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河滩会上咥碗旗花面
(优秀奖)
关中古会甚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都在“过会”。西府武功河滩会,更是千年古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 “西北第一庙会”之称。
“民俗终岁勤苦,间以庙会为乐”。我从小就跟着大人过(跟)会,近的有贾村塬陵厚寺农历九月十三 “刀山会”,虢镇农历四月八古会,远一点的便有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武功河滩会等等,是秦人秦腔大会,也是物资交流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不发达,出门基本靠走,天不亮就起床赶路,运气好一点,可以坐上“突突突”的手扶拖拉机一路颠簸去赶会。后来条件好了,相继有了架子车、自行车、轻骑、摩托车、蹦蹦车、汽车、电动车,逛古会便捷了好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会内容更加丰富,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更加热闹鲜活,老少皆宜,成为了众多老百姓狂欢的节日。
早在新石器时代,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黄帝姬姓以漆水而居,两大部落的先民在武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农、牧、鱼、猎,为华夏民族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诗经》称:“姜水为沮水”。《帝王世纪》载:“炎帝成于姜水,水合而东经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的确,武功在历史上曾有被称为美阳县的年月,而中亭川便是武功古县治所在地,曾有“宇文造周,易治中亭”之说。武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历史留存,积淀了“姜嫄母仪、后稷农耕、苏武爱国、大唐感恩、苏蕙织锦、张载理学、康海戏志”深厚文化,涵养了武功人“爱国、感恩、创新、勤奋、睿智”的天然秉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猕猴桃特色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武功交通发达,陇海铁路、连霍高速、西宝高铁、344国道横贯东西,107省道、108 国道贯穿南北,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物流大县。武功镇是老县城所在地,位于关中腹地,四通八达,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地,4000 多年前,我国农业始祖后稷就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新的辉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武功镇从北周建德三年(574)立县建城,在1400多年的时光里一直是武功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武功古城河滩会,肇启于远古时代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际,为汉唐时代丝绸之路南道东出西行第一市场贸易节点,4000多年来相继赓续、经久不衰、从未间断、日益兴盛,负有盛名。滩会原址,东起漆水河梁,西至古城东门,南达河滩菜园,北抵二水寺南,总占地面积数百亩,本为昔年后稷劈地开耕、试植谷物之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于种植、宜于生长。武功河滩会,在漆水河畔举办,盛况空前,是人们纪念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而形成的传统古会,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据说当时的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在河滩上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由此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河滩会。丝绸之路开启之后,武功河滩会更为兴盛,赶会者成千上万,除陕西各地男女老少外,更有川、陇、甘、宁、蒙和安息诸镇、西域各国客商远道而来,聚集于此,气势十分宏大,场面非常壮观,使得城区之内难以容纳,遂在教稼台周边的田园野地之间摆摊设点、搭棚立架、拴牛系马、牵猪拉羊、抱鸡笼鸭,盛况空前。人们在这里祭农神、庆丰收、换物资,交流经验,体验民风,并有歌舞、杂技、戏曲等娱乐节目助兴;极富乡土气息的武功河滩会,充满着浓浓的乡情,吸引了周边众多群众;武功河滩会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民间艺术、传统习俗和地方风情于一体的文化活动,线上线下,网络直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赏和参与,成为武功一张亮丽的“名片”。
农历十一月,是关中老百姓农闲之时,天下粮食归仓,有时间出门逛会。武功河滩会选择这一时间举办,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人们去武功河滩会,看秦腔大戏杂技表演,品地方美食特色小吃,购农用物资和机械, 顺便再逛逛武功城隍庙,后稷教稼台,苏武纪念馆,关帝财神庙等文旅景区景点,既看了热闹,开了眼界,学了知识,还买到了东西,联络了亲戚朋友感情。“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沿途小路的两旁全是叫卖声,人声鼎沸,非常壮观,人们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在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甘蔗、橘子、爆米花、花生、葵花籽,有发卡、案板、武术棍、土织布、日用百货、布料床单,有各种烤肉串,烤香肠、臭豆腐、蜂蜜板栗、羊肉泡、油糕、凉皮、粉汤羊血、普集烧鸡、旗花面、罐罐茶,有刺绣、剪纸、陶器,还有套大鹅,小风箱,“枋块子”,小孩子玩的无动力游乐场,萌宠乐园等等,眼花缭乱,应有尽有。久而久之,人们又将秧歌、竹马、社火、锣鼓、高跷等节目,搬到会上助兴演出,昼夜不停。特别是这些年,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顺应形势,会址不断扩展,从龙王庙过了桥的河岸,一直延伸到姜嫄水乡,卖吃的卖耍的一个连着一个,好几天也是吃不完看不完耍不完。
