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主任。
【摘要】精神独立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根基。在历史赓续和文明进步中,中华民族始终坚守和弘扬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仅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而且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厚重的文明底蕴和鲜明的精神品质,使其成为一条迥异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引领世界现代化方向的崭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充分诠释和全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深层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定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坚守和弘扬精神独立性,关键是要坚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繁荣,为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独立性 独特“六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主体性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要求。他还曾明确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精神独立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根基。在开拓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熔铸了民族特性、历史传统、政党特质和时代风尚的精神独立性,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守并大力发扬精神独立性,保持战略定力、发挥历史主动、增强精神力量,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中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一、精神独立性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精神独立性,源自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特有的精神生产和厚重的文明积淀,代表着一种高度的思想自觉、精神自立和文化自信。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对精神独立性的坚守和弘扬,中华文明才具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的文明生命力,成为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才能在现代化的激荡浪潮中开拓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坚守精神独立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根本保证
精神独立性代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一个文明能够展现其生命力的首要条件。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有独特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的伟大民族,始终坚守自身的特质与禀赋,怀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以高度的精神自立自觉发展自我、回应挑战、开创新局,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首先,中华民族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维系着个体、集体、国家紧密交织的家国秩序,体现为中华民族对亲人挚友的珍视、对人民同胞的热爱、对社会集体的敬重、对国家政权的维护,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精神独立性集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精神特性,承载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以“向内凝聚”的统一精神,铸就中华文明坚定自我、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引领中华民族不惧分裂动荡,遭遇重大挫折却愈加牢固凝聚,始终将坚强统一的民族国家视为彼此的命运所系和精神连接。其次,精神独立性既代表着自立自为的慎独境界,也包含着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民族既有“自强不息”的奋进姿态,又以“保合太和”的包容精神,跨越辽阔的地域乡土,融合复杂的血缘世系,汇聚多元的文化习俗,接纳不同的宗教信仰,以统一的国家为框架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借助国家结构的稳定形态从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最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相辅相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绵延不断的文明筑牢了精神独立的根基,独立自主的精神又不断驱动中华文明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开创精神,在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中革故鼎新,尊古而不复古、破法而不悖法、守正而不守旧,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历史往复中,实现着文明的续和国家的绵延。
2.坚持精神独立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旧邦新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首要条件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先生将其重述为“旧邦新命”,认为“就现在来说,中国就是旧邦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实践形态”。“旧邦”承载着昔日民族的辉煌与文明的灿烂,“新命”昭示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实现中华民族“旧邦新命”建立在充裕的物质基础之上,但也迫切需要更为坚强的精神引导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自立、自觉、自信的文化蕴含着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文化生命意识和思想精神觉悟,赋予一个民族和国家独特的精神面貌和斗争姿态。坚持精神独立性离不开对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联通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和魂脉,更能透过历史与现实,于“历史中国”展现“旧邦”的鲜明特质,在“当代中国”绽放“新命”的时代内涵。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在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动中华文明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引领中国从“文明古国”迈向“现代大国”。文化主体性的持守,革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续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既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魂脉与根脉的交织融通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提供强劲的文化力量。坚持精神独立性,使文化主体性的生成具有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从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精神赓续和文化创造中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加鲜明地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文明更新历程,不断引导和激励中华民族继往开来接续奋进,携“旧邦”之荣光,赴复兴之“新命”,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中华文化主体性,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保持精神独立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摒弃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反映不同文明综合体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文艺复兴铺就了西方现代化的精神路向。人文主义精神对现代科技进步、现代制度建构和现代观念培植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背后隐匿的是新兴资产阶级主导社会精神生产、控制人们精神世界,进而更好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意图。所以就其本质而言,西方现代化奉行以资本为中心的物化逻辑,服务于资产阶级核心利益。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驱动下,西方现代化破坏了传统工业的民族基础,摧毁了传统伦理中田园诗般的交往关系,也用利已主义重构了人民的朴素情感,“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方现代化使现代与传统迅速割裂,在淘汰了传统文明中落后因子的同时,也消弭了其中无数崇高和独具魅力的文明要素。
“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园地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更有二者结合而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保持高度的精神独立和精神自觉,基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背景,延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秉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继承并坚守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不断引领中国走向现代世界。
保持精神独立性,使中国式现代化从古老文明中赓续而出,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从根本上维护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树立守正创新意识,弘扬立已达人精神,摒弃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野蛮本性。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追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文化导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超越西方现代化贫富分化的困境、寡头政治的封锁、娱乐至死的萎靡、人与自然的失衡。
4.发扬精神独立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和引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崭新模式的必备要件
