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导引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靳海峰
“你们不要把我当老古董,要把我当成一挺机关枪使用。”
“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我们应恪守‘不辞艰辛、救死扶伤’的责任和担当,积极向上保持活力,释放‘尽我所能、帮你所求’的爱心和激情。”
在山西省五台县城东33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松岩口村,白求恩在中国战斗生活的22个月中,有110天是在松岩口村度过,并在这里建起了模范病室。
“永不磨灭的精神·白求恩红色地标巡礼”第四站,我们来到了松岩口村。当年,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辗转抗战前线,就是在这里创造了救死扶伤的医疗“奇迹”,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与牺牲。
记忆
●白求恩亲自制定完整的医务制度
位于松岩口村的白求恩模范病室,是由原村内的龙王庙改建而成。其中,正面大殿是手术室,两侧分别是消毒室和医务室,东西厢房为病房。现在的模范病室是于1974年在旧址上的重建,同时建起的还有白求恩纪念馆。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的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当时的手术室虽然简陋,但在晋察冀军区,这里却是第一个真正的手术室。”白求恩纪念馆讲解员史丽峰告诉记者。
在手术室里,陈列着白求恩当年使用过的手术器械等用品。医务室的展示柜里,有血压仪、听诊器、视力表等器械。在消毒室里,桌子上摆放着药盘,砖头垒砌的灶台上放着消毒笼。
“白求恩制定了完整的医务制度,给医生、护士、护理员规定了每个人的职责。”史丽峰介绍,“按照白求恩制定的‘消毒十三步法’进行消毒,就基本杜绝了感染。”
“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白求恩始终把救治伤员、为病患服务放在首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靳海峰表示,每次来参观这个手术室,都感慨于白求恩精神的力量。
●他亲自参与了医院的设计、施工
1938年6月18日,白求恩在时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的陪同下,到达五台县耿镇河北村军区卫生部。
刚一抵达,白求恩就要求去医院看望伤员。叶青山想让他休息一下再开始工作,白求恩却说,“你们不要把我当老古董,要把我当成一挺机关枪使用!”
白求恩来到后方医院的第一个星期,就为500多名伤员做了检查,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又为147名伤员实施了手术。当时,这些伤病员分散居住在群众家中,医生整日奔波在村里,工作效率很低。于是,白求恩提议建一所医院。
他的主张很快便得到军区批准,白求恩亲自参与设计、施工,很快,村里的龙王庙被改造成了模范病室。
“我起初总觉得,这是‘你们的’医院,现在我却觉得,这是‘我们的’医院了。因为它是我们共同创造出来的。”1938年9月15日,在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即白求恩模范病室)的开幕典礼上,白求恩发表了这段热情洋溢的讲话。
●救治伤员的同时还培训医护人员
模范病室建成后,白求恩便开始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
在松岩口村期间,他不仅救治伤病员,还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培训出一批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为我军创办野战医院积累了宝贵经验。
史丽峰介绍,白求恩在中国度过了22个月,其中在松岩口村待的时间就长达110天,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多处与白求恩大夫有关的印迹。“馆内现有两件一级文物,一件是白求恩使用过的衣架,另一件是白求恩送给木匠白还贵的剃须刀片。”记者顺着史丽峰的指引,看到纪念馆大厅内雕像的右侧,就摆放着这件大衣架。
纪念馆陈展图片记述了白求恩救治伤员的场景
现在的展馆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史丽峰说,白求恩的故事在村里口口相传,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
●医院教许多医生提高了救治水平
1938年9月,日军对五台山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秋季“大扫荡”,军区决定把模范病室立即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去。
一连6天,他们携带着所有的医疗物资,跟着部队在山里与敌人周旋。白求恩有时住在老乡家,有时在山洞里过夜。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立救护站,先后医治伤员142名,做手术105次。后来,日军的炮火将模范医院变为了废墟。
尽管模范医院仅存在了两周,但它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座正规化医院,教许多医生学会了正确的手术操作,为提高救治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后方医院第一次了解到现代医院应具备的管理模式。
模范医院被破坏后,白求恩意识到,在敌后建立正规化医院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应当搞流动医疗队,“哪里有伤员就到哪里去。”于是,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辗转于抗战前线,在最危险的地方创造了抗战时期的医疗“奇迹”。
传承
●将白求恩精神融入工作实践中去
“过去的生活曾引诱过我,但是为了我的理想,那些日子就让它一去不复返吧。”在纪念馆里,白求恩的这段话,让很多参观者都感慨万千。
“白求恩的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面对困境和危险时,不惧生死、不顾疲劳,以病人为中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非常令人钦佩。”曾5次到松岩口村义诊的靳海峰在参观完纪念馆后这样说。
靳海峰在松岩口村义诊
他表示,医务工作者应该学习白求恩这种精神,并将其融入到医疗工作实践中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求知欲,积极学习并应用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作为一名军医,靳海峰清楚地知道,想要为患者做出精准的诊断,持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是履行医生职责的重要一环。“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深造的学科,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层次,才能更好推动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军地患者。”
——【记者手记】——
每项工作都体现着他对事业的忠诚
清晨的薄雾退去后,太行山的轮廓逐渐清晰,离省道大约150米的松岩口村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在太行山脉的环抱中显得特别清晰。
模范医院坐落的松岩口村这个小小院落,承载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尽管这所凝结白求恩大夫心血的医院存在时间不长,但抗战时期它却对改进当地医疗卫生工作、培养医务人员、救治伤病员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军后来创办野战医院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今,创建白求恩式模范医院、培养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也已成为我省各医院努力的方向。
白求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与牺牲,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创新,都体现出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执着。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白求恩精神永存。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珊 通讯员陈江文、张彬楠
供图/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编辑/夏惠芳
校对/张亚微
责编/贾阳阳
监制/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