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观音堂乡花木村
导引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护师唐丽娜
“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在前线冲锋陷阵,我们要在这里为他们守好大后方。”
“我时常感到白求恩精神就深深刻画在脑海深处,我要做一位白求恩式的时代新人。”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观音堂乡的花木村,是巍巍太行山中一座不起眼的小山村。86年前,白求恩曾两次在此救治伤员,至今,花木村仍保留着白求恩曾经战斗和生活的印迹。
一座红色场所,一段浓缩历史,一份精神传承。花木村是我们“永不磨灭的精神·白求恩红色地标巡礼”的第五站。在这里,白求恩不仅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更播撒下了跨越时空的爱与希望的种子。
记忆
●白求恩曾两次来花木村救治伤员
花木村是地处北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村子,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谷中,从高处看下去,只能看到重叠的草木。这里古树参天,溪流从村中潺潺而过,葱茏的美景让人不禁感慨,“花木村”果然名副其实。
在村民张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中一处老宅的门口。宅子的土坯墙体已经部分脱落,露出石块堆砌的墙体。大门上“平为福”三个字寄予了房主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一组四间房的小院儿大概有50多平方米,就是当年的白求恩住处。”张明介绍,“这是村民张文跃的老宅,白求恩1938年曾两次来花木村救治伤员,前后住了一个多月时间。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迁址到花木村后,当地老乡们腾出了村里最好的房子给这位洋大夫。”
当年在花木村,白求恩就是住在这座小院儿
走进院子里,北屋正门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金色牌匾引人注目。据了解,这是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建院80周年之际成立的白求恩精神研究基地,其目的是传承和弘扬白求恩“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精神。
●火盆架子见证当地百姓的拥军情
进入正房中,西边是一个火炕,上面摆放着小炕桌和一件小架子,屋子正中有一张已经开裂的桌子和木质圈椅。
正房的东侧摆放的火盆架子,非常引人注目。根据实测,火盆架子高87厘米,最宽处67厘米。中间有一个空的方形区域,可以盛放火盆。架子两侧还钉有两块流线型的木头,既显得美观又能让人在端架子时不易扎手。
“过去村子里的冬天,百姓烧木炭取暖,为安全起见,同时为了扩大取暖面积,大家专门制作了火盆架子。那时候只有经济好一点的家庭,才有配套的火盆和火盆架子,大家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白求恩和八路军战士,这个火盆架子是花木村村民积极拥军的‘缩影’。”张明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张希红专门给白求恩盘过火炕。
白求恩用过的火盆架子
80多年前,火盆里的火光,驱散了冬夜的严寒,用温暖舒缓了白求恩繁忙一天的疲惫;也是那微微火光,照亮了胜利前的黑暗,为先辈们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点燃了希望之光。
●村民曾组织担架队帮重伤员转移
从白求恩旧居出来西行百步,就来到了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旧址。张明指着最北边的正房说,那就是医院的手术室。
1938年9月,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从山西省五台县迁至平山一带,改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后方医院。当时的轻伤员骑马转移,重伤员就需要用担架来转移。为此,村民们制作了700多副担架,联合周边村子的2800多名村民,四人为一组,组成了担架队,帮助200多名重伤员转移到花木村。
“当时男人转运伤员,妇女们就在家里洗绷带,给伤员喂饭,村里的小孩、老人也各有分工。”张明介绍说。
当时重伤员在医院救治,轻伤员分散到老乡家里住。山里耕地少,老乡们生活贫困,但花木村的100多名百姓竭尽所能地帮助八路军,把家里最好的房子腾出来,拿出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吃。
●白求恩足迹遍及平山十几个村庄
“听老人们说,之所以选择花木村作为医院院址,主要是这里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另外就是我们村群众基础好,大家支持八路军。”张明告诉记者,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在花木村待了近6年时间,先后收治了4000多名伤病员,直到1943年才离开。
而在晋察冀军区的一年多时间里,白求恩率领巡回医疗队,在平山度过了两个多月,足迹遍及花木、王家坪、常峪、蛟谭庄、上卸甲河、洪子店、苍蝇沟、龙窝等十几个村庄。
白求恩曾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在前线冲锋陷阵,我们要在这里为他们守好大后方。”
探访白求恩的足迹,是对一位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和平与友谊的永恒追求。在花木村,白求恩不仅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更播撒下了跨越时空的爱与希望的种子。
传承
●服务群众做百姓放心的医者
2006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组建了白求恩医疗队。多年来,这支队伍转战革命老区开展义诊巡诊,进行技术帮带和健康宣教。
其间,也曾数次组织白求恩医疗队来花木村义诊。每次,当医疗队摆好桌椅开始为群众诊病情、发药品时,老乡们就纷纷称赞:“‘白求恩’又来了!”
医疗队在花木村义诊
“白求恩虽然已经离开我们85年了,但他的精神永恒。我们要牢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精益求精’‘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的白求恩精神,提高技术水平,服务人民群众,争做百姓放心的医务工作者。”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领导郑龙如是说。
“我时常感到白求恩精神就深深刻画在脑海深处,我要做一位白求恩式的时代新人,敢于奉献、不怕牺牲,全力以赴把青春芳华洒向军营沃土,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护师唐丽娜的话语让人充满力量。
——【记者手记】——
勇毅前行演绎现代白求恩精神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80余年前,这一传统将军队和百姓紧密团结在一起,为抗战胜利贡献了磅礴力量。而位于平山县的花木村,正是这样的一个典范所在。
1938年,在这片深山中的土地,白求恩工作了一个多月,救治了无数伤员,留下了“极端的热忱”的精神遗产。白求恩不仅以高超的医术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尊重,更以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和人民的极端热忱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特别是那些肩负着救死扶伤职责的医疗工作者。
在面临重大挑战时,广大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他们的行为正是白求恩精神的现代演绎。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激励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在面对挑战时勇毅前行。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珊 通讯员陈江文、张彬楠
供图/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编辑/夏惠芳
校对/赵润泽
责编/贾阳阳
监制/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