精神独立性不仅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带来稳固和持久的精神支撑,也能成为引领和感召其他民族和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发扬精神独立性既是“一枝独秀”又是“美美与共”,人类文明的视野总是聚焦更为先进的选择和更为优越的道路之上,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成就和时代经验,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关键就在于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明根基的忠实坚守,独立自主地开辟现代化新路。由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忽视自身国情和历史条件全盘照搬西方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西方现代化也不断侵蚀甚至扼杀着这些国家原有的文化基因和文明成就。随着现代化的深人,这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层面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更丧失了自身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独立性,成为西方思想价值的“应声虫”,最终因“水土不服”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停滞和社会的政治动荡。中国式现代化尊重历史、坚守自我,证实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只是一种历史错觉,并在“东升西降”“中治西乱”的鲜明对比中,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认识到独立自主地开辟现代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能性,且实现现代化也具有前景更加光明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拓展和引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原因也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在发扬自身精神独立性的同时,尊重世界各国的精神独立性。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寻求为世界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也坚决反对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他人。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向世界各国分享的理念,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更不要求别国“复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始终坚持自我认同和尊重他者的统一,推动全球文明的交流共融,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富有历史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明成果,“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二、 独特“六观”诠释和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独立性
精神独立性,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属性,其外在呈现形式表现为一个民族和国家始终坚守且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以下简称“六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独立性的具体表征。“六观”充分诠释和全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理念,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扬弃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根本依据。准确阐释和大力弘扬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关键所在。
1.“天下为公”: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世界观
在现代化语境中,世界观不是对世界的简单感知,而是透过人的现代化活动,反映出对全球发展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综合认知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守正创新,也是对中华文明之世界观的转化发展,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在面对世界之问时,坚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广阔视野和博大情怀以及公正合理、平等有序、开放共赢等理念。
“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高远理想,彰显着中华文明对天下秩序即世界秩序的大视野、大境界和大格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继承了中华文明传统世界观“和”同“合”交汇交融的特质,凸显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既代表着“和谐”“和睦”“和悦”的世界理想,又彰显了“合流”“合璧”“合聚”的天下格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思想的时代表达。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世界观的革命。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立场、原则和方法,体现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总体格局和理念,弘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规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主义精神为向导,不断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也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与正义斗争,启迪世界各国人民不断找寻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将现代化的世界视为利益聚合的世界、矛盾统一的世界和愿景汇聚的世界,承认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特殊性与世界现代化多样性的同生共在。这种世界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整体现代化进程中倡导交往交流交融、追求共建共享共赢的根本态度,对待世界不同现代化道路兼收并蓄、支持世界不同现代化要素多元并存的开放胸怀,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世界观所带有的傲慢、偏见、仇视等狭隘性,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远的眼光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尺度。
2.“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观
现代化视阈下的价值观是人们基于一定现代化理念对现代化本质、目的及意义等展现出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价值观为现代化赋值、定规、塑形,从根本上决定着现代化的取向、路径和行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既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传统,又发扬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核心价值主张,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在中华文明“民本”和“大同”的核心价值理念中汲取养分,将“富民”“利民”“惠民”和“同心”“同甘”“同荣”作为现代化的最高价值追求。“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将人民视为现代化的主体和活力之源,也将为人民谋幸福视为现代化的目标和至高追求,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守正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大弘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实践和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坚持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道路,将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根本价值尺度和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凸显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秉持现代化由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这一根本逻辑,体现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包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价值取向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价值准则。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遵循“人本逻辑”,从根本层面超越了西方价值观的“资本逻辑”,跨越并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与发展难题,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智慧。
3.“继往开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历史观
