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未停止;成长,不曾止步——敦和园教师2024年暑期“阅读成长”系列之悟典拾韵(二)

文摘   2024-09-05 11:02   江苏  
学习,从未停止
成长,不曾止步
———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敦和园教师2024年暑期“阅读成长”系列之悟典拾韵(二)



“书乃物中精华,善求者必博。”只有“博观约取”,才会“腹有诗书”,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引导老师们在读书中增长智慧、涵养师德,敦和园青年教师们暑期在经典专著的引领下,用阅读丰富生活,用书香润泽心灵,共同分享阅读的魅力。


01
陈晓婧:

《赋予小学语文教育新的情感与意义》



好书推荐理由

当代的教育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中,王崧舟先生的《王崧舟与诗意语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美丽思考。他的诗意视角不仅仅丰富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更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引领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读后感

王崧舟先生在其著作中对诗意语文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阐释。他强调,诗意语文并非一成不变的名词,而应被视作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词,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唤醒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在这一理念中,知识的传递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灌输,更应包含情感共鸣与审美情趣的培养。正如他所表达的:“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这种以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即诗意”的教育理念,与当下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

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而恰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所强调的诗意并非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更是一种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这种情感的滋养,恰巧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刻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观点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他们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不同的人生观。这样的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例如,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诗歌和散文,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同时,王崧舟先生的观点也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和现象。通过讨论社会问题,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能够帮助他们寻找问题的多元解决方案。例如,在课堂中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话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王崧舟先生所倡导的“诗意人生”观念为小学语文教育注入了更为深远的内涵。这一观念超越了单纯的语文传授,而是更像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诗意人生”观念则在情感、审美、人文等多个维度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视角。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能力。在探讨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这些都是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正确的人生态度至关重要。而“诗意人生”观念的引入,正是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美好的人生观。通过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学生可以培养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思考社会问题,他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多元性。这样的培养将使学生更加自信,更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从而更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王崧舟先生的观点深刻地触动了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他所倡导的诗意视角,让我在教学中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他的启发,我更加注重在课堂中创造情感共鸣的氛围,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情感,从生活中体验美好。他的观点教导我,语文教育应该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同时,王崧舟先生的诗意人生观也在我心中引起了深刻的共鸣。他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成为有思想、有价值观、有担当的社会公民。这种培养全面人的理念,与我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初衷不谋而合。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同样重要,这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王崧舟先生的观点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情怀。他所强调的诗意语文和诗意人生,激励我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深度。同时,也让我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塑造他们积极人生态度的使命。

总之,王崧舟先生的《王崧舟与诗意语文》为小学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他的诗意视角和诗意人生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通过在课堂中运用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教育体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诗意的美丽。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也期待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将这些美好的思想付诸于行动。他的诗意视角和诗意人生观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理念,更启迪了我的教育实践。我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我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美好的观点融入到我的教育工作中,为学生们的成长和未来,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READING BOOK


02
刘梦宇:

读《田野上的花朵——对话:情境教学的萌发》有感



好书推荐理由

李吉林老师的这本《田野上的花朵》不仅是一幅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慰藉。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教师走进那片色彩斑斓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书中一个个有趣的案例,感受每一朵花的呼吸,聆听大地的低语。它教会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读后感

暑假,拜读了李吉林老师的著作《田野上的花朵——对话:情境教学的萌发》,我受益匪浅。在情境教育中,李吉林老师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兴奋,在美的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情境教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鲜明的教育目标,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情境主要是运用艺术的直观和语言描绘相结合为手段。艺术的直观,包括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生活展现情境和实物演示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才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无论是与直观手段结合进行,还是单独运用,对教师运用语言除具有相关的示范性要求外,还要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可知性。情境教学本身还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独特的个性特点。

教师设计情境,一是要从教材出发;二是要运用呈现美感的直观手段,以美激爱,情境的强度逐步加深;三是教师的语言描绘加深儿童的情感体验,并且促使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四是在情境中始终注意教材语言文字的落实,即对教材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本学期,在教学二下第七单元《20蜘蛛开店》的时候,我就创设了“游历动物童话王国”单元学习任务,以“猜测不一样的结局”为本课情境,在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中走进课文。第一课时在情景创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开店原因,随后接受蜘蛛的委托,作为经营分析师,帮他探寻开店失败的原因,并借助提示讲故事。第二课时在故事中体会蜘蛛心情变化,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写作特色,最后续编故事,猜测蜘蛛开店的结局。不光本课,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情境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更可贵的是,我们周围的老师们也会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尝试“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探索研究,让学生们在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课程中快乐体验、合作探究、健康成长。老师们在“情”与“思”的碰撞中,深深感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是属于儿童的,是为了儿童的,因此,它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唱响真情芬芳的乐章,促使田野上的花朵绚丽绽放!

