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对一切都不在乎

文摘   2025-01-10 12:01   江苏  

很多时候,人们的忧虑和烦躁,其实是自己导致的苦果,人心难测,真假难辨。


总是把人生的目光放在别人身上,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游戏中,真正的强大,就是对一切都不在乎。


欢迎入群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有些恭维,不必当真

有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位官员精于饲养马匹,他所养的马匹个个健壮肥硕,令人羡慕不已。


一日,他策马疾驰于道路上,路旁的行人纷纷赞叹他的马速度惊人,听到这些赞美,骑马者洋洋自得。


随着越来越多的夸奖声,他越发沉迷于展示自己的马术,最终,他的马因过劳而死。


蔡元培曾说:“杀你马的人,就是在身旁给你鼓掌的人。”


有些称赞像是一枚糖衣炮弹,暗藏陷阱,让人迷失其中。


古时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书生,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尤擅诗词歌赋,一日,于京城诗会上,他偶遇了商人赵安。


赵安见李明年轻有为,便心生一计,想要利用李明为自己谋利,于是,他对李明大加恭维,称赞他的诗词无人能及,将其比作诗仙、诗圣。


李明被赵安的甜言蜜语所迷惑,渐渐放松了警惕。


赵安趁机说,“李兄,你的诗词如此之美,何不为我那小小的商铺题上一首,也好让世人知晓我商铺之名?”


李明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欣然应允,不久后,李明为赵安的商铺写下了一首诗,此诗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轰动,许多人慕名而来,赵安的商铺生意也因此兴隆起来。


李明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沉溺于众人的吹捧声中,早已将“人无完人”的道理抛诸脑后,不再继续进修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清醒的有识之士开始发声,议论李明的诗词华而不实,李明因自负而未自省,终自食苦果,名声一落千丈。


有人说:“恭维的话,就像是香水,你可以闻一闻,但千万不能把它吞下去。”


有人会将恶意藏在夸奖下,也有人把苦心埋在骂声中,花言巧语会生傲气,忠言逆耳却利于行。


人生难得糊涂,贵在清醒,外界的夸奖修不来实力,潜心苦练的“果”才是你的所“得”,真正强大的人,修的是一颗屏蔽的心。


不受外界所惑,不被喧嚣所扰,且行且走且反省,做一个会批评自己的老师,才能看清每段路,行稳致远。


有些质疑,不必理会


周国平曾说:“痛苦,只因为你在乎,越是在乎就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别人就伤不了你一根毫毛。”


人活百年,受人非议,遭人质疑,其实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若在意,万劫不复;若无视,奈我何哉。


蒲松龄的一生坎坷,二十一岁时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金榜题名。


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中,他屡试屡败,到了六十多岁,依然只是一个贫寒的学者。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关于处世之道的内容。刘歆指出,人际交往是“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有人际交往就会思考如何交往,因而古代众多思想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处世之道。


其中,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体会俗世种种,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但是,长期以来道家处世之道备受误解,如以老子为阴谋论,以庄子为阿Q之“精神胜利法”或避世主义。


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不仅有利于探索解决中国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现代社会人们深入传统资源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


一、守柔与尚雌的处世技巧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牝”“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对此,《吕氏春秋》总结说“老子贵柔”。


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道家坚信“柔弱胜刚强”。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种思维常被后世误解为阴谋论。其实,这里的“欲”不应强化解读,而应弱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即应接事务时采取低姿态,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会得到。


当代社会,为争夺更多资源、获得“成功”,多数人以力相争、崇尚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激烈竞争固然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成长,但同时也带来人心欲望张扬、社会短视浮躁的后果。道家守柔尚雌哲学一方面为个人提供了规避锋芒以实现目的的方法,另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反思的角度与能力。


二、节制与宽容的处世准则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批评惠施“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是为“逐万物而不反”。现代人们关注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冲突,更可见庄子的先见之明。


