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5日)
《经济日报》第9版整版关注内蒙古
刊发《小庭院变成增收园
——内蒙古自治区庭院经济发展调查》
其中多处提到鄂尔多斯
▲2024年12月25日《经济日报》第9版
全文如下:
小庭院变成增收园
——内蒙古自治区庭院经济发展调查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引导农牧户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拓展农牧民增收来源,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庭院经济即农户家庭院落经济,是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韩成福介绍,庭院经济是农牧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边区域为基地,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牧业土特产品以及有关服务的经济形式。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来说,发展庭院经济,可作为外出就业的有力补充,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地域辽阔,农牧户庭院面积普遍较大。其中,东部盟市户均庭院面积约为1.26亩,西部盟市约为0.63亩。同时,各地闲置宅基地和“空心村”资源亟待开发利用。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如今在内蒙古各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绿意盎然的生态家园,有效改善农牧区面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扩大农牧户收入来源,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做好文章
走进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壕赖柴达木村村民刘翠英家,香菇的清香迎面扑来。在她家院子里,有几座被棉布遮得严严实实的大棚。“这是今年收获的第四茬香菇了,收成挺好。”刘翠英一边忙着晾晒香菇,一边告诉记者,冬天北方的香菇竞争力不强,棚里的香菇就进入“冬眠”状态,等来年重新生长。“有村里帮助,加上此前在村里的香菇大棚上班积累了经验,自家第一年种得还不赖。我们又跟邻居合作,建了3个大棚,主体结构已经建好,就等着来年搭架子上菌棒了。”
刘翠英利用自家庭院发展香菇种植,离不开村集体的帮助。“村民家的菌棒都是从我们村集体购买的,比市场价优惠百分之十左右,同时节省了运费。此外村里还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壕赖柴达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在明告诉记者,2020年村里经过充分调研后,开始试水建设香菇大棚,如今已经建设了2期共6个大棚,每个大棚年纯收入五六万元,目前第3期大棚建设也已完工。“不少村民看到发展前景后,主动提出要在院子里建大棚种香菇。村集体也在研究一些鼓励政策,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共同发展。”
作为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收入来源的有效途径,庭院经济正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调查显示,内蒙古现有农牧户庭院189万户196万亩(未统计纯牧区)。其中,可利用庭院84万户95万亩,占比近一半;已发展庭院经济75万户86万亩,占可利用庭院面积的九成多。按照发展种类由多到少,分别有特色种植业40万户,特色养殖业34万户,生产生活服务业1万户,休闲旅游业、手工业均不足2000户。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占江表示,庭院经济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重点是引导农牧户利用住宅院落、房前屋后等可利用空间,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分类推进的原则,发展庭院种养、手工业、休闲旅游、电商经济、小型服务业等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店子镇喇嘛营村村民王平今年60岁,不仅在院子里种起了大金杏、香葱、青椒、土豆等果蔬,还养了20多只鸡。“我家前庭后院加起来有2亩多地,每年光庭院种植收入就有1万多元,约占家庭收入三分之一。家里也能吃上新鲜的水果蔬菜,一家人都很支持发展庭院经济。”
喇嘛营村党支部书记侯东飞告诉记者,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平均面积1亩左右,过去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号召,结合村里的产业基础,通过免费提供大金杏等果树苗、帮助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引导推动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庭院种植业,增加收入。”侯东飞介绍,村里准备推出相应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在自家院子里多种杏、种好杏。
漫步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人文和乡村美景引人入胜,民族特色美食与民俗文化产品让人目不暇接。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特色村寨、水稻观光和传统民俗为载体,利用闲置庭院发展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研学体验、艺术摄影等农文旅业态。曾在韩国务工的村民许忠光改造自家沿街房屋,开起了朝鲜族特色风味饭店。随着三合村民俗特色旅游名气越来越大,饭店生意也日益红火。
立足特色探索路径
内蒙古是较早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庭院经济的省份之一,2016年以来先后3次出台指导意见。近两年,全区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近3亿元、信贷资金4亿元,带动9.7万脱贫户年均增收1000元至3000元。
今年3月份,在深入摸底调查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印发《乡村庭院经济“百乡千村万院”行动方案》,提出以“发展一批庭院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业、特色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探索一批庭院经济发展路径”为重点,开展“百乡千村万院”行动。4月份,召开自治区乡村庭院经济“百乡千村万院”行动现场推进会,进行现场观摩,开展经验交流,推动政策落地。7月份,举办庭院经济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讲解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邀请乡镇、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分享发展经验,并通过网络媒体全程直播,累计33万人次在线观摩学习。
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镇团结社区由“村改居”而来,建设之初便为各家各户预留了一定面积的庭院。“社区居民大多是农民出身,村改居后,在庭院里种植果蔬、养殖牲畜,既符合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又增加了收入。”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佃成介绍,这两年在各方推动下,乘着周边发展文旅产业的东风,庭院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涌现出一批能手和带头人。