同时,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情境教育的过程创造性,问题情景性,思维开放性,潜移默化性,方法教育性等特点,为我扬起了导航之灯:

爱教育,就是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吉林老师从教五十多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教师,是谈不上爱教育和爱学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种诗意的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爱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其实,情境教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只不过,我们没有和情境教学结合起来,很好地进行利用。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中能否始终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把师生关系放在同一个平台。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学过也都尝试过,关键是我们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李吉林老师的成功在于她的坚持。勤能补拙,李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成功了,我们比她年轻,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改变一切,关键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发展自己的特色,谁都能成为李吉林老师。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于一名教育者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的开拓自己的眼界,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而“情境教育”更是让我懂得了孩子们的心灵,明白了孩子们的所需、所好,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扬帆导航。



阅读 / READING BOOK



03
刘炀炀:

读《赏识你的学生》有感






好书推荐理由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当老师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更多的时候选择的是惩罚,在《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中,我们会发现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且这本书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


读后感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赏识是爱,赏识是尊重

赏识是沟通、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真爱学生,才会像书中那个和花儿说话的孩子,低着头、弯着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从每位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的闪光之处。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因为评价制度的偏颇成为所谓的“差生”,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广泛地提高人的素质。现代智力理论也表明,人的智力绝非仅是学习能力.“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无数种,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

爱是尊重。作为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最基本的师德的表现。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个性、情感、甚至隐私。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更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若没有了自尊,没有了自我,是难以想像的。

二、赏识是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人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面向每个个体的赏识,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学生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希望能从老师那儿得到肯定,这些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敬仰和信任,更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将伴随其一生,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态度起良好的决定作用。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抹温暖的微笑,甚至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起到的作用却是极大的。

赏识优秀的学生,这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赏识一般的学生甚至后进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过《赏识你的学生》,我深知以后要尽力去赏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哪怕他们只是取得了极其微小的成就。对于那些成绩一般、腼腆胆怯的学生,更要倾注由衷的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做一个乐观活泼的自信生。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入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晴,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

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赏识是春天的风,能让荒漠变绿洲。赏识是久旱后的雨,能让干涸的小河放异彩。赏识是仙人手中的点金石,赏识是情人眼中的“西施”。赏识是真爱,教师只有把赏识的阳光撒向每棵幼苗,才会在秋后收获累累硕果。



04
徐洋:

读《遭遇青春期学生》有感


阅读 / READING BOOK


好书推荐理由

《遭遇青春期学生》是一部深刻探讨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社会适应问题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适用性。该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青少年在面对生理、情感与心理变化时所经历的困惑与挑战,使读者能够从中深刻理解青春期所特有的复杂情感和社会压力。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与深入的心理学理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这一阶段的种种困难。因此,推荐这本书,不仅是对青少年发展心理的科学探索,更是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启示。


读后感

青春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但又充满挑战的阶段。每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的不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和情感的剧烈波动。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自我认同逐渐形成,对外界的感知也愈加敏锐。然而,伴随而来的青春叛逆、情绪波动和社交问题常常使教育者和家长感到困惑和无奈。《遭遇青春期学生》一书深刻剖析了青春期学生的各种特征与内心世界,对于如何正确应对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群体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书中指出,青春期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思考自身的价值及未来的方向。这一阶段,学生常常表现出对权威的不满和挑战,从而导致与教师、家长之间的冲突增加。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教育者需要对此予以重视和理解。调整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选择,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青春期学生常常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既渴望独立,又可能因各种外在压力而感到孤独。青春期是个体开始思考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时期。此时,他们可能会对社会、对家长、甚至对师长产生质疑,这种怀疑精神是个体成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味的叛逆行为。因此,教育者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回应学生的情感和思考。

书中提到了青春期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脆弱性。在生理和心理上,这个阶段的学生常常面临剧烈的情感波动,包括焦虑、抑郁、孤独感等。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必须创造一个开放、安全的氛围,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困惑。通过倾听和理解,教师和家长能够更好地支持学生渡过这个风雨飘摇的时期。