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


只是在他们看来,人性是贵“真”的,即在不受干扰的自然而然的情形下,人性的自我发显是真诚的、良善的。因此,一个宽容社会的形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所有人因循自我心灵的彰显,才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有些人由于戾气严重而在处理事务时易于冲动,欲望的张扬与权力的霸道对个人人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价值。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反省、不接受异己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以老庄之道收敛自己的性情,谨慎对待周遭的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处世原则。


三、尚和与超越的处世境界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


在庄子看来,人心本然是和谐的,也应该是和谐的,但由于大道沦丧,人心被各种欲望、思虑控制而呈现异化状态,这种异化需要经过一定的修养工夫才能回到其本然状态与应然之境。在物质至上、欲望张扬的当今时代,人心的混乱、迷茫、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需要和谐的力量进行调整,这就需要人们回到道家所强调的少私寡欲、抱德炀和的修养工夫,回到自我性情的本真平和状态上来。


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与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


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指出对于马牛,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络马首穿牛鼻”,扭曲自然本性使其为人所用。这要求我们开发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


《庄子·大宗师》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著名寓言。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在道家的处世哲学中,如果人们都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和谐社会的理想就是现实的。












































































多年来,他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甚至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他“无用”。


面对这样的侮辱,蒲松龄总是选择沉默,听到后便转身离去。


后来,他开始创作奇幻故事,当他的同窗张笃庆得知后,批评他不务正业,指责这是他未能获得功名的原因。


可蒲松龄没有争辩,而是继续闭门写作。


在外界的怀疑和轻视中,他坚持创作,最终完成了流传百世的《聊斋志异》。


《警世恒言》中写道,“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究自分明。”


我们可能无力消除他人的成见,却能选择不听、不看。


贺知章少时便醉心诗书,成年后更是如此,加入太常寺后,他迅速以卓越的才华在众人中崭露头角。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嫉妒和讥讽。


有人质疑他来自边疆,觉得他见识有限;有人嘲笑他的吴地口音,认为他粗俗不堪,面对这些非议,贺知章并未自卑,而是一笑而过,作诗以对。


大意是:少年英雄不论出身,不必在乎他的来历。


有句话说得好:“面对无理的人,与其针锋相对,不如置之不理。”


质疑源于过去,评判无足轻重;事实却远胜流言,比说话更有力量!


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从不会把别人的话语放在心上,余生无需在意他人评说,做好自己就好。


有些冷落,不必在意


古语有云:“饥则附,饱则扬,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把人情冷暖看淡,把世态炎凉看浅。


一个人历尽千帆后,自然就看开了别人的忽冷忽热,渐行渐远。


古时有一位名叫周翰的年轻画家,他的画作细腻生动,尤其擅长画山水,被誉为“小李思训”。


然而,周翰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在宫廷中并不受宠。


当时,有一位权势显赫的大臣名叫王权,他喜欢收藏名家字画,对周翰的才华颇为赏识。



















































































































婴儿孩童时期,人人自带三分灵气,能量充足。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慢慢长大,灵气和能量也逐渐被消耗殆尽。


有一种说法,说人在下班之后,回家之前,在车上发呆一会,这是难得的放松一刻。公司都是同事,家里面对亲人,唯独在车上的一刻,一个人才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时候是最轻松的,内心也是最为宁静的。


其实,这也是在找回一点点丢失的能量。


修复自己的能量,只需要一个字:静。


身静,心静,神静,思静。


早在两千年前,庄子就揭示了其中秘密,和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关。天大地大,人在其中,天地人三合为贵。


一、给自己一点空间,才能从天地中得到能量。


庄子说,有知觉的物类,包括人,都是依靠气息的流动,背后有一种能量的隐形连接。


比如:我们面对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时,就会感到心旷神怡,这是自然和人的能量连接;我们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时,会感到有兴奋,这是能量的共振;我们和意见不合的人沟通时,会感到心累,这是能量的抵消……


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在自然流动。这种看不见的能量,普通人无视,有道人会运用。