“不吃旗花面,枉来武功县”。而我,每次来武功河滩会,“泼天富贵”就是为了感受烟火味道,为了咥碗旗花面。每次大汗淋漓,咥上十几碗,瞬间征服了味蕾,怀着满满的幸福感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的家乡臊子面讲究辣,武功旗花面讲究香。“香”子当头,长宁醋立了功劳,酸香酸香,香味扑鼻,直入心底,回味无穷。旗花面是武功的地方特色美食,只有在这里才能品到原汁原味。陕西是面食天下,尤以关中为最。相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得了不明之症,茶饭不思,众太医束手无策,急坏皇上。宫中有位农家出身的厨师,知晓娘娘是享用山珍海味过多所致,便在清亮的鸡汤内,下了几条手工细面,伴有鸡肉丝、葱花与鸡蛋饼等,调味以老陈醋出头,正宫娘娘一连吃了几碗,精神大为好转。皇上听闻大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此饭因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明孝宗遂起名为“旗花面”,列为宫廷御膳。后来,武功籍状元康海把这种做法带回故里传授乡亲。七百多年来,旗花面一直在武功传承发扬。武功镇明末清初就开办有旗花面馆,解放前后以马记、刘公旗花面馆最为有名。武功从古到今,农家巧妇都会做地道的旗花面,逢年过年,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小孩满月,上梁盖房,凡遇重要节日和大事,武功人的宴席餐桌上都离不开一碗鲜香酸爽的旗花面。武功旗花面以“薄、筋、光;酸、旺、香”著称,吃在嘴里,面条柔韧、爽滑,酸汤酸香、醇厚。旗花面又称奇花面,奇巧细致,小碗盛装,六碗一套,齐整好看,汤色和鸡蛋片的飘浮,夺目美艳。因其碗上飘浮的色彩,五颜六色,似花非花,得名“奇花面”,也有称“七花面”的,因食材所用的鸡蛋花、葱花等,刀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故而也称其为“旗花面”。陕西面食,百花争艳,武功旗花面,属于细致讲究的一种,不仅当地百姓喜食常做,陕西乃至吃过的食客,无不热爱。旗花面, 又名一口香或起花面,具有深情厚意的,用来招待贵客的。逢年过节是武功及周边地区家家必做的一种面食。细面吸食,受之长久。关中人爱吃辣子,旗花面一般没有辣子,如果自己要辣子,可以加一点。优质的旗花面有“ 汪、煎、清、稀、细、软、工”七大标准:“汪”,汤要飘香油要汪;“煎”,武功方言,汤要滚烫不能温;“清”,汤要清透不能浊;“稀”,汤要许多面要少;“细”,精工细做有考究;“软”,面条软和不能硬;“工”,上桌造型要好看。并且汤料经改良,添加了黄笋丝、海带丝、黄花丝、精瘦肉等,面条柔韧,汤汁爽滑,有开胃健脾之效。
我觉得武功旗花面,除了关中优质面粉、手工面要技艺好,温软薄筋,最重要的是汤,汤是武功旗花面的“灵魂”。首先要煮好鸡汤,用农家土养的公鸡熬汤。汤熬好捞出鸡腿或者鸡胸肉放凉撕成细鸡丝,撕好备用,鸡汤也放一边备用。其次要制作臊菜,海带片洗干净切丝,黄花菜泡发撕细丝,红萝卜切丝,葱切丝和备好的鸡肉丝,加菜油炒熟备用,炒时加辅料高汤。再次制作漂菜,葱洗净切成葱花,鸡蛋做成蛋饼切成菱形。最后烧汤,用开水对鸡汤, 加入姜末, 盐, 醋, 调好后加入漂菜葱花、 鸡蛋饼、 熟菜油。西府人喜欢用大黑铁锅做饭、麦草柴火烧饭,大木勺舀饭、大碗吃饭的霸气。而武功旗花面选用小碗吃面,汤煎面少菜多,我最喜欢喝这滚汤。这汤,要用当地的深井水,才有味道,和在杭州龙井村喝茶一样,茶是一方面,水要当地纯净的无污染深井水,才能保证食材的原生,味道的纯正。武功旗花面这种 “清汤面”,过去是 “涎水面”,光吃面,汤要回锅,现在人们讲究卫生,改进了许多,不用回锅。我每次咥完旗花面,煎火的汤把胃暖得舒舒服服,鼓腹而歌,满意而归。我觉得, 大碗是一种;小碗也是一种,豪放与婉约,简单与细品,都是咥面的“行家”。武功旗花面,汤有点烫,喝了爽快, 需要慢一点,慢一点先享受人生,慢慢品味美食的美味。这种味道,只有在武功,武功河滩会上才能体会到,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保证原汁原味。现在想咥碗武功旗花面,从西安到武功开车,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有朋友说得更干脆,就一根烟的时间。
“南有农高会,北有河滩会”。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一拨接一拨。千百年来,一直持久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网红地”,毫不动摇。武功河滩会,是 “民间的嘉年华”,是孝道乡愁记忆,更是家庭亲情的回归,是根脉守正,文化自信的表现。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尽显先人的智慧和文明,继承和弘扬了先祖的历史,也体现了现代人多彩的生活。《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周书》道:“武王灭商,大告成功”。武王克商而得武功山水之名,武功县又因武功山水而得名,土地肥沃、文物荟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些年,武功有了很大的变化,干净卫生,很有内涵。武功不是字面意思上的“中华武术”。武功,是农耕文明和现代生活交融的著名之地,是 “买西北、卖全国”“买全国、卖世界”“买全球、卖全球”的中华农都电商新城。来这里,我是为了感受一种原生态的民俗风情,体验最真挚的乡愁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生活,探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寻找我们质朴的亲情和一脉相传的大地之爱。
作者简介
杨广虎,正高级经济师,文化旅游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签约作家,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旅游协会副会长,著有文学作品多部。
来 源 县文联
值班编辑 杨 艳 李 静
责任编辑 李海霞
审 核 李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