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系列2-一文了解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的发展历程

文摘   2024-08-05 22:05   北京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在投资过程中如何定义分散,以及如何进行分散。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来实现分数、降低风险。

我们同时介绍了大类资产配置的流程,以及着重介绍了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的区别。

这其中,作为资产配置核心环节的战略资产配置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决定了资产配置的长期目标实现。

我们已经知道战略资产配置中关键的一步是选择配置模型,这些模型多种多样,MVO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这些模型是如何产生的呢,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理论又是如何演化的呢?

在继续一一介绍模型之前,从一个全局的视角去俯瞰这些问题是比较有益的。

实际上这对我们后续一一介绍模型也是非常具有帮助的。

朋友们好,我是胡说,今天我们来谈谈: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理论是如何演化的。

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的发展历程

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理论自开创以来,经历了从简单的资产配置到复杂的因子配置三个阶段,推动着资产配置投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具体来说,三个阶段的发展包括:

1、资产配置阶段

这个阶段的思路是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大类资产进行配置,所依赖的可能是基于收益,或者是同时基于收益和风险。

实践中一些投资者往往更关心资产的收益或价格,对风险的判断也更多依赖于宏观经济形势和预期,而非历史数据。

因此投资者试图仅凭借资产收益或资产价格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此后,随着配置理论的发展,主要从资产风险和收益平衡出发的配置模型出现。

这些模型一般通过最大化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来配置不同比例的资产。

2、风险配置阶段

顾名思义,这一阶段的思路是仅基于风险进行资产配置。

这些模型主要从资产的波动入手,试图通过资产配置来最小化组合的风险或者将风险进行平均分配。

其背后隐含的思想是既然收益率如此难以预测,不如放弃估计收益率,转而将资产配置的重点放在风险上。

3、因子配置阶段

这一阶段的思路基于资产背后的驱动因子进行配置,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散,是当前大类资产配置研究的重点。

一直以来,资产配置的核心思想仍是将资金分散到不同资产上(如股票、债券、商品等),进而将投资组合的风险归因于各大类资产之中。

然而,极端行情之中,由于某一共性风险激增,或出现股债商三杀的情况,配置组合的表现也会大打折扣。

原因在于,传统的配置思路并未考虑到驱动资产价格变动的真正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 资产配置逐步将目光聚焦于已在量化选股上大获成功的多因子模型之上。

基于因子的配置模型应运而生,大类资产配置模型也走进因子配置阶段。    

各个阶段的代表性模型

首先,资产配置阶段的主要代表模型包括了恒定混合模型、基于收益的配置模型,以及基于收益和风险的配置模型。

其中,恒定混合模型是大类资产配置雏形,如股债 60/40 策略、等权重投资组合等就属于此类。

早在20世纪30年代,恒定混合策略已经出现。

由于股票和债券具备不同的收益风险特征,当时普遍认为它们的相关系数几乎为零,同时配置股债可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如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PDF)自1998 年成立时就采用股债 60/40 策略,直到2009年才不断提高股票的配置比例。

日本政府养老基金(GPIF)则采用股债等权策略。

该模型的主要缺点是:灵活性不足,不能根据市场情况和主观判断对组合进行调整;风险集中在股票端,分散能力一般。

此外,这一阶段还诞生了诸GEYR模型、FED模型和动量策略等基于收益的模型,以及MVO模型、BL模型等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模型。

其次,风险配置阶段的主要代表模型包括了风险平价模型和风险预算模型等。

风险平价模型强调在资产间平配风险。   

这一概念最早由磐安基金(PanAgora)首席投资官钱恩平于2005年提出。

但业内普遍认为最早应用“风险平价”这一思想的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

桥水版本的“风险平价”被称为“全天候”(All weather)模型。

由于风险平价模型往往配置大量低风险的债券,使得组合的整体收益不高,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收益需要。

因此,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风险预算模型。

它通过给权益资产分配更多风险预算的方式来提高权益资产权重,从而将投资组合整体收益提升至更合意的水平。

最后,因子配置阶段的则更加多样化。

实际上,桥水基金1996年的全天候策略本质上就是是一种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框架。

这种方法根据资产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2个因子的暴露来分配资产,是因子配置模型的雏形。

目前全球知名投资机构的资产配置已经逐步实现了从资产到因子的转变。

如黑石、SSGA、HMC、PIMCO、高盛等均围绕因子投资思想重塑自身的资产配置体系、投资组合策略和绩效评估方法。

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的发展趋势

针对更合理、有效资产配置的追求,驱动着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的发展。

如何进行更有效的风险分散,同时更好满足长期的收益目标是学者和投资者研究资产配置模型最主要的驱动力。

在这一驱动力下,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基于因子的资产配置方法成为主流。

从证券投资到大类资产配置,因子投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而基于因子进行资产配置,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分散,从而优化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目前,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的资产配置均已实现了从资产到因子的进化。

其次,另类投资成为大类资产类别的有效补充。

另类资产是指传统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金融和实物资产,主要包括商品、股权投资 、房地产、基础设施、对冲基金、艺术品等。

它们能够帮助投资者有效降低对传统证券的依赖程度,构建真正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组合。

耶鲁等美国著名高校的捐赠基金会就以有效应用另类投资工具提高组合风险调整后收益而闻名。

最后,宏观分析是提升资产配置组合收益的有效法宝。

由于宏观经济是大类资产走势的驱动重要驱动因素,因此资产配置当然需要对宏观经济状态及宏观经济走势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

只有理解宏观经济对大类资产的影响,提高对宏观走势的预测准确度,才能构建优秀的资产配置策略。

至此我们已经将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的演化进行了系统梳理,接下来将聚焦于具体配置模型的介绍,让我们下次再见。

 

 

        

 

温馨提示:本文仅是笔者思考内容的记录,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场需谨慎。  

胡说漫谈
胡说投资,漫谈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