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内陆人,从小接触的海鲜种类是非常少的。最小的时候除了白虾、扇贝和螃蟹,没见过什么别的种类。
连很多基础贝壳类还是长大以后才慢慢接触到,市场上那些蛏子、花蛤、鸟贝、生蚝都是后来才有。更别说什么象拔蚌,贵妃贝,东星斑。
而且内陆人跟沿海城市的居民口味不一样,我们这边卖的好的都是些比较基础的海鲜。
做起来比较简单,也没有那么腥气。
我每次和雨聊海鲜就会说的我吃螃蟹的话题,一聊到螃蟹,我俩的争论就开始了。
她不能理解我为什么爱吃大闸蟹,说大闸蟹也没什么肉,也不鲜。
我不理解她为什么爱吃梭子蟹,我总感觉这种螃蟹水唧唧的,又没有黄,哪里比得上大闸蟹。
她满脸不可置信,“梭子蟹怎么会没有黄?梭子蟹那黄多到能给人噎死。”
我满头雾水,明明我从小到大吃的梭子蟹都是没有什么黄的。
而且卖螃蟹的人也说,吃黄还是得吃大闸蟹。
就在我俩的怀疑下,雨带我回了她的老家,去了当地人满为患的一家海鲜店。
进去点菜区之后,我彻底见识了什么叫“生猛海鲜”。
每样东西都跟这个巨人国的SIZE成正比,拳头大的文蛤,快赶上我一人高的鲅鱼,比小臂还粗的海参。
尤其是那个海参,大得很恐怖,真的是活久见。
当然此行最重要的是,她要给梭子蟹正名。
于是她直接让服务员给我捞了一只八两的梭子蟹。端上桌的时候我跟这只大梭子蟹面面相觑,使出吃奶的劲儿才掰开它的硬壳。
掀开壳之后我沉默了,原来梭子蟹的黄可以多到整个壳都是。
而且口感特别瓷实,是硬的。有一种饱经风霜磨砺的感觉。
但它跟大闸蟹完完全全是两种东西,梭子蟹的蟹黄是海鲜的咸鲜味,而且味道很冲。
如果平常不怎么吃海鲜的,可能会接受不了。
而且沿海地区的人吃海鲜是没有蘸料的,都是清蒸水煮。这味道对于我而言有点太生猛了,到最后也没吃完这一个。
我在家吃大闸蟹,五六两一只的,我能一口气吃六只。
因为这完完全全是两种东西,味道天差地别。
我带雨吃大闸蟹,她说这小石头原来这么肥,这肥的都发腻。
他们那边的大梭子蟹和江苏的大闸蟹的味道是南辕北辙,烟台大梭子蟹吃起来又有一种冷水中艰辛努力生存的冷冽紧致。
江苏的大闸蟹则是那种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富养长大的细腻滑嫩。
而且作为一个内陆人,大闸蟹的味道对我而言更好接受,只要够新鲜就没什么腥气。
所以每年到了大闸蟹的季节我都会疯狂买,一顿饭不吃别的菜光吃大闸蟹我都可以。
但每年能吃大闸蟹的时间太短暂,尤其是我这种爱吃公蟹的。10月底到12月初,基本上就一个多月的时间。
太早了蟹膏没熟,太晚了黄又太硬。
所以其他季节我只能用秃黄油来代替。秃黄油拌面我妈能吃上一大碗,一定要多放点。让秃黄油充分浸润着每一根面条,再加上一点醋,吊出鲜味,吃下去满嘴蟹香。
秃黄油是苏州人发明的吃法,毕竟蟹出姑苏。
过去的阔佬乡绅,个个儿都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儿,南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差异巨大。
相比起来我们是粗犷很多。
但今年我把她的秃黄油换成了多肉蟹黄,因为她血脂太高,要控制。
多肉蟹黄是先用蟹黄熬出蟹油,再加上大量的新鲜蟹肉。更适合老人和小孩儿。
今年就上少量的一小批,大部分是用来送人的,要订的小窗他们帮你预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