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发轫于1959年学校的机械制图教研组,1994年以机械制图教研组为基础成立邮政工程系,1998年成立自动化系并与邮政工程系合署办公。2001年在自动化系基础上成立自动化学院,2018年以自动化学院为依托设立新型二级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近年来学院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的需要,结合邮电高校“网络化”的通信基因,顺应工业革命“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鲜明的“网络化、智能化”学科专业特色,特别是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自主智能与协同控制等优势特色方向已进入国内一流水平,在智能机器人、智能电网、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生态等科研方向具有鲜明特色。
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和产业发展需求,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全国仅50家),获批工信部智能汽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西南地区唯一智能汽车领域的专精特新学院)。学院深度对接企业和产业园区,整合集聚行业企业资源,打造“学校—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融通,扎实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教育部将学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践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广,相关人才培养实践案例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以国家级、省部级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0余人,其中近90%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正高级职称人员35人、硕士生导师85人、博士生导师19人。拥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高端外专、重庆市杰青、重庆英才、巴渝学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学院“工业物联网与自动化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成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重庆高校创新创业团队(群体)8个,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1个,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现有本科生23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实验平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创竞赛,获“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等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500余项,省部级奖励近1000项。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本科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其中1/3以上进入“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60%以上实现高质量就业;研究生就业供不应求,一大批校友已成长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领军人物或重要骨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学院注重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智能自动化类学科专业群。拥有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物联网工程(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和机器人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工业智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软科评价A+)、智能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拥有重庆市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重庆市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重庆市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学科群。交通运输、仪器科学、电力电子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且交通运输连续两年进入全球前100,位居全球第51-75位。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的“科研项目”、“学科平台”两项指标进入A-序列。学院承办了2023年中国自动化大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论坛等,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影响力。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创新,建成科技部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改委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18个,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等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4000万元。研发了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腾飞);研制的“行者一号”机器人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学院多名教师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委会副主任、IEEE T-ITS、IEEE T-IV副主编,在Automatica、IEEE TAC、自动化学报、CAA、CDC等重要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学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拥有科技部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科技部重庆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与韩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和相关单位及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承担多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学院积极提升我国工业自动化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及产业应用的国际影响力,牵头主导制定了13项国际标准和16项国家标准,其中牵头制定的ISO/IEC 21823-2被英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直接采标应用,被德国工业4.0组织推荐使用,有力提升了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学院与华为、中兴、长安汽车、大陆集团、赛力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知名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多项成果技术在长安、赛力斯、海信、东土科技等30余家企业转化应用。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复杂系统优化与决策。
本学科1998年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0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权资格,是重庆市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导师8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21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44人。本学科建有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及1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近两年来牵头承担多项千万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拨经费超亿元,拥有国际认可的核心技术,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一区论文50余篇,其中ESI Top 0.1%热点论文2篇,ESI HCP高引论文8篇;牵头制定国际标准3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8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与状态估计、模式识别理论与技术、自主智能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网络化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技术与应用、高级人工智能、非线性控制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概论等。
注:本学科将选派优秀学生国外学习3个月到半年。
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本学科是重庆市“十二五”和“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也是学校立项建设的博士点培养学科。本学科是人工智能+学科群重点建设的智能仪器方向依托学科。本学科有三个特色研究方向:网络化测量与仪器、智能感知及仪器、精密仪器及装置。
本学科以培养一流智能仪器创新领军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重大科技前沿问题,发挥学校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优势,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挑战国际智能仪器领域重大科技难点,目标建设国内一流智能仪器基础理论+应用示范设方向。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0人,教授17人、博导8人、硕导38人,省部级人才15人次,拥有3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群体),建有《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近年来牵头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经费4000余万元,取得了一批具有智能仪器领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本学科近几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仪器类硕士人才,在华为、重庆川仪、重庆长安、重庆矢崎、中科云从等全国知名企业中从事算法设计、产品开发与测试等工作,部分学生成长为这些知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为国家和重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智能测控系统设计,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高级人工智能,智能机械机构及系统,精密测量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设计与开发等。
080800电气工程
我校电气工程学科于2006年获得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3年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48人。本学科将控制﹑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进行深度融合,开展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教学科研;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建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源网荷储运行与检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智能电网输配电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高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与长安汽车集团等企业和国外大学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与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智能电网联合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或省部级研究基地或实验室,具备良好实验环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优势。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兼职教师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杰青1人、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博导3人、教授10人、博士24人,获重庆高校首批创新团队称号。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前列。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50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60项。本学科师生近年来出访多伦多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等多次,参加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自动化大会等会议10余次,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并在“华为杯”“MathorCup”等高水平竞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本学科充分发挥我校信息通信特色优势,瞄准“管控协同,信能一体”的互联网+电气工程创新人才需求,有力支撑国家能源战略的“双碳”目标和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培养在智能电网、新能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方向有执着爱国精神与行业情怀、扎实专业知识、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时代电气工程人才,已形成一流新工科特色学科。
本学科专业基础课:高等电路与网络分析、高等电磁场、电磁干扰防护与电磁兼容设计;专业课: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集成、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柔性配电网络前沿课程、能源互联网前沿技术、电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其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计算机编程实践、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计算机保护与控制、电机动态理论。
086100交通运输-
086102道路交通运输专业领域(全日制)
本领域属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交通运输类别(专业学位)的招生领域之一,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交通系统与交通大数据、车联网与车路协同和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等。