青春期的学生往往会经历友情、爱情等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不仅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与生活态度。在这一阶段,群体认同感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学生可能会为了融入某个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这使得教育工作者需关注学生的社交动态,理解他们在寻求认同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我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与青春期学生的互动中,教师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灵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够识别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遭遇青春期学生》一书强调,教师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与积极的自我形象。此外,教师也应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与青春期学生沟通的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问题。

教育者对青春期学生有效干预的方法与策略,这部分内容令我深感启发。首先,倾听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者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而非简单地给予指令。通过有效的沟通,学生会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参与学习,还能在相互之间建立信任与支持,为他们的情感表达提供良好的渠道。

家庭教育在青春期学生的成长中同样不容忽视。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家庭是他们情感的港湾。然而,父母在与青春期学生相处时,常常因代沟而产生摩擦。书中指出,父母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尝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同时,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生活与情感动态,通过共同的活动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此外,适时的关心与支持,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现代社会,青春期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愈加严峻,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他们的生活与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书中提出,在这一环境中,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网络观念,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学生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遭遇青春期学生》不仅是对青春期学生特征的深入分析,更是对转变、理解及支持这一特殊群体的积极呼唤。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面对青春期学生的种种表现,通过沟通、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

青春期的学生是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只有我们通过科学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沟通方式,才能让他们在这段时期健康成长,蓬勃发展。正如书中所强调的,关注青春期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困惑与挑战,将有助于我们为未来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和自信的年轻一代。



05
张璟:

《以爱育爱,一路生花》



好书推荐理由

《爱的教育》通过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展现了师生、同学、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育过程。在书中,我感受到了爱在教育中的无比重要性。爱不仅是教育的起点,更是教育的归宿。只有当教育者用爱去浇灌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才能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


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捧起《爱的教育》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和敬畏。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教育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教育者感动。

在《我们的班主任》一节里,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慈爱的班主任:“他一边念生词,一边走下讲台,在一排排长桌子间来回穿梭。看到有位同学长了小红疹子,他停止了念生词,用手捧着那位同学的脸,仔细地看了看,询问他得了什么病,还把手放在同学的额头上,看他是不是发烧了。”

在《弟弟班级的女班主任》里,则展现了一个如母亲般的老师:面对永远不会专心听课的学生们,女班主任们不得不扮演起母亲的角色,当起所有人的母亲来。她们要帮学生们穿衣服,包扎好受伤的手指,拣他们弄掉了的帽子,监督他们穿衣服,让他们不要一直学猫叫或者是扯着嗓子乱喊。

小说还写了《学校里的女教师》,她们温和、乐于助人、为人善良。《病中的老师》生活拮据,重病中却想着孩子们,如小说中:“我在发高烧。我病得快死了,记住,要用心学算术,多做练习,开始做不出,休息一下继续做,还不行?再休息一下,再从头开始。要慢慢来、向前走,不要着急,头脑发热……”写出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形象,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在《爱的教育》里,老师们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爱的传播者,他们将自己对学生的耐心和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完成了一次高尚的品德洗礼。他们温柔、慈爱、耐心,不再是那个手握权威的威严形象,他们对学生的爱如家人般温暖。

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安利柯这个角色的成长所感动。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领悟力极高、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他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周围人的关爱和引导。这让我意识到,爱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引导、去鼓励、去帮助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教育行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尊重。这种教育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教育方向。

同时,《爱的教育》也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给予他们最恰当的教育。而这种倾听和理解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此外,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许并不完美,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缺点,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例如,小石匠的勤劳、卡隆的乐于助人,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而弗兰谛这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让我反思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读完《爱的教育》,我深感这是一部能够启迪教师心灵、指引教育实践的经典之作。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以爱为引领,以爱育爱,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光浅浅,书香致远;沐浴书香,追光而行。通过暑期阅读活动进一步点燃了我校青年教师的读书热情,坚定了他们立德树人的信念。学而思,思而行,敦和园青年教师定会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教育旅程一路书香!




END


排版:黄璟

图文:各青年教师




做喜欢儿童的教育
办儿童喜欢的学校

南通市城中小学三里墩校区
发布学校新闻信息,介绍学校特色活动,探讨交流教育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