外还是来了。

有一次,徐朝清按惯例等刘国江回家。

谁知,刘国江却到夜深,还不见踪影。

徐朝清急死了,就想往下走,一边走一边找刘国江,这一走,就拐到了脚。

好在刘国江及时出现,不然黑夜+深山,危险难以想象。

这次意外,让刘国江萌生了一个念头——他想造一条石梯,让徐朝清可以下山走走。


04

凭一己之力,征服一座大山,“愚公移山”近乎于无稽之谈。

只是,刘国江硬生生地用一双血肉之手,做到了!

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意气风发的壮年,再从风度翩翩的中年到老骥伏枥的暮年,他始终在山中不停地凿着、挖着。

不知不觉中,五十载岁月千帆过尽,他先后用碎了20多把铁钎和40多把铁锤,最终凿出来一条6208级的天梯。

而且每次下雨后,他都会用手搽每一级台阶,这样就不会长出青苔,杜绝滑倒的可能。


每次修完楼梯回到家中,徐朝清都会摸着刘国江的手。看着大大小小的伤疤,摸着厚重粗糙的老茧,心疼到流泪,可刘国江都一笑而过。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徐朝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心疼,可他总是说,路修好了,我出山就方便了;其实,我一辈子也没出过几次山。”

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了让妻子能安全从山上到山下,刘国江花了整整半个世纪。

6000多级台阶,废了20多根锹,40多把镐,和刘国江50年的心血,每一级都满载他对妻子最浓厚的爱意。

曾经的英俊小伙,身体已大不如前;曾经的绝世美人,也成了白发老妇。

50多年来,徐朝清其实没下过几回山。石梯大部分造在悬崖边,地势陡峭,她很难独自走下去。

每次下山,皆因山下的孩子有大事,而且都是在刘国江陪同下。

石梯对徐朝清而言,更像是刘国江送的盛大的浪漫。

她最享受的,是每日站在山坳,呼唤造石梯的刘国江回家——

“小伙子,回家啰~”

声音传遍整个山林,指引着刘国江回到她身边。

06

唯一一次独自下山,是徐朝清一生最痛的日子。

那是2007年12月7日凌晨,徐朝清很记得那晚雨下得很大。

刘国江务农回家,刚洗漱完坐在床边。徐朝清准备宵夜,两人还在嬉笑闲聊。

忽的没了声响,刘国江突然从床上栽倒在地上。

徐朝清傻了几秒,连忙抱着刘国江,不停喊:“小伙子,你咋了?你应了应我呀?”

但他双眼紧闭没有动静,徐朝清知道,事情坏了。

当时,他们的三儿子住在山下,离他们最近。徐朝清急得跑出家门,冲着黑夜哭喊:“刘三,你老汉不行了——”没等来回音。

徐朝清又跑回屋里,拍打倒地的爱人,焦躁、无助涌上心头。

她不要刘国江死,她要他活,唯一的办法,就是下山找救援。

只有刘国江一半重的徐朝清,不知从哪来的力气,竟奋力把他扛上了床。

而后,这位82岁的老妇人,竟在黑夜里冒着暴雨下山。

雨使得石梯变得滑溜,她几乎没有站稳过,一路跌跌撞撞。

最后,她是爬着到了三儿子家门前,用尽最后力气,叫醒了他们。

“救我小伙子……”
“救你老汉……”

她只够力气,说出这个迫切的需求。
       
图:网络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经医生诊断,刘国江是脑血管破裂,被送医时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

徐朝清能做的,只有在爱人留存之际,一遍遍诉说他们的爱情。

她勉强着自己笑,希望爱人到最后时刻,看见的仍是美好的。

12月12日,徐朝清似乎觉察到什么。她忽然一改常态,对着刘国江嘟囔:“你还说你身体比我好,比我年轻,要给我送终,你说话不算话……”

当天下午,刘国江就走了。临走前,他用尽全力握着徐朝清的手,一如最初,不愿松开。
       
图:重庆商报

刘国江走了,也带走了徐朝清生的欲望。

她就像泄了气的气球,终日眉头紧锁,再也没笑过。
       
图:央视新闻

刘国江葬在了半坡头的交界处,这是他的遗愿。他反复叮嘱,要永远待在那里,那是“老妈子”唤他回家的地方。

只要在那,他就知道家的方向,徐朝清被孩子们接下了山。

起初,她不情愿。她只想守着他们的家,等着“小伙子”来接她,但她和刘国江有过约定,谁先走,另一个人就要下山让孩子们照顾。

她没有食言。

只要是刘国江叮嘱的,她一件都不敢落下。

下山,是为了留住和刘国江最后的承诺。

07

那天终于来了,徐朝清很早就有了感觉。

早在一周前,她就频频梦见刘国江。

“梦里,我问小伙子在那边过得好不好,他啥都没说,只是冲着我笑。”

她想伸手抱住,刘国江却忽然烟消云散。

徐朝清知道,“小伙子”准备来接她了。

最后的时间,她只剩一个心愿:再走一次刘国江造的石梯。

家人搀扶她到山脚,希望能扶着她上山,她却坚持要自己走。
       
图:《讲述》

一步。

刘国江造石梯的记忆,出现了。
       
图:《讲述》

两步。

炊烟袅袅,她正在给归家的刘国江,准备丰盛的晚饭。
       
图:《讲述》

三步。

农忙归来的刘国江满身大汗,她嬉嬉笑着,给他擦脸。

       
       
四步。

刘国江叨念:“老妈子,下山累,会出汗,我给你垫条汗巾。”

她一边嫌弃:“哪里热咯。”一边主动掀起衣服,享受刘国江的服务。

石梯有6208级。

徐朝清每走一步,和爱人相关的记忆,就重现一幕。

这条路好难,他们不惜远离世俗;

这条路好陡,他们斗完了偏见,还要斗天意。

一晃眼,70多年过去了,他们获得了理解、关注,也终于能光明正大,以夫妻相称,做相爱之事。

2012年10月30日,徐朝清被刘国江“接走了”。
      

他们被刻成雕塑,他们的石梯,被后人奉为“爱情天梯”。

他和她,永远合葬在一起。

在那里,有徐朝清日夜唤夫归家的喊声,也有他们携手走过的一生。

曾听过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荒岛将要被水淹没,岛上住着的爱情、财富、虚荣等居民,纷纷坐船逃难。

爱情慢了一步,船已经沉没。

她先向财富求救,财富却说:“我的船装满钱,已经没了位置。”

她又向虚荣求救,虚荣不仅没同理心,甚至嫌弃爱情湿漉漉,会脏了他的船。

唯独时间,伸出了援手。在危难之际,救了爱情一命。

爱情不解:“你为何愿意救我呢?”

时间笑答:“因为我注定见证你的伟大。”

公交人
公交从业者的家园,聚集地!有关公交的资讯,故事,吐槽每天都能看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