本招生领域依托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学科群、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汽车智能网联技术重庆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空地协同控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国际联合研发中心、长安—重邮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基地。现有教师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省部级及以上人才18人,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团队4个。另聘请有18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研究生导师。
该领域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线性系统理论、交通运输导论、智能运输系统最优控制与状态估计、智能网联汽车设计与开发、智能汽车仿真与测试、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自主智能系统、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高级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子产品制造等。
085400电子信息-
085406控制工程专业领域(全日制)
本领域属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电子信息类别(专业学位)的招生领域之一,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领域面向“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自主智能与空地协同、人工智能与前沿交叉等。拥有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国家(重庆)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智能电网输配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空地协同控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四联—重邮联合研发中心、长安—重邮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具备良好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超5000平方米,实验设备近5000万元。
本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教师5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导师40余人,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近90%,另聘请有近20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研究生导师。近年来,牵头承担多项千万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拨经费超亿元,在本领域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牵头制定国际标准3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8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本领域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与状态估计、模式识别理论与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制造、网络化控制技术、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自主智能系统等。
085400电子信息-
085407仪器仪表工程专业领域(全日制)
本领域属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电子信息类别(专业学位)的招生领域之一,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化测量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技术与仪表、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顺应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发展趋势,依托自动化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现有硕士生导师24人,其中校内教授7人,副教授6人,校外正高级工程师7人,高级工程师4人。学科师资力量精干,年龄结构合理,目前拥有国家发改委“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庆高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研发平台”等科研平台,多年来在网络化测量、汽车智能仪表、智能机械结构等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仪器类硕士人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0人,教授17人、博导8人、硕导38人,省部级人才15人次,拥有3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群体),建有《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近年来牵头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经费4000余万元,取得了一批具有智能仪器领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本学科近几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仪器类硕士人才,在华为、重庆川仪、重庆长安、重庆矢崎、中科云从等全国知名企业中从事算法设计、产品开发与测试等工作,部分学生成长为这些知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为国家和重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智能测控系统设计,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高级人工智能,智能机械机构及系统,精密测量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设计与开发等。
085800能源动力(专业学位)
本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主要致力于电气工程、新能源、储能等研究领域,是能源动力领域大类,属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能源动力类别(专业学位)的招生领域之一,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领域涉及5个电气工程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电力与综合能源系统、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汽车、能源设备智能运维管理。
本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依托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学科,积极开展院内、校内多学科交叉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具有固定的科研团队、平台场地和实验条件。拥有教师23人,其中正高级5人,副高级7人,具有博士学位21余人;其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2人次。专业背景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控制科学与工程、通信与信号系统等,分别来自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多位教师具有出国深造、企业工作或工程项目经历。
本专业学位点历经约20年发展积累:2004年开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招生,2019年获批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12年开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招生;2006年-2018年,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 年获批能源动力(电气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专业学位点强调结合电气工程需要和实践培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较好,包括电力能源行业、装备制造企业、信息互联网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近年来,联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建立“重庆市智能电网输配电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源网荷储运行与检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重庆邮电大学-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智能电网联合研发中心”等校企合作基地,获批“碳达峰、碳中和”智能感知与协同控制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具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超5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逾3000万元。近年来,持续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
本领域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电网络分析、高等工程电磁场、现代功率变换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集成、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电机动态理论、能源互联网前沿技术、柔性配电网络前沿、新能源汽车及其控制技术、计算机保护与控制、电磁干扰防护与电磁兼容、电力系统计算机编程实践、电力系统分析与计算、电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学院拥有一支以国家级、省部级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高端外专、重庆市杰青、重庆英才、巴渝学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学院“工业物联网与自动化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成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重庆高校创新创业团队(群体)8个,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1个,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
代表性导师介绍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为了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水平,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学校建立了研究生奖助体系。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助学体系和奖励体系两个部分。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培养,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促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工作,学院制定了《自动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出国(境)学习交流资助办法(试行)》,旨在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对外学习交流。为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会议及我校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适应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增强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针对性,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攻关、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我校于2021年底获批建设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部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在渝北区仙桃数据谷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培养(具体情况请参考2023级,2024级硕士研究生前期相关情况)。
自动化学院注重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促进学生专业提升与发展,拓宽学生眼界,先后邀请姚建铨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我院讲学。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科研和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近五年来,我院研究生申请发明专利300余项,在Automatica、IEEE Trans AUTOMAT Contr等期刊发表SCI一区论文30余篇,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2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150余项。多名研究生参与了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的研发。研究生参与研发的“行者一号”机器人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毕业后成立了重庆洽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了世界上首个足式助行机器人“行者二号”荣获2016国际工业设计大赛(深圳)十大创新科技产品。我院2020级研究生孙雄同学在创新创业中事迹突出,荣获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和重庆邮电大学“校长荣誉奖”。我院研究生参加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国组织的国际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同时,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研究生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素质拓展活动、主题摄影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等。
部分获奖证书、活动照片
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有着较为稳定的就业市场和畅通的就业渠道,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高,就业竞争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与肯定,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高。2020届至2024届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都保持高位稳定,位于学校前列。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T和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近60%毕业研究生进入500强企业就业,毕业研究生受到华为、中兴、腾讯、百度、小米等企业的青睐。部分研究生考取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热忱欢迎广大2025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排版|TT
指导老师|刘老师 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