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北京中轴线主题邮局出来,漫步于北京的胡同之中,一座古朴而沉静的院落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便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故居,坐落于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5号。
杨昌济就是杨开慧的父亲。1918年,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携家人从湖南迁至此处,彼时门牌号为豆腐池9号,大门上挂着“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
我家先生给我讲了杨昌济、杨开慧和毛泽东的一些事,历史就因一座故居串联起来,在我的面前徐徐展开。
中年以后,在北京的胡同,在杨昌济故居前,我再次感受到了革命的星火。
01
胡同里的故居
资料显示,这是一座不太规则的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12米。
北房三间曾是杨昌济先生的居所,东厢房三间住过他的女儿杨开慧。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首次来到北京,便与蔡和森在南房的暗间居住了约一个多月。
在此期间,杨昌济先生将毛泽东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从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他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泽东当时每月赚8块大洋,解决了生活温饱的问题。
02
师者的思想
毛泽东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伦理学,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杨昌济先生生于晚清动荡之际,心怀救国之志,远渡重洋求学,归国后投身教育事业,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进步的思想,成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启蒙者之一。
他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才能,鼓励青年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与独立,其教育理念不仅深深影响了杨开慧,使其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也在毛泽东等一代青年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然而,长期的劳累与奔波严重损害了杨昌济的健康。1920年1月17日,他因积劳成疾,在北京德国医院与世长辞,同年2月,灵柩被护送回湖南板仓故里安葬。
1920年,杨昌济逝世前,特致信章士钊:想救国,就要保护好毛泽东。
03
女儿的坚毅
杨开慧,这位在父亲进步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杰出女性,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与高尚品格。
杨开慧与毛泽东也是在这个故居相识相爱,于1920年冬,她与毛泽东结为夫妻,并于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早期的团员之一。
1922年初,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革命道路上的得力助手,负责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在农民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前往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毅然投身于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致力于发展党的组织,在艰难困苦中坚持革命长达3年之久。
1930年,面对敌人的疯狂搜捕,杨开慧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她施以种种酷刑,威逼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关系,但她严词拒绝,展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她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
03
精神的传承
杨开慧与毛泽东育有三个儿子,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的合照
毛岸英,作为长子,自幼跟随父母历经风雨,后在苏联参加卫国战争,回国后积极投身国内建设,最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岸青,在艰苦环境中成长,长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为党的理论事业作出了贡献。
毛岸龙,幼年夭折于颠沛流离之中,其短暂的生命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艰辛。
杨昌济先生作为教育家,应该为培养出“千古骄杨”的女儿和“世纪伟人”的学生而含笑九泉,彪炳史册!
看到有个游客骑着动感单车,也停下来在拍故居的照片,或许,在他的心里和我一样也波澜起伏吧。
即便只是站在故居门外,遥想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那些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不惜牺牲的身影,依然让我们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喜读书和旅行,记录生活与成长。
关注“半水言说”, 每天收看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