《庄子》曰:“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


凡为道是不求滞塞的,滞塞就会不通畅,梗塞不止就会互相乖戾,乖戾就会产生各种祸害。


俗话说,“堵塞不通”是百病的根源,就是这个道理。


人在婴儿和幼年时,与“道”是最接近的,尚没有心机和心智隔绝与天地的连接。随着年纪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磕磕碰碰,人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心智,用来认知这个世界,也用来保护自己。


这种心智,是双面性的,一方面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也隔绝了自己和天地的连接,从而失去灵气。


所以,洞悉其中道理的人,如庄子说的“弃智绝学”,老子说的“绝学无忧”,不再依赖心智来保护自我,而是放下自我,顺应天地的变化,和大道同行。每天都会经历世俗的事,却不放在心上,这样就留出了一个空间,道才能顺畅流动,人从中获得能量的流动。宇宙的源头,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留出空间的人,才能保持自身的流畅性,保持新鲜活力。


二、静默可以调理疾病,宁静可以止息焦躁。


《庄子》曰:“静然可以补病,宁可以止邃。”


人在生病劳累之后,总是需要静养。


因为人的头脑每天都想很多,心中有虑,说很多话,做很多事,劳累形体,就像一碗水摇晃不止,心神不宁,养不住心神,则身体难以保持精力旺盛。


静养,就像一碗水安静下来,有沉淀,才有清澈,这个时候心神才能得到安静,身体才能慢慢得到能量的修复。


庄子提出休养之法,以静养神,《黄帝内经》也有记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其天年。”


人,每天需要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和空间,在独处中得到安静,在安静中修复能量,保持精气神充足。







































王权经常邀请周翰到府上作画,对他的画作赞不绝口,周翰在王权的推崇下,渐渐在京城中小有名气。



然而,好景不长,王权因政治斗争失势,被贬为庶民,周翰的画作也因此受到了冷落,原本热闹的画室变得门可罗雀。


许多曾经巴结周翰的人,现在都对他避而远之,生怕被牵连,周翰对此感到十分失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甚至想要放弃绘画。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刘智的隐士来到了他的画室。


刘智对周翰说:“你的画作本就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些都是世间常态,你又何必在意呢?”


周翰听了刘智的话,恍然大悟。


他摒弃名利,重审自己,转而把自怜自卑的时间,都用在了钻研画作上。


数年后,他因作品触动人心而再次声名鹊起。


《增广贤文》中写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趋利避害本就是人之常情,世间少有理所当然的好。


在你身无长物,地位卑微之时,难免遭遇旁人的淡漠以待;待到运势回转,成就显赫之日,自有众人争相趋附,逢迎讨好,与其对他人的冷漠“念念不忘”,不如放宽心胸,向内而求,不畏世俗,不弃自我,如此,就是最好。


孔子曾对自己的弟子说:“心宽一寸,眼宽一尺,路宽一丈。”


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就是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咒。


越是在意和重视,它就束缚得越紧,最终令你喘不过气来,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怎么做才是你自己的事,不必理会别人,只管走好自己的路。


往后余生,愿你看淡世间百态,修养平和心境,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活得通透潇洒。



本文如果对您有所启发,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


 黑屋子·静心营 

六个层次的体验:

修养身体 | 疗愈身心 | 身心放松 

 正念觉知 | 认识“知” | 体验“空”

1月场次,开启报名

1月10日-1月12日(周末关)
1月17日-1月19日(周末关)
1月19日-1月21日(年前关)
1月24日-1月26日(年前关)

【招生名额】9人/场

扫码加小帆老师咨询 备注“黑屋子

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

注: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和网友推荐,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原作者可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

所有身体的问题,都是心灵问题的信号

生命觉者
生活、教育、健康都可以变得简单化,我们以最包容的姿态接纳一切科学达人、正念同修形式,愿与你一同,用赤子之心探寻宇宙真相、体验生命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