现代化视阈下的历史观指的是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类历史特别是现代化历史起源、流变及发展的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以现代性和科学性发扬了中华民族著史、修史、鉴史思史的尊史传统,更将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的精髓要义熔铸其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历史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赓续并发扬了中华文明对“史”的敬重和对“源”的尊崇,在“研经铸史”“史海钩沉”中“以史为鉴”,在“溯本求源”“正本清源”中“饮水思源”。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跳出了以现代历史和民族历史解析人类现代化的视界局限,进而在人类漫长恢宏且缤纷灿烂的文明历程中开拓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空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在大历史观下审视人类现代化活动,“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科学把握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正确分析西方现代化的成绩和局限,在中华文明悠远而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以面向未来也不忘本来的态度,正面解答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与“现代”之争。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始终立足于客观现实,在宏大的时间维度把握人类整体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在宽广的空间维度审视人类现代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特别强调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解析古代中国,理解当代中国譬画未来中国。同时,这一独特的历史观又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科学的历史思维对待历史,正视传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匡正错误的历史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4.“美美与共”: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
现代化视阈下的文明观是人们对于不同现代化模式和不同现代化道路对待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观点和态度。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洞悉世界文明发展的宏大视野,升华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开放包容的文明理念,以深邃的思想洞察文明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力量,深刻揭示了各国文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以及文明互鉴对人类进步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延续并发扬了中华民族对多文明交往的价值认同和对和平互鉴的友善态度,在文明交融中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文明冲突时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异曲同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遵循人类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强调人类文明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交织交融,也注重人类文明传统性和现代性的互相成就,坚持追求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认为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存在一定的必然,而碰撞带来的长期结果是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发展。随着历史不可逆转地成为世界历史,各民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终将成为世界性的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立足于世界文明整体演进的高度,坚持“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的理念,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以自身实践不断强调和证明: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始终坚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将不同文明的厚重底蕴和鲜明特质共同聚合在世界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在开创人类现代化的全新范式和树立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的同时,也将以其中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引领世界各国共同培育世界现代化发展新动能,构建全球文明共同体,让文明之光引领各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携手绘就人类文明新图景。
5.“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民主观
现代化视阈下的民主观聚焦于人们在现代化社会中对民主内涵、形式和本质的理解。民主化既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现代化的结果,民主观是反映现代化真实性、全面性和彻底性的重要标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凝练、发扬、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与要求,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对于民主的愿景与希冀,展现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生成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西式民主不可避免地浸染和传递着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并没有为人民带来普遍性的政治权利,西方现代化的民主观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洞悉了资本主义民主的狭隘性,他们指出,“在经济关系要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地方,政治制度却每一步都以行会束缚和各种特权同它对抗”。列宁也强调:“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生成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观的创新发展,也顺承了中华民族对民主的美好向往。虽然中华民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但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传统却一直存在。尧“置谏鼓”于廷,舜“立谤木”于路,以“禅让”之政开中华民族民主传统之先河,并倡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理想。在社会生活中,古代中国的人们崇敬明君圣主,用不同方式纪念和赞美具有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的开明君主。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重新诠释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民主的价值主体、具体内涵和形态特征。在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格局下,西方资本主义以普选制、多党合作、三权分立为标志的民主模式也不断暴露出寡头政治、选举操作、操控民意等乱象,而其民主观也处在不断泛化和持续激进化的动荡状态。在西式民主日渐式微的情势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赋予民主理论以新的内涵,也为开辟民主实践的新路径提供了科学指引,破解了“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的发展悖论。
6.“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
现代化视阈下的生态观集中反映了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重要关系的认知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将中华民族尊天、敬地、乐山、知水的生态智慧上升为科学系统的生态理念,又以中国话语重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一重要论断,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创造了世界现代化绿色发展的新范式。
中华民族将育养自身的外部世界抽象为“天”与“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吸收了中华民族融萃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中的独特智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共生、“人杰地灵”的和谐。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从历史的维度世界现代化的高度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对人类文明演进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历程作出了根本性的反思。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当人类狂妄地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时,“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在更为宏大的生态文明视野下,将人类世界视为整个自然世界的子集,使人类活动严格遵循自然世界和自然活动的规律和尺度,运用现代化创新成果更好保护自然、不断发展自然,在日益繁荣的生态文明中孕育更大的人类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核,摆脱了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超越了绿色思潮的无序泛化,把敬畏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农业文明理念和发展物质生产力、创新科学技术的工业文明思维辩证地统一起来,坚持“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推动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同构、发展同体、转型同向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跳出了“人与自然并行”的二元框架,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融格局,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更好坚守和弘扬精神独立性,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独立性联通文明根基,是精神世界的支柱和文化自信的依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守和弘扬精神独立性,就是要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自立,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精神文化领域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呈现新气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精神向导和丰厚的精神滋养,从而更好巩固和发扬文化主体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1.坚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巩固和发扬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主体性带来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保障自身文化安全、保持精神独立自主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造就并形塑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就是从根源层面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根基,张扬文化主体性的鲜明特质。