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是一件非常挑战人类天性的事情:
你说不体检吧,心里总归不踏实。平常的生活方式有多不健康自己最清楚不过,各种中年人患癌/猝死的新闻也时不时弹出来恐吓一番。按照现代循证医学的观点,定期体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重大风险还是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中老年人。
但你说去体检吧,其实心里也会发毛……现在的体检套餐涵盖那叫一个全面,动不动就是这里查出结节,那个指标异常,这些异常到底意味着什么,绝大部分人都拿不准轻重,往往是把自己和家人吓个半死。
总之,普通人想要通过体检管理好自己和家里老人的健康,非常非常地难。
第一步,选体检机构就有很多坑
通常我会建议找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依托大医院的设备与医护资源,检验质量的可靠性相对会更好一些。
但是,有的公立医院会把体检中心外包出去,有时吃相会比较难看,需要仔细分辨。还有就是公立医院要承担入职体检办证体检等工作,肯定人多排队长,服务体验方面对于老人小孩就不太友好。
那几个知名的私立专业体检机构总体其实还可以的,服务体验肯定也比三甲医院好很多,但普遍会存在一个推销大套餐、贵套餐的问题,其中难免有些项目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一股脑地推增强CT胸片,比如推肿瘤标志物检测,都是常见错误做法。
还有一些恶劣的门店会夸大解读体检报告,然后把患者推荐到有提成的专科医院甚至江湖郎中处就诊,这就严重违背医德甚至违法了。
简而言之,如果你很在意服务体验,有专业知识能自己选好体检项目,有可靠渠道帮你解读体检报告,那去私立专业体检机构就很合适。
第二步,制定体检方案并非越全越好
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以为体检项目越多,覆盖的器官越全就越好,以为限制体检方案的只有钱的因素,有钱人就多查几项,普通人就查个基础套餐……这就错得很离谱。
实际上,体检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个因素,包括所有人都知道的年龄与性别,还有大部分人会忽略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还有职业属性与生活方式。
我自己每年使用的一个体检公式是这样的:
基础套餐➕家族病史重点筛查➕自身病史筛查➕多年项目挨个儿筛查
基础套餐就是体格检查、视力、口腔、耳鼻喉、腹部B超、血尿常规这些,便宜,直观,有必要。
家族病史就是考虑自家的直系亲属曾经患过什么重大疾病,找出其中有家族聚集性的项目定期筛查。比如我家有两人有甲亢病史,所以我每年都会查一下甲状腺功能,虽然到现在一直都没问题,但每年查一下还是有必要。
自身病史就更好理解了,比如对于体重超标和三高人士,有必要定期关注下心血管的情况,体重特别大的还需要考虑查一下关节。(当然我这里说的并不齐全,也不够个性化)
再有一些胃肠镜等检查项目,指南推荐是到年龄了隔几年查一次,就不用那么精确,估摸着几年之内每年挨个儿安排一个就好。
不必要的项目非要去检查,不仅乱花钱,还对身心有害,可千万别当那个冤大头。
我听过最离谱的是常规体检安排做全身PET-CT,收一万多块你可以不在乎,辐射剂量总该考虑一下啊……而且它通常还需要结合其他医学检查才能反映完整的结果,单独做个全身PET-CT难免会有一两处“图像异常”,和肿瘤还有十万八千里呢,但是多吓人啊!
还有像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微量元素检测,给健康人做就是纯纯的智商税,总之别花那个钱就对了。
第三步,体检结果的胡乱解读最坑钱
很多人体检本身花了500元,体检之后咔咔咔买保健品补品花了5000元不止……什么补血的啊,对心脏好的啊,营养神经的啊,控制尿酸的啊,只要你有焦虑,市场上一定有相应的智商税在等着。某些体检机构的医生就很自然地成了保健品和专科医院的金牌销售。
同样的客观检验数据,同样的异常指标,在有的医生口中你注意健康生活、保持观察就好,在有的医生口中你就离癌症一步之遥了,赶紧按我说的去买保健品/做治疗续命。
那,以谁说的为准呢?
这时候,你就不能信任某个人,而是要去信任基于最新医学证据和逻辑的一套决策体系:
循证医学
基于循证医学体系制定的体检方案,基于循证医学原则解读的体检报告,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对自己和家人健康最有利的选择。
具体到体检解决方案来说,国内的几家循证医学机构,比如怡禾、卓正、知贝、可友都有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受限于规模和服务定位,去他们那儿直接做体检往往会比较贵,有些大型设备他们私立机构也没有配备。
有一个省钱但一样可靠好用的办法,就是只用这些循证医学机构的咨询服务,请他们出方案,请他们解读体检结果,但实际的检查化验到三甲医院去做。我给自己和家人安排年度体检就都是这么操作的。
这几家循证医学机构都很靠谱,非要比较一番的话,我会推荐可友医疗的体检咨询服务。
可友在这几家循证医学机构里面规模相对最小,但也因此他们团队投入了更多医生的精力来专注打磨体检相关产品,算是他家的特色专长。
再多我就不说了,本身也是自来水推荐,大家自己扫码去了解就好了。
一点建设性意见:
双十一如果只买一样东西的话,建议给自己和家人买一份可靠的健康体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