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苗: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是怎样炼成的

教育   2024-12-27 22:00   北京  

新时代

高校思政“金课”

是怎样炼成的



青椒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苗苗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主任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及其涵育方式研究”

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二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一等奖


2023年张苗苗老师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参加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并荣获文科类A组二等奖;今年5月中国妇女报》专访张苗苗,发表了以《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为题的报道。


本期青椒说邀请到张苗苗老师,讲述她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经历,以及如何怀揣着对思政教育事业的热爱,师生共建课堂的故事。

01

逐梦思政: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冬天,讲台上放着一瓶匿名送出的润肺膏,压着一张叮嘱张苗苗老师保护嗓子的纸条,落款是“一个爱你的学生(不必在乎我是谁)”。

张苗苗老师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导师罗洪铁教授的一句话,“不要总想着回报老师,若有一天,当你也站在讲台上,像我对待你们一样,去对待你的学生,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逐梦之旅,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与追求。她坦言自己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源于自己儿时的“教师梦”——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将家里的门当成“黑板”对着弟弟讲课。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类院校。后来,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学科/专业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发展潜力。于是,当国家的事业照进自己的梦想,她坚定地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要说起我的职业信念,最初源自于我的导师。”她说。


她的硕士生导师罗洪铁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军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郝立新教授,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更以高尚的人品学品、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对学生无私的爱,一直激励着她不断前行,立志当一名好老师。

“我的职业信念,也很大程度来源于我的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除了专业课程之外,也要承担大量的思政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思政课更难讲。”她笑着说。


每一次备课,她都要准备厚厚的材料和几十页的讲稿,但她表示,“基于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对职业的敬畏,也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悄悄放在讲台上的药品和暖绒绒的手套、匿名信里袒露的心事和卡片上温暖的祝福、或是课上会心的微笑和认真的眼神……在和学生们一次次的情感互动和思想共鸣中,张苗苗真切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幸福感,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


02

思政之要:有深度、有广度和有温度


“怎样才是一门好课呢?”张苗苗老师会直接和学生一起探讨,一门好的思政课究竟要满足同学们的哪些期待。要破除“水课”的刻板印象,就要获得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在课堂上,真正地走进思政课了解思政课。“要在教学和内容上下功夫,让学生有收获”。在她看来,好的思政课一定要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有深度




“有深度”,就是要深耕理论,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在她看来,相对于中小学,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大学思政课既要坚守本质要求,也要体现学段特点,而这并不是简单通过“由浅入深”或“由案例到理论”就可以做到的。案例和故事也好,方法和手段也罢,归根到底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她坦言,最初教学的几年,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她讲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和故事。结果发现不少学生最后对课堂上有趣、形象的事例“历历在目”,但是“不记得通过这个例子究竟思考了什么样的问题,更不记得背后的理论逻辑在哪里”。她决定夯实理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从理论和现实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入手,坚持理论为王、内容为本,为思政课堂赋予独特的“思想性”。

有广度




“有广度”,就是要开阔视域,有比较视野和世界性眼光。一方面,要有跨学科的视域,重视多学科的借鉴。“比如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讲到人生观专题的时候,就借鉴和运用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本就有很丰富的学科借鉴,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只有广泛地去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才能开拓专业视域。另一方面,对教学重难点的讨论和研究,不能只在一地一隅,要有世界眼光。“思政课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或者教室里,要有传统和当代的比较、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国和西方的比较以及民族和世界的比较。”她希望学生既能“沉浸于书房”,也能“逍遥于山水”,见自己、见天地,将学思践悟相统一,由知入行、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有温度




“有温度”,就是要贴近学生,彰显人文关怀和回应学生关切。张苗苗老师认为,备课的关键在于“备学生”,要真正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使教学契合学生需求。学生究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他们最新的思想动态是怎样的?理论上的难点和困惑点在哪里?内心对思政课最真实的诉求和期待又是什么?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关注,要研究,更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回答和解决。


张苗苗老师课后收到的小纸条。


03

领航青春:潮涌处,以思政为锚






面对当下青年在多元思潮冲击下的迷茫,张苗苗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多读、多思、多写”。这并非简单的六个字,而是她得恩师传授并经多年求学和从教生涯检验的智慧箴言。





她强调,要多读书(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尤其要读经典,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网上信息便捷却鱼龙混杂,唯有多读书,多读经典,方能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眼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各种思潮的“马甲”,辨别其实质。还要带着问题去读,在思考中训练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要将读与思的成果及时记录下来,让思考得以深入和延续,抵达全新的境地,以精神食粮不断去丰富和充实内心世界。


04

青年寄语:勇敢一点,别怕;纯粹一点,何妨


采访的最后,张苗苗老师送上一句话:“勇敢一点,别怕;纯粹一点,无妨。”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她发现许多青年虽有独立的意识,但在行动时因为害怕与顾虑而畏缩不前。她说:“如果已经意识到了心中的热爱,就勇敢一点去追求。”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时,应该辩证地看待畏难情绪。“起初觉得事情简单,深入后发现困难,实则反映对问题认识的加深,这是进步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回避问题,正视问题并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攻克难题,正是自我成长的道路。

面对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时,她建议同学们“要拥抱一点纯粹之心”,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面对生活,都不要吝啬于付出自己的真心。在没开始的时候,不要总想着回报,要有“先事后得”的觉悟和决心,奔赴热爱。


“在世俗生活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愿同学们能拥抱‘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自由。”她这样说。


转载自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

中国人民大学马院
人大马院一家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