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湋河边说古会
(优秀奖)
暮春时节,花红柳绿,阳光正好。我和女儿从杨凌出发,沿漆水河畔旅游路北走武功镇,观教稼台、登报本寺塔、 游姜嫄水乡……收获倒也不少。返回途中在小灵山公园湋河边歇息,女儿忽问道:“杨凌武功都有教稼台后稷像, 这算怎么回事, 后稷到底属于那家的?” “呵呵, 以前农业社会生产力不高, 后稷是农村户口自然呆在武功镇, 后来经济发展了, 后稷就农转非进农科城改吃商品粮了呗”, 我戏虐道。“你———”, 女儿用手指着我一脸无语, 良久说道:“爸, 好长时间没有听你乱弹了, 你给我讲讲后稷还有武功镇的事儿。” 尽管已经长大参加工作了, 她居然还保持着学生时代的习惯, 喜欢听我三皇五帝的东拉西扯, 这让我很欣慰。“既然如此, 那就听为父与你慢慢地讲来———” 我故意拖腔道。“好极了!” 女儿兴高采烈。
我国地形西北高而东南倾, 西部峰峦叠翠高山连绵, 北方是广阔的沙漠和草原, 东南方是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常言道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上古时期先民也不例外, 自然是散居在黄河中上游沿岸繁衍生存。
先人为什么不在长江流域生存发展?女儿问我。
黄河流域地处北温带, 气候相对适宜, 四季分明, 雨量适中, 适合人类生存发展。而南方天气酷热、 雨量奇大、 地形复杂、 烟瘴潮湿, 环境条件不具备, 所以远古人类多在黄河流域活动, 新石器文明最早也出现在黄河流域, 东夷集团、 苗蛮集团很难与炎黄部族为首的华夏集团争锋。黄河实乃 “百川之首” “四渎之宗”, 我们常说华夏子孙炎黄后裔即源于此。
那我咋感觉南方比北方更先进发达?女儿又问道。
上古时期物质匮乏, 生产力低下, 人们只能共同劳作, 游团渔猎平均分配或储存剩余产品。随着私有制出现, 相对的平等被打破, 氏族部落为争夺权力掠夺财富杀伐不休, 尧服南蛮、 舜征有苗。王朝建立后仍然如此, 商汤伐夏、 武王伐纣、 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秦扫六合、 楚汉相争、 永嘉南迁、 安史之乱、 靖康之难……战争带来的破坏力固然很大, 但也形成人口大迁徙大流动。北人为避战乱衣冠南渡, 带去了中原文化文明和先进生产技术, 客观上也促进了南北大交流民族大融合。大约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 长江流域逐渐得到开发、 繁荣兴盛的, 当然这也与东南沿海较为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商业因素分不开。
“我说到哪儿了, 你别打岔———” 我不满地瞅她一眼。“你说到先人最早散居在黄河中上游沿岸求生。”
嗯, 远古时期天下未竟、 河流泛滥、 五谷不登, 人们追逐水草果实, 以渔猎采摘为生, 天气恶劣多变, 猛兽时常侵袭, 随时面临饥饿和死亡威胁, 过着非常艰辛的游荡生活。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膻, 先民们才实现了从茹毛饮血到熟食的转变。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先民们才实现了从追逐迁徙栖息山野丛林到半定居和定居。更有神农氏,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功盖天地, 帝尧举为农师, 帝舜封官后稷, 我国从此开始了从原始游猎向农耕文明的转化。
