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2月,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3个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智能集成电路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信息—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20余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837人。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
学院建有国家宽带移动通信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集成电路协同创新中心、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系统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传感技术与微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10余个。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技术创新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工信部物联网专项、重庆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在核心芯片设计、数字医疗设备、可信传输系统、先进光电器件、自主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半导体材料、量子调控、天线理论等方面形成和积累了一批高水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
学院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研发为目标,在移动通信终端芯片、数字多媒体广播核心芯片、应急通信芯片、无线体域网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的研发上取得原始创新成果,形成自主研发核心竞争力。以高端数字医疗设备研发为核心,在血液净化系统、新型生物医学层析成像设备、光谱测量设备等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填补了国内相应设备的空白。以自主可信的军民结合技术为驱动,在大区域应急通信设备、短波传输设备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以传感器为代表的光电器件研发为重点,在专用传感器开发及定位导航系统应用方面取得一批关键成果,形成光电器件及系统领域的鲜明研发特色。以基础研究为助力,在半导体材料、量子调控、电磁理论、太赫兹传输、天线设计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学科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的研发特点。在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技术开发与推广、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为加强微电子集成电路的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2011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华为技术、中兴通讯、中广核集团、四联集团、华润微电子、西南集成电路、平伟实业、重庆CUMEC等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科技研发、平台共享、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共建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MEMS惯性传感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与中电科集团第三十二研究所共建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量子信息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与Intel、IBM、SK海力士、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学会量子光学所、慕尼黑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赫瑞瓦特大学、加拿大国家通信研究中心、魁北克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知名企业和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及共建研发基地。
为加快推进“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2019年、2020年学校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采取“1+N”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融合发展,联合培养光学工程、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2023年,与华润微电子、国芯微电子、中国电科芯片集团、先导赛翡、重庆中科渝芯等5家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拟在近五年投入1000万,用于支持培养研究生、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我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于1995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01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成为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同年电子科学与技术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直为重庆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本学科是我校新一轮博士点建设的重点学科。
本学科拥有国家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市级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系统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血液净化医疗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MEMS振动传感与微姿态组合测井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依托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集成电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围绕通信与测控中的电路与系统、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电磁理论与无线传输技术、光电感测与成像技术等4个研究方向,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现代电路理论及技术、现代信号处理基础、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高等电磁场理论(双语)、光电子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光电检测理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天线理论与技术、电子功能材料与元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量子信息技术前沿、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微电子器件可靠性、射频微波电路(含实验)、光纤通信原理、微机电系统技术(双语)、智能光纤传感技术、通信电子电路原理及仿真设计(含实验)等。
080300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光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9年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学科拥有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传感技术与微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依托重庆市光电产业发展战略和在光纤通信、光电集成以及声光电系统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感测与信号处理、智能光电系统等3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并通过与光电企业、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的合作,建设了一支拥有重庆市巴渝学者、重庆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高水平师资,同时聘请了一批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形成了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科整体实力进入重庆先进行列,位居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创新能力高、学术竞争力强的光电产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光学原理、高等电磁场理论(双语)、高等光学、光电子学、光波导技术、激光原理、光电检测理论、全固态激光技术(含实验)、光谱测量技术(含实验)、智能光纤传感技术、机器视觉算法与应用、光电显示材料与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双语)、光纤通信原理、微纳光子学及应用、现代光学设计及仪器、集成光学、光学工程学科前沿等。
140100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是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2022年获得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2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面向集成电路行业发展需求,在移动通信基带芯片、数字多媒体广播芯片、体域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功率芯片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影响力。拥有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系统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设置了重庆市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了一支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了一批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与国内外多家集成电路知名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围绕微电子材料与器件、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系统芯片与软件、半导体工艺与封测等4个研究方向,培养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强的高层次集成电路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现代电路理论及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分析理论与方法、高等固体物理、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高等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双语)、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高等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测技术、光电检测理论、微电子器件可靠性、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前沿技术、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前沿技术、智能光纤传感技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含实验)、通信与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光电显示材料与技术、集成电路工程综合实验、光电集成技术等。
085400电子信息 -
085403集成电路工程专业领域(全日制)
本领域属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电子信息类别(专业学位)的招生领域之一,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20年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领域拥有国家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市级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系统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血液净化医疗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MEMS振动传感与微姿态组合测井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依托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集成电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26、44研究所、四联集团、重邮信科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重庆集成电路封测与应用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平伟实业等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在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共建3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重庆平伟伏特集成电路封测应用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聘请了业界具有丰富科研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科研院所及企业高级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围绕微电子器件与工艺、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光电集成系统等4个研究方向,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强的高层次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分析理论与方法、高等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双语)、高等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现代电路理论及技术、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集成电路系统与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工程应用新技术、半导体封测技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含实验)、集成电路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智能光纤传感技术、射频微波电路(含实验)、微机电系统技术(双语)、集成电路工程综合实验等。
085400电子信息 -
085408光电信息工程专业领域(全日制)
本领域属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电子信息类别(专业学位)的招生领域之一,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本领域拥有重庆市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MEMS振动传感与微姿态组合测井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光电信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声光电集团、平伟光电、惠科金渝光电、江陆激光、英特尔、华为公司等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企业在光电信息工程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共建4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了业界具有丰富科研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科研院所及企业高级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围绕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感测与信号处理、智能光电系统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强的高层次光电信息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光学原理、现代信号处理基础、光电子学、现代光学信息处理技术导论、光电检测理论、全固态激光技术(含实验)、自主导航定位技术及应用、光谱测量技术(含实验)、智能光纤传感技术、机器视觉算法与应用、光电显示材料与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双语)、现代光学CAD技术等。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敬业奉献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已形成了以博士、教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学院现有教职工171人,正高级28人,副高级5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10人。包括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巴渝学者、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30名。
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拥有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优秀团队、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庆市科研创新团队、重庆市教学团队、重庆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等市级优秀团队14个。近5年来,教师共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4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共承担包括国家十三五装备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100余项,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血液净化系统监测与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及整机设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姿态导航微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自主定位导航微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向产业重大需求 政府引导协同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与实践”和“需求引领 多元融合 光机电协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荣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导师团队通过科研实践、科技竞赛等开展学术和实践训练,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素养、科研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团队、联合培养基地情况
四、校园文化
光电工程学院以“博闻、笃志、敬天、爱人”为院训,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学院的根本任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科研和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4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4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0余项,授权20余项;获各类科技竞赛奖项400余项,其中国家级160项、省部级220项。此外,我院还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已形成科技竞赛经验分享大会、求职经验分享大会、研究生篮球赛、趣味运动会、摄影大赛等多项科技与文化品牌活动,深化学院内涵式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添光加彩。
五、就业状况
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有着较为稳定的就业市场和畅通的就业渠道,毕业研究生就业连续5年保持就业率100%,且质量高,就业竞争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与肯定,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高达99%。2020届至2024届的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8%及其以上,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截止年底基本实现100%就业。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芯片设计公司、芯片制造公司、通讯服务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近45%毕业研究生进入500强企业就业,在中兴、华为等大型非国有企业就业的研究生比例达25%以上,在小米、通用电气、成都芯源、海康威视等上市公司就业的研究生薪资福利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
六、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热忱欢迎广大2025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排版|TT
指导老师|刘老师 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