今年78岁的张继明就是其中之一。“我多年前就开始在院子里试种李子树、嫁接苹果树,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和技术。这些年根据市场情况不断改良旧品种、引进新品种,今年新种了无花果,长得也挺好。靠自家庭院搞种植,年均收入五六万元。”张继明告诉记者,虽然庭院经济发展了多年,但部分社区居民仍存在认识不到位、种植技术落后、精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在社区支持下,我们组建‘土专家林秀才’志愿服务队,经常为居民提供相关培训,帮助大家掌握种植技巧和方法,提高效益。目前志愿服务队有35人,培训内容包括果树修剪、施肥、苗木嫁接等。”张继明介绍,在志愿服务队指导和带动下,社区居民栽培果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如今,镇里已有700余户加入庭院种植队伍,平均每户增收1万元左右。
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社,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在这里,各家各户将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合理规划成种植区。“我们社共有庭院200余亩,每家有5亩左右。这些地方过去多是土堆、废旧棚圈,也有种作物的,但发展意识不强,方式也很落后,收入自然较低。”侯家营子村官牛犋社社长高勇说,从前年开始,村里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选出适合本村庭院种植的作物。“去年我们种植无公害小米15亩,共加工小米5600斤,户均增收约1万元。看到庭院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大家纷纷跃跃欲试。”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志毅表示,内蒙古地广人稀,不仅农村牧区庭院面积不小,而且乡村公共区域和闲置区域面积更大,发展庭院经济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带动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生产就业,既为特色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也是传统产业的有益补充。“尽管目前庭院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方式比较粗放、随意,缺乏科学规划与引导,社会化服务相对欠缺。同时农牧户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种植、养殖品种单一,设施发展滞后。”他建议,有关方面要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引领,加强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支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强化保障持续发展
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杜尔基镇乌兰中嘎查,嘎查两委成员与镇经济发展和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时常到村民家里,调查庭院经济发展成果。“早在2021年嘎查就开始试点发展庭院经济,去年开始整村推进,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发展。”该嘎查党支部书记张利明表示,庭院经济与传统农牧业可以齐头并进、同步发展。农闲时,人们在院子里种豆角、辣椒等,当地有一些补贴政策。“要想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光靠补贴肯定不够,更重要的是调动村民积极性,拓宽发展思路,改进种植养殖技术,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最好由本地龙头企业牵头引领,这样庭院经济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像乌兰中嘎查这样思考庭院经济如何持续发展的地方还有很多,内蒙古各地区纷纷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在发展庭院经济过程中,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一家一户零散式经营为主,单户不成规模、多户不成体系成为普遍现象。同时,缺少中长期规划,随意性大,同质化严重,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科学布局。此外,受制于种植养殖专业技术缺乏、加工不足、融资困难、商品化意识淡薄等因素,大部分产品距离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还有较大距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牧民自身的发展意识和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支持有关。
韩成福建议,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出台配套政策,通过制度规范化、标准化推进庭院经济发展,用制度保障庭院经济健康发展。加大培训、宣传和金融支持力度,帮助有意愿的农牧户提高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融资能力,促进庭院经济针对性发展、多元化发展。
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种果蔬、养畜禽……80%以上的村民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发展庭院经济的基础,村里有针对性地发放果蔬苗、鸡雏、大鹅等,联合大家合力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发起村,我们于2019年底通过联村联镇联乡组建‘红巴乡绿庭院’农牧业联合社,依照‘打造点、串成线、连成片’的统筹规划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庭院经济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水库村村委会副主任李金平说。
有了联合社的助力,水库村村民王玉彬这两年院子里种植的品种紧跟市场需求,香菜、香葱……哪种市场前景好就种哪种。同时,随着时令变化调整销售品类,春天卖鸡蛋,夏天卖蔬菜,秋天卖沙果,冬天卖黏豆包。“我家产品是真正的‘土特产’,联合社还帮忙找销路,每一样产品都很受市场欢迎。”
李金平介绍,组建联合社后,村里的土特产订单大幅增加,村民收入明显提高。“紧跟市场、质优价廉是我们村庭院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诀窍。这两年牛羊市场不景气,水产行情不错。今年开始,我们在村里搭建大棚试养冷水鱼,大棚之间还能种点蔬菜,目前看效果挺好,已经有好几户村民跟着村里在自家院子里养起了鱼。”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示范引领工作,打造一批庭院经济样板村、示范户,形成‘一户带四邻、几户带一村’的良好局面。做足‘土特产’文章,推出更多名优特新产品,更加突出特色化,更加突出高收益,走差异化发展路子,与现代农牧业形成互补。同时,建立健全组织指导、政策保障、跟踪督促、监测评估等工作机制,加强全程服务指导,把发展理念、技术服务、营销方法、支持政策送下去,让小庭院变成‘增收园’,既建设‘小而美’,也能‘成其大’,不断提升农牧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郭占江说。
▼
更多新闻,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