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控制风险在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并借助马克维茨的MVO模型对风险进行了量化。
我们同时指出分散是唯一免费的午餐,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和多样化投资,可以在不降低投资收益的同时,显著降低投资风险。
那么自然而然延伸出一个问题,如何定义“分散”呢?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朋友遵循“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买了20只股票,自以为做到了分散。
殊不知,这20只股票可能都来自同一个行业或板块(如白酒等),它们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即驱动股价涨跌的因素非常相似,容易出现同涨同跌的情况,因此这其实算不上分散。
那么当我们自己去进行投资时,如何去做到真正的分散呢?
我想暂时越过具体的模型,从更高的视角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
实际上我们已经提到,MVO是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的模型,因此这个更高的视角就是大类资产配置。
朋友们好,我是胡说,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获得分散这个免费的午餐。
什么是分散
如果说风险可以用收益率的标准差来度量的话,那么分散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度量——相关性。
也就是说,分散并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分散资金,它还包括分散资金投资的底层资产是否真正“分散”。
回到上面的例子,显然将资金分成20份买入20个同板块的股票显然不是分散,或者说显然分散的不到位。
比较到位的分散则是指资金分成20份买入20个相关性较低的资产,这就是所谓的大类资产配置理论。
正是因为,底层资产的相关性较低,大类资产配置才能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控制好风险,获取长期的收益。
那么什么是大类资产呢?或者说该怎么对市场上的资产进行分类呢?
市场上,一般将满足同质性、排他性和相关性的细分资产划分为大类资产。
如股票(新兴市场、发达国家股票等)、债券(信用债、利率债等)、货币(本币、外币等)是传统的三种大类资产。
此外,近些年,另类资产(如大宗商品、股权投资、房地产、基础设施、艺术品等)的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攀升。
作为非传统的大类资产,另类资产能够扩展传统资产投资范围,提高组合分散度,优化收益风险比。
划分依据中的同质性、排他性、相关性决定了各大类资产之间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同,且相关性通常较低。
从波动性的角度看,股票、商品属于高波动资产,债券属于低波动资产,货币波动性则介于二者之间。
从相关性的角度看,一般A股与债券、货币相关性为负,与商品、美股的相关性为正但程度不高,与港股相关性较高;商品与债券、货币的相关性为负。
因此,合理地对这些大类资产进行配置可以达到有效的分散,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事实上,大类资产配置也在投资实践中贡献了绝大部分收益来源。
根据Ibbotson 和Kaplan数据,资产配置对美国投资组合业绩的贡献高达 90%,而根据杨朝军和周仕盈测算,资产配置可以解释国内不同混合型基金业绩差异的 40%。
大类资产配置的流程
从上面我们知道,大类资产配置是一种投资策略。
它基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目标和投资期限等,结合主观分析方法和量化配置模型,将资金分配到不同的大类资产,以分散风险,实现最优的风险收益平衡。
因此,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的第一步就是设定投资目标。
所谓设定投资目标,就是要明确投资者的情况:资产负债、收益目标、风险目标,以及投资限制等等。
第二步是选择配置资产,即在投资目标的限制下,我们需要选择哪些大类资产作为底层资产进行投资。
第三步是战略资产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SAA),即根据长期投资目标和资产收益特征,来设定长期投资策略和目标权重。
第四步是战术资产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TAA),即在SAA图景下根据短期市场状况对资产配置权重进行微调。
第五步是组合实施及再平衡,即在一段时间后对组合资产权重进行调整再平衡,所谓再平衡是指回到目标权重状态。
最后一步则是绩效监管与风险管理,即实时评估策略有效性和风险监测,便于及时应对市场变化,从而修正策略参数、调整配置模型、实现回撤控制。
从投资实践上看,以这六个环节为代表的大类资产配置已经是一个系统化的投资流程,几乎照顾到了从理论到落地的方方面面。
战略资产配置与战术资产配置的区别
SAA与TAA同是大类资产配置中的核心环节。
其中,SAA从长期(一般为 5到10 年)角度确定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制定资产配置计划,目的是获取资产的beta收益。
研究表明,长期来看,如果你选对了正确的配置组合,也就框定了绝大部分收益。
也就是说,SAA是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主要驱动力量,重要程度远甚于选股和择时。
SAA的实施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分析大类资产的长期风险收益特征,形成资本市场假设(Capital Market Expectations, CME)。
CME是资产配置决策的输入变量,主要包括各资产预期收益率、风险(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第二步是选择恰当的资产配置模型,从资产负债角度看,配置模型分为资产分配法、相对负债法和目标导向法三类。
通常主要以资产分配法的视角考虑资产配置,我们上篇文章介绍的MVO模型就属于这一类,也就是说MVO是SAA的配置模型。
第三步则是根据CME输入和资产配置模型计算得到长期资产配置比例,形成SAA配置方案。
另一方面,TAA则是在SAA的beta收益基础上,目标获取alpha收益的资产配置决策。
它通过分析短期经济变化情况预测资本市场的中短期(一般小于1年)走势,主动把握短期机会,适当偏离SAA基准比例来达成目标。
其底层逻辑是,SAA解决的是资产在长期均衡状态下的风险收益,但短期内资产价格经常会偏离均衡状态,这就为TAA提供了获取 alpha 收益的机会。
如果有明确观点,且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市场变化,那么 TAA 将成为 SAA 的有益补充。
然而,当没有预测能力或者不佳时,胡乱进行TAA只会适得其反,增加风险和交易成本。
因此,对于资产配置而言,TAA不是必须的,在没有特别投资观点支撑的情况下,资产权重应与SAA保持一致,不应有偏离。
总之,SAA与TAA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投资期限不同,进而带来了配置思路、投资目的、决策依据等诸多不同。
至此我们已经将大类资产配置的主要方面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将聚焦于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的介绍,让我们下次再见。
温馨提示:本文仅是笔者思考内容的记录,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场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