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发布

文摘   2024-12-12 14:43   安徽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日前,《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将加快推动安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步伐。

整机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安徽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初步应用。同时,培育2到3家有国内影响力的整机企业和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打造1-2个产业发展集聚区。

到2027年,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23456”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其中,“2”为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合肥先导区突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芜湖先导区突出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3”为建设三大平台,即为人形机器人专设的省级创新平台、中试验证平台、招引孵化平台;“4”即打造不少于4种型号有国内代表性的人形机器人整机;“5”即开发控制器、高功率密度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电子皮肤等5类优势部组件;“6”即推出面向制造、应急、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文旅服务等六大领域场景的多类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形成示范应用,建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聚焦重点 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记者从《行动计划》中看到,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在四个方面。

在做优整机方面,注重开发面向巡检巡视、设备检修等场景的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开发面向国网、水务、石化等领域的特殊作业人形机器人;开发面向汽车、3C制造、钢结构、光伏等领域的轻量化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开发面向家政服务、养老陪护等领域的智能机器人。

在锻造长板方面,从“大脑”“小脑”“肢体”“检验检测”等着手。其中“大脑”方面,重点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多类型机器人“大脑”模型。“小脑”方面,推动基于模型和基于学习的双足行走运动控制算法、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算法等成果转化。“肢体”方面,重点发展伺服电机、驱动器和高灵敏力/触觉传感器等产品,推动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软体手、柔性康复手套、双足、电子皮肤等既有成果产业化。

为补齐短板,我省将聚焦高端减速器、长续航动力电池、轻量化骨骼、肌电传感器、感算一体应用技术以及专用软件等短板环节,采取定向招引、技术合作、引进团队等方式,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同时,深度挖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科技创新资源,加大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孵化。深入开展“大模型+”行动,支持推动传统机器人企业智能化发展。

同时,在共建生态方面,我省将构建省级“创新平台+产业基金+招引孵化基地”创新体系,建设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和训练基地、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研制基础条件,完善攻关、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体系。

突破关键技术 打造芜湖先导区

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芜湖产业基础雄厚。如今,芜湖已集聚机器人上下游企业220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形成了以埃夫特、酷哇、行健机器人、奥一精机等企业为龙头的机器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集群。以鸠江为代表的芜湖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七,获批首批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试点、首批安徽省机器人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首批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

据了解,根据先导区规划,芜湖市将重点突破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产业“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智能感官”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先导区打造成为我国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前沿技术的发源地、共性技术的创新地、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技术转化的承载地、场景应用的示范地、企业培育的新高地和产业发展的集聚地。(本报记者 张茜)

责编:龚轩

审核:宋玉泰

工商导报
《工商导报》是安徽省工商联主管,安徽省总商会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工商导报》突出为民营经济服务、为工商联服务、为商协会服务办报宗旨,与民营经济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