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浓厚校庆学术气氛——我校邀请天津美术学院喻建十教授做书法讲座

文摘   2024-11-20 18:27   天津  

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浓厚校庆学术氛围

我校邀请天津美术学院

喻建十教授做书法讲座

10月18号傍晚,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7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邀请天津美院教授、王颂余先生的外孙喻建十老师在报告厅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王颂余书画艺术散论》的学术讲座。




喻建十教授



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喻老师结合王颂余先生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人生境遇,分析、总结了王颂余书画发展演变、风格特点、艺术成就。讲得生动而精彩,丰满而透彻。讲座过程中,喻老师还不时地对学生渗透人生理想教育、挫折教育,鼓励学生不忘初心,坦然面对人生各种挑战,当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你还能打开另一扇窗。




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名是由著名书法家王颂余先生题写,本次讲座不仅是学校书法课程基地建设“津派书法大家鉴赏”系列讲座之一,也是学校70周年校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喻建十老师这场充满正能量,既高端又接地气的精彩讲座,为学校70华诞增添了一份浓厚的学术气息。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主任、河西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窦宝铁,河西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美术教研员秦晓明,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友、书法家刘巨升、徐汝衍,喻建十老师的研究生、河北区第二实验瑞庭小学美术(书法)教师陈馨仪以及我校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王颂余先生简介及其书画作品


王颂余(1910-- 2005),著名书法家、山水画家。原名王文绪,斋室名曰:安素阁、易简楼。天津市人,1927年天津汇文中学肄业,1934年受业于章(太炎)氏国学讲习会,1936年先后从溥心畲(溥儒)、刘子久学画,1938年从溥默公(即爱新觉罗·溥修)学书法,古典文学曾受业于章太炎、闻一多、裴会川。早年在银行工作,1949年曾在天津津沽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1958年后历任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教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2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南开大学分校兼职教授。







听众感言选录

八年1班 赵婕雯


有幸聆听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喻建十先生的精彩讲座,他以严谨生动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书法家与山水画家王颂余先生的生平经历和艺术创作历程,我深受触动。

王颂余先生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幼便对绘画、书法与国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早年并未从事艺术,但他在银行工作的同时,依然坚持业余学习,最终走上了艺术之路。

他的山水画构图新奇,笔墨老辣,别具一格。他善于将北方山水的壮阔与南方山水的秀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博大、雄浑而又平和的画风。同时,他的书法也极具特色,从王羲之书法体系入手,广泛参以汉简、画像、刻砖等民间书风,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墨交融、结体夸张的书风。

王颂余先生“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他的山水画更注重意境与情思。通过笔墨的运用,他将景物形象的变化与自己的精神思想相结合,展现出了形神统一。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画面的美感,更让人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此外,王颂余先生的人格魅力也让我深受感动。他一生勤奋苦学,淡泊功名,不求闻达,以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在进行着他自身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欣赏和学习王颂余先生书画艺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对艺术保持敬畏之心,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

八年5班 王清菏


听了喻建十教授的讲座,感受到王颂余先生的书画艺术人生,是化景为情,以书入画的一生。从国学学习到书法,王颂余先生一直秉承书法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借助文、史、哲的托举,从隶书、魏碑学起,对中华书法文化传承,充分体现了他书法作品优美、畅达的风格,并兼阳刚阴柔之美。

王颂余先生中年的书画作品注重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表现生活。他的山水画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当时现实题材的写照。70—80岁是他作品的黄金期,线条更加的浑厚洒脱,风格变得坚韧,有了大开大合的局面,灵动而充满变化,这也是每个书画爱好者应具备的良好品质。真正体现了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修养。

       所以我觉得,书画不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品德的修行。只要凭心而作,人生便如画如书,人文和自然之美才能得以畅然体现。

高二1班 王宬珺


10月18日,我有幸聆听了喻建十老师的一场精彩的书法讲座。这场讲座犹如一场盛宴,让我沉浸其中,收获颇丰。

讲座中,喻建十老师通过对其外祖父著名书法家王颂余先生的人生经历与其对应书画风格的介绍与分析,让我们对王颂余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每个人的字,都是沉积了他的阅历和精神感受后,通过书写时体验着具有相似心理表现力的线条,把抽象的线条,变成了活的生命感觉。

所以,书法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还可以培养人的耐心、专注力和创造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书法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场书法讲座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也明白了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和一种生活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坚持不懈地学习书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也将把书法艺术融入到我的生活中,让书法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二4班 魏鸣含


很荣幸可以参加喻建十老师的讲座,一个小时的精彩演讲使我受益匪浅。

喻建十老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王颂余先生的生平与经历,以及王颂余先生的书画风格特点,他精于画、长于书,尤以山水画著称。作品描绘北方山水,场景宏大,在写景造境中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形成博大、雄浑而又平和、隽永的画风。当一幅幅气势磅礴的作品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艺术的魅力在此刻具象化。王颂余先生不仅是一位山水画大家,更是一位书法大家,42中的校名正是由王颂余先生所写。

