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是我国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每年约有6200万人次的创伤患者,因创伤致死人数高达70至90万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交通伤致死率为17.2%,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高达33.8%。
2024年12月29日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紧急接诊了一位气管断裂并伴有胸部严重创伤的患者。医院迅速响应,启动紧急救治程序,多学科团队紧密联动,配合无间。
飞来横祸,新年前夜遭遇砸伤
2024年12月29日夜晚,整座城市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热闹中。
“一名中年男性被太阳板砸伤,伤情危重已失去意识,马上转运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急诊科响起,电话那头焦急万分。
经院前呼救与院前准备,患者由120院前急救团队送至。
迅速检查确认
巨大的冲击力使其双侧肋骨多发骨折
气管破裂并伴有气胸和纵隔气肿
气管破裂本身是一个极为凶险的状况,其发生率在严重创伤患者中大约为1%至2%。然而,当患者同时伴有气胸和纵隔气肿时,病情的复杂性和凶险程度显著增加。
气胸的存在使得患者的胸腔压力增高,加之纵隔气肿可能导致气道进一步狭窄,造成缺氧或心脏大血管的压迫,这种情况下,若不及时手术,患者在短短数小时内就可能因为呼吸衰竭或心血管并发症而出现生命危险。
气管破裂患者若在受伤后超出24小时仍未得到有效治疗,其院内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为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手术必须在伤后6小时内实施,以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提高生存率。这不仅要求创伤救治团队迅速做出科学决策,还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娴熟的技术水平,才能完成如此复杂和高难度的手术。
紧急联动,多学科彻夜集结
在这种情况下,多学科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各领域的专家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气道修复手术,确保患者能够成功脱离危机。
来自创伤救治中心的值班医生第一时间吹响多学科团队会诊的集结号——胸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迅速响应。
“生命至上,多学科总动员,全力投入抢救!”医院副院长、创伤救治中心教授王天兵第一时间接到呼叫,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完善创伤的初次评估和二次评估后,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认患者气管破裂。
在讨论中,胸外科医生指出传统气管插管难以有效通气,因气道结构已受损;
重症医学科专家提出ECMO的使用则可维持氧合,降低缺氧风险;
麻醉科专家制定了安全的麻醉方案,手术室及输血科做好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手术相关准备。
最终,团队一致决定实施ECMO辅助下的气道修复重建手术方案,确保手术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力挽狂澜,多学科生命接力
患者立即被推入手术室,医疗团队马上开展急诊手术相关准备与实施。
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迅速启动紧急救治程序,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体外膜肺氧合的相关准备。准确置管后暗红色的血液经过体外膜肺充分氧合后,源源不断地泵回体内,为患者提供了关键的生命支持,确保其在随后的手术中维持足够的氧合水平。整个过程充满紧张氛围,技术人员需要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迅速调整设置。
随后,胸外科团队开始实施气道修复重建手术。手术极具挑战性,医生面临着气道组织肿胀、出血以及气道结构破损等问题,需要术中进行高精度的缝合与气道重建,确保恢复后的气道能够顺畅引导气流。
同时,麻醉科医生在此过程中需灵活应对术中变化,调整麻醉药物使用,确保患者全术程的生命体征稳定。
气道修复完成后,创伤救治中心再次接力,进行肋骨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来重建胸廓的稳定性,提高患者早期呼吸功能的恢复。
7+小时鏖战,再次创造”人民”奇迹
整个救治过程紧张而井然有序,高效且成效显著,为患者的救治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从凌晨00:30至清晨07:05,多学科团队彻夜未眠,全力以赴,通力协作,最终使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成功跨越了生死的紧要关头。
科学决策、精准施治、紧密配合,在此次治疗过程中,创伤救治中心、胸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个团队的卓越救治能力和默契无间的团队协作精神,更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和多学科综合救治能力的生动写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率先将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降至约5%,救治水平已领先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一成果不仅来源于技术积累和临床经验,更彰显了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与担当意识。
2025年的序章已然开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持续优化严重创伤救治流程,提升多学科协作能力,强化对危重症患者的精准施治,以更卓越的水平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国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 | 创伤救治中心 许庭珉、重症医学科 刘晓霞
责编 | 张贺
排版 | 张贺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