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天空”搬到了地面——高超速风洞奠基人俞鸿儒

百科   教育   2022-09-30 08:00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俞鸿儒,生于江西省广丰县,气体动力学家。


01

1946年

考入同济大学数学系。

02

1949年

考入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

03

1953年

毕业留校任助教。

04

1956年

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攻读流体力学。

05

1963年

研究生毕业,留任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6

1991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鸿儒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1956年初,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俞鸿儒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他报考时导师为钱伟长,报到后改为郭永怀指导。1957年3月报到以前,他在清华大学与力学所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当助教,郭永怀讲授流体力学。郭永怀非常重视实验,带领流体力学助教们到北航拜访陆士嘉先生并参观北航气动实验室。


年轻时的俞鸿儒(图片来源:“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如何“向科学进军”?自己能做什么?我都不清楚,就想到中国科学院看看。那时钱学森先生刚回国,我便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时郭永怀先生尚未回国,钱学森和钱伟长两位所长挂名为他招了五名研究生,报到时才知道我的导师是郭永怀先生

——俞鸿儒口述:做科学研究,要走自己的路



郭永怀留影于去加拿大的邮轮上

图片来源:《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榜样篇》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56年10月,郭永怀返回祖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他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所(1964年2月改称九院)副所长、副院长,开始了“两弹”研制工作。同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殉职。


郭永怀证件照

图片来源:《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榜样篇》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1958年初,力学所成立激波管组,郭永怀将俞鸿儒和陈致英、范良藻三名研究生以及从北大分配来所的张德华、何永年等五人组成这个组,郭永怀指定俞鸿儒为组长。他和同事们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激波管,并于当年“八一”送进中南海向党中央献礼。


在力学所,俞鸿儒得以尽情沐浴在名家大师的春风中。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办公室在一起,俞鸿儒的办公室曾经在二人对面,因此跟钱学森有接触机会,并跟着二人去拜访前辈。


虽然未听说郭永怀当面表彰过人,但他却关怀着俞鸿儒。1959年群众掀起技术革新高潮,党中央要求中国科学院对其中最重要的十项做出评定。钱学森所长从院部领回超声波和涡旋管两项任务。俞鸿儒被指定作钱所长助手对涡旋管制冷进行评定。因任务紧迫,所长连夜向他布置工作。当他深夜从钱所长办公室出来时,等候在门外的郭永怀先生将几份涡旋管论文抽印本交给他,有力地支持他按期完成任务。


俞鸿儒在进行早期激波管实验时曾发生了几次事故,严重的一次把临时搭建的棚子都炸坏了。然而每次事故后他都未遭责难,反而得到安慰与鼓励。原来郭永怀已预先向党委和钱所长说清了情况。如果没有郭永怀的支持,这种实验是难以展开的。近水楼台,接受钱、郭两人影响,他深切感受到二人的科学精神和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此后科研实验再未发生严重事故,科研上也不断自我突破。


1962年初,广州科学大会期间,钱学森向钱令希提出把俞鸿儒留下来。作为交换条件,大连工学院到力学所挑选挑选一个年轻人。1962年9月,俞鸿儒调入力学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俞鸿儒一直很重视人才,以培养力学接班人为使命,曾于1990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牢牢铭记郭永怀先生的话:“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后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多位硕士和博士,成为学术精英和国家栋梁。他经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中科院人要有一种使命感,“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要从国家战略性、前瞻性、牵引性的角度分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隐藏的关键问题,为工业部门的实施打下基础。

 

俞鸿儒虽然年事已高,依然耕耘在科研第一线,孜孜不倦地探索,学术思想活跃,善于从战略角度理性地看问题,如前辈钱学森和郭永怀一样,不断开辟新的方向。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空气动力学学报》的副主编和顾问。这位慈爱善良的老人正在积极思考一个值得做得好题目并协助立项,在略显浮躁的科研环境下,让有志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塌心踏实地做好学问。他期待着钱学森的“工程科学”理念和“求实求是”的科研传统能够传承给更多年轻人。


师生情深

点此亲启

启发诱导 言传身教(节选)

——怀念导师郭永怀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报纸上发表公告,公开招收研究生。这次招生的特点首先是招收副博士研究生。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正规培养研究生。我报考了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生,导师为钱伟长先生。报到后,导师改为郭永怀先生。因招生时,郭先生尚未回到国内。钱学森和钱伟长两位先生把他们招来的五名物理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生全部交给郭永怀先生指导。1962年广州科学会议前,力学所为加强研究生管理,将分散在各研究室的研究生集中到一个研究室。因我从1958年初开始一直担任研究组长,而且研究生工作已基本完成,允许我留在原研究室继续工作,同时准备论文参加答辩。导师改为研究室主任林同骥先生。这样我就有三位导师: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同骥先生。


郭先生第一次和研究生谈话时,严肃地对我们说:他回国的目的是报效祖国,为国家科学事业做铺路石。他希望我们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从先生的谈话中,我意识到,先生并不刻意要求我们成为飞黄腾达的“龙”,而是叮嘱我们做踏实干活的“牛”。


郭先生非常重视实验,认为它是进行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他让首批指导的五个研究生中四个人从事实验工作。他告诉我们:他自己没有实验工作经验,所里其他科学家也是这样。因此,具体事情怎么做,要我们自己去解决。开展实验工作需要物质条件支持。当前,所里条件很差,以后会好起来。但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你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照葫芦画瓢模仿别人,一定要尽力去发展适合国情的实验方法。


郭先生指导学生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向你提问题,但不告诉你怎么办。偶尔建议具体做法,但马上会跟上一句话:这只是建议,希望你想出更好的做法。氢氧燃烧驱动具有费用低和驱动能力强的优点。但国际上已得出结论:这种驱动产生的试验气流品质差且容易出事故,已基本上放弃使用。郭先生问我怎么办。我回答还是氢氧燃烧驱动适合我们,并认为他们说的缺点是能够改正的,但一时说不清楚。郭先生让我想明白后再告诉他。


经过分析,发现试验气流品质差是由多处点火引起的,改用端面点火可以改善。至于容易出事故的原因,暂时还没有找到。郭先生让我做实验,看看想法对不对。还特别叮嘱我要小心,保证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多次听人说起钱所长常提问:你做这项工作有什么优势。对于实验工作者,物质条件难与国际同行相比:巧思妙想机会相等;勇于探索,掌握驾驭高危实验方法可能是获得优势的途径。


1968年,我和崔季平所在的两个组从所属研究室抽调出来合在一起,将随郭先生一起到绵阳地区工作。郭先生不幸于1968年12月5日因公殉职,从此我们永远失去聆听郭先生教诲的机会。



点击打开


内容摘自:

《科学家励志故事系列丛书.第一册》


丛书主编:任福君

本册主编:周大亚

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责任编辑:李双北


 • end • 

 往期推荐 

扎根大西北的院士“教书匠”

葛昌纯:材料报国的“工作狂”


/关注大美科学

/精彩实时呈现

大美科学
当科学遇见美学,了解最全面的人文社科,精彩传统文化。用最科学的态度,让文化之美闪耀光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