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年,英勇的抗日女战士赵一曼,于革命浪潮中把刚出生的儿子托付给陈家。随后她遭日寇逮捕,历经六年牢狱之灾,遭受鞭打、拷问、坐老虎凳等酷刑,却始终坚守信念,坚贞不屈。
1936 年,赵一曼面临日寇绝境,在生命尽头给儿子留下遗书,满含母爱与对祖国的忠诚,期望儿子成长为爱国志士报效国家。
1960 年,赵一曼之子陈掖贤,当时在养父陈岳云的印刷公司工作,性格沉默寡言,与同事相处不佳,常受排挤误解。他在不知自己身世时,以《忆秦娥》词牌给毛主席写了表达对中国现状不满与讽刺的信。
毛主席收到信后,经了解得知他是赵一曼之子,并未追究,只回复“他不是亲生的”。原来陈掖贤偶然听到工人闲聊谈及自己非陈家亲生,他震惊之余回家质问养父,才知晓自己是抗日英雄赵一曼之子。
陈掖贤的身世充满波折。1928 年,怀孕的赵一曼被派往宜昌工作,在长江边租屋却遭房东太太驱赶,寒夜在草垛旁熬过,后得房东老太太怜悯才回屋并喝了米粥,在搬运工帮助下生下陈掖贤。赵一曼牺牲后,陈掖贤在养父抚养下长大,却饱受身世流言困扰,在学校因瘦弱遭同学欺凌排挤,这使他性格愈发内向封闭。
尽管如此,陈掖贤牢记母亲遗愿,努力学习工作,践行爱国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他拒绝国家给烈士亲属的补贴,认为自己无功不受禄。但他的行为未获一些领导子女理解尊重,被他们排挤孤立,工作生活困难重重。
1960 年,听闻家乡饿死人消息,陈掖贤愤怒之下写信给毛主席,未得期望回应,反而陷入更深自我怀疑与绝望。此后他更加沉默孤僻,将自己封闭,身体渐差也不愿就医,最终在 1982 年选择结束自己生命。
陈掖贤的一生满是坎坷曲折,他对国家人民有热爱忠诚,对身世有无奈迷茫,性格行为虽偏激不合时宜,却是长期受排挤误解后的自我保护。
历史无法重来,我们应从陈掖贤的悲剧中吸取教训,给予他人更多关爱理解,铭记赵一曼等先烈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并传承发扬。
你怎么看?欢迎关注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