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精彩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疾病诊疗从临床到科研进一步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治疗方式得以延展。在各类癌症的治疗中,乳腺癌通常会被大众认为较容易根治,通常采取“一刀切”的治疗方式。然而当下大众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与诊治思路在不断完善。一起进入本期《主角大医》,深入发掘更多规范化和精准化治疗,了解致力为女性健康创新奋斗的大医情怀。
嘉/宾/介/绍
INTRODUCTION
分析人群差异 建立中国规范指南
在欧美人群中,乳腺癌的病发通常集中在老年人群,70%以上是绝经后患者,因此乳腺癌在欧美属于老年病。而早在二三十年以前数据就显示我国三分之二是绝经前患者,40岁以前的患者超过30%,因此在我国它的治疗方式与老年病截然不同,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也会不同。这个也给了邵志敏教授更大的动力,找到符合中国乳腺癌发病特点的“上海方案”,建立“中国标准”。
我国曾沿用推广NCCN指南(国际知名癌症治疗指南),但在实际应用中邵志敏教授及团队发现,中国人群对该指南的“不适应”,其中年龄、发病率、治疗倾向等都存在一定差异。没有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的诊疗规范,因此迫切需要把中国的乳腺癌指南规范建立起来。2005年在邵志敏教授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全国主委期间,组织全国专家整理指南规范。《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最终于2007年建立起来,并持续更新。
高质量医学发展 拒绝“一刀切”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也大大增加。不同于以往“一刀切”的治疗方法,邵志敏教授发现对于早期乳腺癌任何治疗的水平、手术治疗方式,都非常有效。当下显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手术等学科发展,也使治疗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邵志敏教授介绍说,例如病灶较小的肿瘤,就可以通过一个小手术在去除肿瘤的同时实现保乳,或者通过其他综合治疗方式把乳腺癌治好。对于相对病灶较大的肿瘤,可以结合整形外科的技术,采用自体脂肪或者假体来实现乳房重建。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0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基本上不会因为乳腺癌而失去乳房。
当下对于健康生活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治病,更需要提高生活质量,邵志敏教授认为对医生来说就需要升级治疗方式,从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护理、医务社工等多方面给予患者身、心、灵、社全方位照护,用全程管理的理念和服务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社会和家庭生活。
邵志敏教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把病人治好,并且不断地去复盘治疗失败的案例,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基础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并通过临床实践造福患者,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源创新、高水平科研成果。在邵志敏教授及其团队的不断努力之下,乳腺癌正走向分型精准治疗的新领域,那么这其中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邵志敏是如何带领团队直面困难的呢?一起去节目中一探究竟。
大医问诊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收看10月26日17:20第一财经频道《主角·大医》。本节目由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指导,约珥传媒出品,沃尔沃汽车作为节目指定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