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真实问题解决,提升学科实践能力——深圳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新课程 新课堂”系列研讨活动的展示课

文摘   2025-01-04 16:20   山东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我深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在深圳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新课程 新课堂”系列研讨活动中,不同年级的优秀教师们通过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课程展示,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科技的完美结合。这些课程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对几节课堂展示的深入分析,旨在总结经验,为未来的教学探索提供借鉴。

一、聚焦真实问题的课堂设计

1. 《在线搜索资源》——李晶老师

李晶老师的课程围绕“在线搜索资源”展开,模拟为来自广西的马山电白小学同学计划一次深圳一日游。在这一过程中,李老师巧妙地将实际需求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精准获取信息。

真实场景引入:李老师通过介绍小客人,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所做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他人的体验。

合作学习模式:课程强调小组合作,通过分组讨论,共同制定旅游计划,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2. 《谁丢了校服》——熊辉亮老师

熊辉亮老师通过分析校服丢失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找出校服的主人。课程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体验到编码和信息处理的具体应用。

问题导向学习:课程从现实问题出发,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结合: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学生不仅学习了编码知识,还掌握了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1.《连续变化的数据》——崔灿老师

崔灿老师的课程聚焦于数据的变迁和变化,通过动态数据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

数据分析能力:课程强调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更好地做出决策。

跨学科应用:通过将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开关量的真与假》——姜涵弘老师

姜涵弘老师的课程通过实验探究开关量的特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与理论结合: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增强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三、教师专业素养与课堂管理

在这系列研讨活动中,每位教师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课堂管理能力令人钦佩。教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灵活应变的教学策略:教师们在课堂上善于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

积极的课堂氛围:通过互动与反馈,教师们营造了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加了课堂的活跃度。

课程分析与评价

三年级第三单元第 9 课《在线搜索资源》

李晶 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

李晶老师的《在线搜索资源》一课,围绕如何利用搜索引擎精准获取信息展开。通过模拟为广西马山电白小学同学制定深圳一日游计划,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在线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以下是对这节课的全面评价,结合新课标理念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学目标清晰,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目标明确,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针对广西马山电白小学同学的旅行需求,将抽象的搜索技巧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在线搜索的重要性,还能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真实场景:通过给出真实的旅行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目标明确:课程不仅关注技术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技能的应用,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实践并掌握在线搜索的核心技能。

二、内容设计合理,结构分明

李老师的课程设计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推进。

导入环节:

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大家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入来自广西的同学,增加了课堂的亲切感和目的性。

目标确定:

提出为小客人设计深圳一日游计划的任务,鼓励学生思考多方面因素(如时间、地点、天气等),促进全面思考。

知识讲解:

实际展示了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包括关键词选择和信息的可靠性判断,为后续的搜索实践打下基础。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搜索,并分析不同关键词带来的信息差异,增强了实践性和探索性。

三、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课程中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学生们共同探讨确定的景点、交通方式及天气预报,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相互评价与反馈:通过完成任务单和互相评价,学生得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彼此间的学习和成长。

四、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仅学习了基本的搜索技能,还在信息筛选和验证的过程中,增强了信息素养。

信息检索能力:

学生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提高了他们的信息获取效率。

信息评估能力:

课程中强调了官方网站与非官方信息的区别,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五、创新意识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李老师在课程中引入了现代科技工具(如搜索引擎和智能助手),展示了它们在学习中的辅助作用。

技术应用:通过介绍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互联网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应用。

激发创新思维:在制定旅行计划时,通过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提出创意建议,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六、课堂气氛活跃,鼓励积极参与

李老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持了课堂的活跃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

互动环节: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表达意见和想法。

即时反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指导和支持,并提升了课程的整体效果。

总体而言,李晶老师的《在线搜索资源》是一堂充满活力且富有实效性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真实的案例、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学生在不仅掌握了在线搜索的基本技巧,更提升了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年级第三单元第 8 课《谁丢了校服》

熊辉亮 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熊辉亮老师的《谁丢了校服》是四年级第三单元的一节信息科技课,围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校服丢失问题展开。课程内容涉及身份证号的编码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校服上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如kimi智能助手)进行搜索和推理,最终确定校服主人的身份。以下是对这节课的详细评价,结合新课标理念进行全面分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聚焦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清晰,旨在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编码的重要性,并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熊老师通过引入现实中的校服丢失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讨论和实践。

二、内容结构合理,逻辑严谨

熊老师的授课结构层次分明,从校服丢失问题的引入到身份证号编码的解析,再到编码设计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

问题导入:熊老师通过校服丢失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入课程,吸引学生关注。

知识讲解:讲解身份证号的组成部分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编码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实践应用:学生们使用人工智能助手查询编码信息,以及通过证据逐步筛选出校服主人,增强了课堂互动和参与感。

三、鼓励实践,提升动手能力

课程强调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身份证号的查询和编码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学习的实施:学生在小组中协作,通过讨论和实践,增强了沟通和组织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真实问题解决:熊老师鼓励学生通过查找线索和排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四、数据意识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编码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数据处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编码的实用性:通过讲解各种编码(如身份证号、房间号、车牌号等),使学生理解编码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的培养: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编码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创新能力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课程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助手的使用,展示了现代技术如何辅助学习与问题解决。