关于姬弃和他妈妈姜嫄好种稼穑、 播时百谷、 种树桑麻以及功德赫赫封国邰地、 号曰后稷的故事, 咱们刚才游览武功镇你也看到知道的不少, 我就不啰嗦了。喏———我指着脚下流淌的小湋河, 据说这就是沮水, 还有咱老家门前的漆水河, 远古时期宽广清澈, 是周人发源地。有歌为证:周人最早得发祥, 居住沮水漆水旁, 周塬土地真肥沃, 苦菜甜如麦芽糖, 于是在此安家帮, 辛苦劳作奔波忙。咱们现在坐的这块地方原属武功, 古称有邰, 两塬夹一川, 三水绕其间, 可谓风水宝地, 姬姜两大部落在这儿繁衍生息农牧渔猎, 为子孙万代开创了粒食之源, 为华夏民族农耕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 黄帝姬姓以漆水而居, 经过长期不断努力, 最终以关中八百里 “米粮川” 为基础, 聚集了强大的人力物力, 沿渭水、 黄河两岸一路向东, 逐步拓展延伸到河东、 河北、 河南等地, 礼于周、 霸于秦、 强于汉、 雄于隋、 盛于唐……至于杨凌, 从最初武功县下辖的一个村、 一个镇、 一个特区, 发展到与武功并驾齐驱, 再后来成为国家级的农业示范区, 说明杨凌与武功渊源深厚, 其发展离不开 “娘家” 支持, 现在争论姜嫄后稷属于武功还是杨凌实无必要。统肇王基起关中, 大德配天重农耕, 当年教稼在何处, 漆水河畔农科城, 居于后稷故里, 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
二
三
巍巍高岗, 乃在后稷, 膴膴周原, 开做农场。为了追思后稷发展农耕、 树艺五谷的丰功伟绩, 后人在武功镇东门外漆水河畔修建了教稼台, 每年冬至前后农闲之时, 携带丰收成果聚于东河滩, 载歌载舞 “文德无比后稷王, 功德可以配上苍。 安定天下众百姓, 无人不受你恩赏。 你把麦种赐我们, 天命用它来供养。 不分彼此和疆界, 遍及中国都推广……” 拜祭农神, 交流经验, 以物易物, 庆贺丰收, 逐步形成了历史悠久、 享誉西北的河滩会,历经三千多年, 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有力促进了商品流通, 在激励农事, 开拓创新上发挥着很大的教化作用。
杨凌农高会与武功河滩会有关联吧, 女儿问道。
当然有影响有关联。河滩会, 农高会, 一北一南, 一古一今, 一传统一现代, 遥相呼应, 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可以这样说, 河滩会是保存至今最大最古老的纪念后稷农业物资盛会, 对于展现乡土风情, 拓展乡村消费, 留住乡愁记忆, 挖掘农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农高会则是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开放, 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新成就、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新转化、 推进扩大农业开放交流合作意义重大。
“爸, 你逛过河滩会吗”?女儿笑问道。
“看你说的”, 我手指东边, “小湋河东流一里, 在咱老家门前汇入县河, 然后一路南奔入渭。 我从小在交河口岸长大, 况且老家离武功镇不到四里路, 你说我上过县逛过河滩会么?”
“县河?是指老家门前的漆水河吗?”
是的。从旧社会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武功县政府一直在武功镇, 所以村里老人习惯于把漆水河叫做县河, 把小湋河叫后河,把去武功镇叫 “上县”。 小时候, 你爷你婆经常带我上县逛会。时间真快啊, 一晃眼, 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已经两鬓斑斑年过半百了, 我喟然长叹。
四
