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其中对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前行动,将专设救治危重症新生儿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下称NICU)重新改造。
2025年1月9日上午,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儿科医护团队及职能处室负责人齐聚新病区,共同见证焕然一新的NICU正式启用。
王俊院长表示,加强儿科建设,优化儿科布局,改善儿科环境,提升医疗工作质量,是医院非常关注、全面考虑和深入规划的。他强调“新生儿事无小事”,新生儿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历来也受到国家重视与医院关注,医院加大对NICU及儿科的扶持力度,与国家加强儿科建设的战略部署同频共振。他期望儿科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更加优化的平台上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与服务品质,为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从14张床位扩增至20张,这看似只是增加了6张床位,实则对医院的整体硬件设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建六以“大变化”形容此次改造,这不仅标志着医院在新生儿医疗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提升,也预示医院在迎接新生命、踏上新征程的起点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期望NICU能够充分利用好空间,搭建好平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铸就独具特色的品牌魅力,为更多新生儿和家庭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医疗服务。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儿科新生儿专业成立以来,NICU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兼程。随着医疗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危重症早产儿救治需求的激增,NICU在2009年应运而生并迅速蓬勃发展。”儿科主任杨志仙深情追溯了NICU的历史沿革与崭新蜕变。2024年9月,得益于院领导的高瞻远瞩与全院上下全力支持,借全院ICU体系优化布局之势,NICU迎来了全面升级的历史性时刻。
经过精心策划和改造,新NICU病房,床位由原先的14张扩展至20张,增幅高达42.8%。不仅充分合理运用了空间资源,功能区域配置也得到了全面升级,包括双人间、多人间、隔离间、监护病床及新生儿病床等,按病情、月龄分别收治于不同的区域,满足了不同类型新生儿的救治需求。同时,新病区在环境设计上极大提升了院感防控能力,为患儿构筑起一道更加坚实的生命防线。
大家一同参观改造后的病房新貌,纷纷给予高度评价。NICU病房的医护人员更是表达了由衷的喜悦与感激之情。表示将在新环境中继续秉承初心与使命,不辜负院领导的关怀与家长的信任,争做技术过硬但心怀柔情的“护花使者”,细心呵护让这些“温室花朵”慢慢茁壮成长,不断优化医疗流程与服务质量,撑起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的“保护伞”。
NICU改造不仅是对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更是对医疗服务理念与实践的一次深刻革新。未来,NICU医护团队将继续与产科更加紧密协作,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与合并症发生率为己任,切实保障广大婴幼儿童生命健康,共同开创围产医学发展的新纪元,让爱与希望的光照亮每一个新生命的旅程!
学科简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高素质的医疗及护理队伍,专业技术力量雄厚。NICU团队在早产儿及新生儿疑难危重病症救治方面,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目前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亚低温疗法、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脐静脉插管(UVC)、交换输血术等先进技术。在危重新生儿特别是在早产儿救治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规范的系统管理模式,同时依托医院强大的多学科综合诊疗及抢救实力,专注于危重新生儿的即时救治,更致力于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支持与服务。
供稿 | 儿科 张懿敏
摄影 | 田竞冉
责编 | 钟艳宇
排版 | 张贺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