“以文赋能书画,以书画修养心灵”,书画不仅可以使我们提高艺术素养,更能让我们陶冶情操。每个人的艺术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书画也正如每个人的人生,要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时代特征。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大师的书画魅力,体会艺术的感染力。

有幸聆听到喻建十老师的讲座,这一个小时非常值得,我收获颇多。

喻建十先生的研究生

河北区第二实验瑞庭小学

美术(书法)教师  陈馨仪


进入美院读研之前,我对王颂余先生绘画作品的印象,停留在《把粮食卖给国家》《凯歌黄金路》这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全国美展画作上,传统的山水画布局点缀上几辆货车,让读者联想到宋画中溪山行旅的情景,这样的作品不仅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也是旧式文人画的延续与变化。至于书法,王颂余先生的名字在天津乃至全国可以说家喻户晓,王颂余为“津门八老”之一,观看王颂余先生成熟时期的书法作品,可以知道其用笔十分灵活,线条的变化也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层次感,这是王颂余先生以画入书的具体体现。

10月18日,我有幸收到田树仁老师的邀请,在天津四十二中聆听了喻建十先生(王颂余先生之外孙)关于《王颂余书画艺术散论》的演讲。和以往在美院听到的课程不同,这是一场面向中学生的讲座,喻先生还就王颂余先生的艺术经历,谈论了在漫漫长路上如何面对建功立业与挫折苦难、人生际遇与追求理想的关系。跟随先生的讲解,我回顾了王颂余先生的学书经历、人生际遇,以及衰年变法的成因。王颂余先生的学书之路和常人不同,他七岁学习小楷《黄庭经》,青年时期跟随溥修学习书法,溥修的教学方法放在现在也是不过时的,比如让学生针对一个字变换十种不同的字形,这对训练造型能力和创作意识是极为可贵的,王颂馀先生的衰年变化,形成独树旗帜的风格,和其早年学书经历不无关系。

我也是一个书画爱好者,2020年我考取了喻建十先生的研究生,进入美院正式开启了书画学习之路。读研一时,有一门《书画论》由路洪明先生讲授,路先生是一位古典学究式的老师,在开篇第一节课便让我们背诵并翻译《书谱》中的五乖五合,我们背得磕磕绊绊,先生便一字一句地讲解: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为五合,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为五乖。五乖五合在书法中是因势利导、心手相应,在为人处世中便是天地人和,是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还说“这是王颂余先生曾经讲过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津美院开设书法课程,王颂余便是担任教学任务的先生之一。那堂课路先生从五乖五合讲到王颂馀先生的品格修养,他说王颂余先生是一位真诚的人,为人真诚、对艺术真诚、教学真诚,也是符合中国古典中庸之道的旧式文人。

初入美院时,我偏爱二王、赵孟頫一路的“媚好”书风,也知道很多近代书家早年也是写二王的,于是机械式地写了很多,但都不得要领,字形可以描摹记忆,线条总是不够干脆精致,当时我理解不了如何“精致”,那时候每次看作业,喻建十先生除了方法论的传授外,总是仔细地指出一些技法上的问题,并以此教导我们书法学习应做到极致的重复练习,还讲了他幼时在外公的督促下日复一日练习的往事。即便如此,喻先生虽为饱学之士,却绝不是一个旧式书家,他鼓励学生尝试新鲜事物,更是一位善于长善救失的先生,我就是在喻先生的建议和鼓励下一面补习二王书风的基本功,一面尝试更容易在展览中出成绩的北碑墓志,一段时间后,我的北碑仿创作业入选了天津市的市展,给予我极大的信心。后来在其他场合,喻先生提起一件往事,说王颂馀先生早年临摹赵孟頫几乎可以乱真。每当我写不下去的时候这句“几乎可以乱真”总会敦促我再写一写、再练一练。

我现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更深知基本功的重要性。AI的冲击、跨媒介融合的挑战,在传统手艺上,我们这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局面,我们急需迫切地走上一条前人未曾踏足的路,然而创新的前提是守正,新事物一定是在大量旧事物的基础上生成的。正如我们观看西方美术史上毕加索早年的作业,其写实技法纯熟足以超越文艺复兴诸大师,晚年在综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黑人艺术等之后,以及其自身人生阅历的影响下,终于打破了形体和空间的视觉界限,形成其独特的立体主义风格。

刘文生先生曾经说过“画画时要有一种气质”,在美院学过艺的人身上也大多会形成一种孜孜不倦的书卷气,这种气质会伴随一个人走入工作岗位、甚至伴随终身。我本科时攻读理科,研究生才转入艺科,入学之前的专业水平几乎是一片空白,我的书画技术技巧几乎都是在天津美院学的,回首读研这三年,我在专业技法上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尽管现在自己的见识还很浅薄,毕竟学书之路道阻且长,我们初学者仍需溯源而行。




END




监制:张洁 施永梅

编审:周树英

文字供稿:美术组

编辑:李天蓉






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
欢迎关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