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弦歌铸荣光
初心逐梦续华章
建校70周年暨校友返校日活动侧记
教勋功著七十载,木铎金声歌未央。在这个秋色宜人的美好时节,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迎来了辉煌的七十周年华诞。10月19日,学校未来广场焕然一新,在此隆重举行了一场以“七秩弦歌铸荣光,初心逐梦续华章”为主题的庆祝建校七十周年庆典暨校友返校日活动。此次盛会,汇聚了各级领导、历届校友、学校离退休教职工以及部分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共同见证并铭记这一历史性的荣耀时刻。
巍巍学府 盛装相迎
当日,天清气爽,阳光明媚,整个校园弥漫着喜庆祥和的气息。“同庆七十华诞欢迎校友回家”的温馨标语在理想大道上空飘扬。穹顶之下,老三届校友献礼的横幅赫然醒目,其上“老三届学子祝福母校砥砺奋进再续华章”的字样熠熠生辉,寄托了他们对母校未来发展的美好祈愿。
理想大道两侧,五块大型展板巍然矗立:一展来自全国超七十余所中学及高等学府发来的贺函,彰显了母校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二展满载着全校七十余个班级的深切祝福,每一封信都是学生们心声的传递;三展全体教职工以笔墨抒怀,表达诚挚的生日祝福;第四块展板作为特别设置的校友留言区,吸引校友们在此留下自己的签名和对母校的美好祝愿;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块呈现1954年与1965年老校舍和校园牌匾旧日景致的展板,它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光辉岁月,感受着学校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不朽的精神传承。众多校友与教师驻足于此,竞相拍照,以此定格珍贵瞬间,留下永恒回忆。
庄严仪式 华彩启幕
启动仪式由施永梅校长主持,张洁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张洁书记代表学校向所有莅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殷切阐述了母校与校友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她强调,校友是母校宝贵的财富,母校永远是校友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张书记展望未来,期望与校友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四十二中更加灿烂的明天。同时,她表示四十二中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的杰出人才而不懈努力。
在全场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声中,1956年执教的张鄂老师、河西区教育局陶子福副局长、1975届初中毕业生并曾任校党总支书记的张永亮先生、88届高中毕业生且担任过校长的沈蓉女士,以及2024级初中新生房念潼同学(其父为1996届毕业生)等几位来自不同年代的领导及师生代表共同按下启动手印,标志着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七十周年校庆庆典正式启幕。
一部精心策划的校庆专题片在众人瞩目中震撼登场。该片通过光影的流转,生动演绎着学校从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到今日的不断超越;从历史的沉淀积累,到未来的无限憧憬,每一帧画面都饱含着四十二中人对过往的深情致敬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文艺汇演将庆典推向了欢乐的巅峰。管乐悠扬,如林间清风;电音澎湃,似青春热血;校歌响起,意味隽永;红歌联唱,激荡人心。学子们以广博的才艺和精彩的表演为母校献上生日祝福,表达了对祖国、对党以及对母校的炽热情感,激励着广大师生志存高远、追逐理想,共同为母校的荣光贡献青春力量。
校友重聚 情深意长
自1954年至2024年,横跨七十年的各届校友在志愿者的引领下,步入各自专属的活动教室。重归这片昔日孕育梦想与青春的圣地,校友们与久违的同窗挚友及授业恩师重逢,内心的激动与感慨如潮水般涌动。他们怀揣着深切的期盼,穿梭于人群,渴望再次遇见那些曾共历风雨、携手前行的熟悉面庞。漫步校园,校友们无不惊叹于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细细品味着奋斗历程的甘苦,以及那些镌刻在心底、永不褪色的母校记忆。交谈间,时而点头微笑以示共鸣,时而轻声细语分享感悟,这一幕幕温馨场景,构成了母校与校友间深厚情感纽带的生动写照,爱校荣校之情油然而生,愈发浓烈。
校友们还集体参观了学校五育并举丰硕成果的展览。在国学馆内,汉服社、版画、书法、茶艺、中国结编织、植物书签制作等传统文化社团的精彩展示轮番呈现,令人目不暇接;创客空间、制造工坊及3D打印技术等现代科技探索区域亦吸引了众多目光,充分展现了学校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教育道路上取得的显著成就。校友们对母校的发展成就深感自豪,并衷心祝愿母校能够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成为所有学子心中永恒的骄傲与温馨的家园。
抚今追昔,七十年来,四十二中人始终怀揣着突破与重生的勇气,不断追求革新与超越。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对学校内涵发展的执着追求、对学生成长进步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始终如一,代代传承。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向每一位为建校立业而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先贤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每一位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倾注心血、无私奉献的校友和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正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续写了学校开拓进取、求真笃行的辉煌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这所饱经沧桑、历久弥新的学府,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蓬勃的活力,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道路,不辍征行绘就更加美好的未来画卷。
END
监制:张 洁 施永梅
编审:周树英
编辑:葛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