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劳动,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劳动的崇高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培养坚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和思政价值的融合,11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举办“思政课大讲堂第2期”,博士生宣讲团讲师、2024级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廖阳欣作《劳以启智,动以润心》的主题宣讲。活动以线下宣讲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政讲堂围绕“什么是劳动”、“为什么要劳动”和“做什么劳动”三方面内容展开。
在课程开始前,廖阳欣首先提出了两个引人深思的基本问题:“劳动能否启智?”以及“劳动能否润心?”这两个问题不仅与劳动本身的意义息息相关,也与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紧密相连。廖阳欣的提问引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学生们针对于劳动何以启智、劳动何以润心、劳动能否启智同时又润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和观点,不仅促进了对劳动意义的全面讨论,也加深了对劳动在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理解。
在经过简单的互动交流后,廖阳欣正式开始了课程的讲授。他从“劳”字的由来入手,以甲骨文到简体的字体演变为基本逻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劳动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演变,带领同学们探讨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大家树立起对劳动的全面认知。通过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比分析,廖阳欣强调了劳动的多样性与平等性,引导同学们理解不同形式的劳动同样值得尊重和重视。
在讲解“为什么要劳动”这一部分时,廖阳欣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详细阐述了劳动对个体的意义。一是劳动能带来快乐,相较于娱乐、游玩带来的短暂快乐,劳动带来的快乐更具有成就感、更加持续。二是劳动带来知识的增长,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学习掌握更多的生存知识与生活常识。三是劳动与个人成长紧密相连,体现在通过劳动可以提升劳动认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即平等尊重每一位劳动者;通过劳动能增强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积极向各行各业的先进劳动模范学习;通过劳动能明确个人的成长目标,成长为对社会有益、受人尊重、充满理想的人。
最后,廖阳欣结合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具体讲解了不同年级学生应承担的劳动任务,尤其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劳动实践。他指出,劳动不仅仅是课堂外的任务,更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同学们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实践中。
“国运兴则劳动兴、国家强则劳动强。”劳动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通过劳动教育,我们能够激发青少年的责任感与奋斗精神,培育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劳动中超越。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校园课堂,劳动教育都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博士生宣讲团将继续深入大中小学,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让劳动的光荣与伟大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成为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图文: 博士生宣讲团 廖阳欣
编辑:新媒体中心 孙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