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为文化的生成积淀创造了稳定且宽阔的历史空间,中华文化因而得以在辽阔的疆土和大一统的格局中以更加清晰的脉络、更为立体的结构、更具规模的形态绵延至今。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就是要坚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在中华文明浩瀚的历史空间中深化中华文化的精神内容,牢固中华文化的脉络体系,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成奠定愈加坚韧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带动中华文化赓续而不停滞、传承却不僵化,既在历史进步中与时偕行,吸纳时代精华,又在实践检验中革故鼎新,实现自我扬弃。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要推动中华文化驰而不息,在吐故纳新中始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并不断面向未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现代文化,以现代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光日新,为中华文化主体性注入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赋予中华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文化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之中,成为维系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坚强统一的精神纽带。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要深化中华文化内在的主体认同和主体共识,使文化主体性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志,具备开展集体性能动创造文化的积极条件。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体系拓展了向外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形成了自尊自谦、兼收并蓄的文化格局。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要延续并发扬中华文明虚怀若谷的历史取向,驱动文化主体性更加灵活且更加开放,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海纳百川,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带来中华文化“独善其身”且“兼济天下”的文化胸怀。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要以崇尚美美与共的文化气度,引导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发扬既能展现和发展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又能主动承担共建世界和谐文化圈层的使命,为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2.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波澜壮阔文明史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只有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不断修缮和发展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根基才更牢固、道路才更清晰、优势才更显著。
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是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路根基的根本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的高度契合性,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的相通、政治观念的相融、革命精神的相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拓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是打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空间的必由之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带来的思想自觉和文化主动,深度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以现代文明的新思路、新话语、新形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取舍和推陈出新,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以更具现代活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要深刻体悟“第二个结合”这一规律性总结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透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自觉性的新高度,以更加辩证、系统、全面的文明观和文化观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其中蕴含的深邃内涵和价值,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进而以文化的自立自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程上保持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3.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精神独立性,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唯有深刻把握当前时代新的历史特点,全面审视判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大势,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不忘初心、敢为人先,赓续人类文明薪火,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明晰发展方位,发扬斗争精神,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内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更好回应人民发展诉求。要深入人民精神世界,透过人民在当今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状态,洞悉人民群众真正关注的现代化发展要点,精准把握阻碍人民群众奋斗前行的发展掣肘,进行具有针对性和靶向性的伟大斗争,以能够反映当前时代特征的斗争思路、斗争方法、斗争技巧有效化解时代矛盾和时代问题。同时,要进一步稳固人民的精神根基,广泛凝聚斗争力量。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惧艰险的担当开拓精神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互相成就和升华,以强烈的精神感召和精神共识,增强人民斗争底气、坚定人民斗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未来走向,要明确斗争目标,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面对的新矛盾新挑战,以更宏大的斗争格局更宽广的斗争视野、更长远的斗争眼光把握当前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逻辑同世界现代化的总体趋势结合起来,坚持胸怀天下、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能够促进全球发展繁荣、世界和平稳定、人类文明进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4.坚持世界文明共同繁荣,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精神独立性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抱残守缺、封闭僵化、裹足不前,自我隔离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相反,中华文化素来拥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格局。“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当前,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承担着推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职责使命。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中国面向世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其要旨“就是要推动国际社会解决物质和精神失衡问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为此,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崇尚文明平等、文明互鉴、文明对话、文明包容融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实践,以身作则地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多元图景贡献中国智慧。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要在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同时,拒绝意识形态对抗、摒弃价值观霸权。既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也要尊重人类现代化选择的多样性,高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全面推进和深化发展,增长世界和平力量,壮大国际正义力量。现代化的稳定源自文明根基的稳固,要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创造一批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优质文化成果,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成果,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机遇和合作空间,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的发展经验,为人类共同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动力和智慧,引领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助,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3]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4]《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
(注释从略,具体参见原文)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10期
转载自公众号:人大习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