技术的有效应用:通过使用kimi智能助手,学生们快速获取信息并整合,体现了技术在学习中的支持作用,符合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

激发创新思维:熊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鼓励学生在编码设计中思考更多方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互动与反馈机制的良好运用

熊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通过小组汇报和讨论,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

及时反馈机制:通过观察和引导,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促进表达与交流:课堂中鼓励学生分享发现和思考,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愿意参与讨论。

总体而言,熊辉亮老师的《谁丢了校服》是一堂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现实案例、项目学习、以及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掌握了编码和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更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年级第二单元第5课《连续变化的数据》

崔灿 深圳市宝安区海港小学 

这节课《连续变化的数据》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展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实践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方面。以下是对该课程的详细阐述和点评:

一、聚焦真实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开始以“无人守护”的展品为引入,直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升了学习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在课堂上,崔老师通过生动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展品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环境噪音以及光线不足等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学习的动力。

二、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课程内容的设计呈现出良好的逻辑结构。教师首先介绍项目背景,接着逐步深入具体问题的讨论,例如展品的安全、环境影响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解决方案的探讨。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据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编程来实现解决方案。

三、重视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设备连接和数据记录的环节中,学生被分成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此外,通过测量不同设备的输出数据,加强了学生对数据流动和控制逻辑的理解。

四、数据意识的培养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非常注重数据的概念传递。从最初的讨论到后期的实验,学生们逐步理解了开关量和连续量的区别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崔老师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数据变化的过程,使得抽象的数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标对科学素养的要求。

五、技术与创新的结合

课程中还融入了技术的使用,例如声控灯的设计思路和红外探测器的应用等。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信息科技的实用性,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通过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互动与反馈机制

教师在课堂中始终保持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思考。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氛围,还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便于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和分享发现,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这节课内容丰富且切合新课标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崔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强化这种项目式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整合的可能性,让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更全面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第二单元第6课《开关量的真与假》

姜涵弘 深圳市宝安区清平实验学校

姜涵弘老师的《开关量的真与假》是六年级第二单元的一节精彩信息科技课,围绕编程与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展开。该课程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强调如何通过设置阈值来优化系统性能。以下是对这节课的详细评价,结合新课标的理念进行全面分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聚焦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清晰,旨在通过项目学习,使学生能够解决硬件搭建和编程中的问题,同时优化控制系统。在课程开始时,姜老师有效地引入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如产品安全系统和声控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也提升了学习的动机。

二、逻辑严谨,结构清晰

姜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良好的逻辑结构。从课程介绍到硬件搭建,再到阈值的重要性及实践操作,最后到流程图设计与程序编写,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的结构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抽象的编程概念,特别是在理解如何通过阈值设置实现开关量控制方面。

课程内容的分段清晰:每一部分均有明确的小目标,从课程介绍到硬件搭建,再到具体的阈值测量与程序编写,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易于学生理解和跟进。

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课程起初从讨论现实问题入手,再逐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探讨,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知识层面形成完整的认识框架。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强调实践活动,通过分组合作完成硬件搭建和实验测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学习的有效实施:学生们在小组中协作,通过讨论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强了沟通和组织能力。同时,实际动手搭建和编程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真实情境问题的解答:在讨论产品安全系统的设计时,学生们面对真实的安全隐患,促使他们思考如何优化系统,以减少误报并提升用户体验,体现了项目学习的真实性和实践性。

四、数据意识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姜老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阈值的概念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强调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阈值的实用讲解:课程通过烧水例子引入阈值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实时数据与设定目标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联使得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符合新课标对科学素养的要求。

实验观察与数据记录:学生在阈值测量实践中亲自体验数据变化的过程,并通过记录、计算平均值等步骤,培育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对数据流动的理解。

五、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融入

课程中涉及传感器、蜂鸣器等硬件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多样化技术的介绍:通过红外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设备,姜老师展示了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升了他们的技术认知。

鼓励创新思维:在讨论如何优化系统以提升观展体验时,姜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探讨无人看管系统的物联网应用,促使学生考虑更多的解决方案。

六、互动与反馈机制的有效运用

姜老师在课堂中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增强了课堂的参与感和活跃度。

及时的反馈机制:教师通过观察和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姜老师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讨论。

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积极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姜老师营造了一个自由且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总体而言,姜涵弘老师的《开关量的真与假》是一堂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实际案例、项目学习、以及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掌握了编程和物联网基础知识,更提升了信息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几节课例的展示,我们清晰地看到,信息科技教育正朝着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真实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信息科技教师,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结合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强化跨学科整合,探索更多实际应用场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总之,这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信息科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与探索,而我们的目标始终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成长为具备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以上课例的课堂实录在B站:信息科技导航。


优动设计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我是你的贴身智能生活顾问!如何运用最新科技简单高效地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难题,我们的智能小贴士都将为你的日常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与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