爸, 你逛河滩会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当然是河滩会的深远影响和宏大规模了。古会以后稷故里老武功县城为中心, 吸引带动着晋豫蒙鄂等周边省份和整个大西北的商品贸易, 是农人们一年之中最向往的交流盛会了。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河滩会开始后, 武功境内漆水两岸, 车水马龙、 人潮涌动、 熙熙攘攘、 络绎不绝。 尽管天气寒冷, 但挡不住人们逛会热情, 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喜悦, 我们小孩子一路追逐打闹, 在人流中钻来钻去。 为抄近道, 你爷你婆带着我沿漆水河东岸的小路走北庙底桥, 斜斜穿过菜园鱼塘, 往西北走一会儿就到河滩会场了。
好家伙, 在漆水河西岸平坦的麦地里, 鼓乐喧天、 彩旗飘舞、 人声鼎沸, 一片喧闹沸腾景象, 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 锅碗瓢盆、 服装玩具、 农资山货、 木材漆器、 骡马牲畜、 歌舞戏剧、游艺杂耍、 祖传秘药、 古玩占卜、 饮食摊点……看的、 吃的、 玩的, 应有尽有, 让人目不暇接, 好一幅武功 《清明上河图》 景象。 我最感兴趣的是杂技, 可惜要买票, 在遮挡严实的大棚里表演, 只能望棚作罢。
那时候文化娱乐活动少, 村子除非有甚大事情才组织放一回电影, 电视机更是难进寻常百姓家, 所以唱戏看戏就是农村人一等一的文化享受。 河滩会期间会场南北各搭一个舞台, 两台大戏对着唱, 台下黑呀呀的全是人。 你爷你婆逛会哪也不去, 直接坐台子底下看大戏, 买几根麻花哄着拉着我一块看戏。 台上演员穿红戴绿、 咿咿呀呀唱的什么我不懂, 你爷你婆怕我耐不住性子乱跑丢了, 就不停的给我讲戏, 慢慢地我也知道生旦净丑行当, 知道 《铡美案》 《五典坡》 等剧情。 我到现在还喜欢听戏看戏, 就是那时候你爷你婆硬拉着我逛会看戏留下的根儿。
记得有一次是礼拜天, 你伯也跟着逛会。他比我大七八岁,那时应该上初中了吧。 他性子野在戏台下坐不住, 缠着父母要了五角钱, 就领着我四处溜达。 我们先钻到戏台后面看演员化妆,然后跑到不远处看耍猴。 在人群围的圈子中央, 艺人提着一面铜锣 “铛铛” 的敲几下, 小猴子则按锣声指令, 翻跟斗骑独轮车……有时不顾艺人佯怒, 嗖的一下窜到他肩膀上, 做着各种各样滑稽可爱的动作, 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看到紧要关键处时, 小猴子蹦跳着面向人群团团作揖, 艺人则端着铜锣上前要赏钱, 人群轰地一下后退散开, 我俩趁机钻出了人圈。 在河滩会东边瞧瞧西边转转, 最后在靠近公路边的一个书摊, 你伯花四角五分钱挑选了 《汉江激浪》 《铁弓缘》 两本连环画。 我俩如获至宝, 兴冲冲跑到人少的一个僻静处, 你伯边看便给我讲, 完全忘了你爷你婆反复说的 “不要远离, 到戏台子底下汇合” 等叮咛话。 两本书看完已经下午两三点了, 我们高高兴兴地揣着书直接回家了, 谁想迎来的是劈头盖脸一顿喝骂。 原来你爷你婆看完戏后, 不见了俩小子, 竟慌了神, 在会场上满到处寻找不见, 找着找着气就上来了。 我俩耷拉着脑袋, 老老实实站在南墙根下反思, 你伯还被你爷用鸡毛掸子狠揍了一顿。 自此我们知道不管出门还是回家, 必须禀告父母, 免得担心的道理。
“自从考上学离开家乡, 近三十年我都没有回家陪父母逛河滩会了, 也不知河滩会现在是什么样儿? 我如今整天忙忙碌碌的, 也不知都忙了些什么?” 我一声叹息。
一阵风吹过, 树叶飒飒作响。 我们都不再言语, 静静地看着湋河水向东流去。
“休息好了吧, 咱们该走了。” 我站起来举目四望, 拧拧脖子伸展腰身。 “今年冬天我回家陪老人逛会, 你去吗?”
“肯定去呀。” 女儿也站起来, “我要好好的逛一逛河滩会,因为我的根在武功。 回老家陪父母逛古会, 这不仅是孝老爱亲重温旧梦, 瞻仰古迹致敬先贤, 更是深层次了解农耕文化, 在休闲旅游中亲近人间烟火, 体验浓浓乡土风情的好机会。”
“算你会说, 孺子可教也。” 我轻轻的在她额头奖赏了一个栗子, 我俩都笑了。
作者简介
毛随乐, 武功县人, 杨凌作协会员, 长期从事机关文秘写作、 理论调研、 新闻宣传等工作。
来 源 县文联
值班编辑 李 静 杨 艳
责任编辑 李海霞
审 核 李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