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俞鸿儒,生于江西省广丰县,气体动力学家。
1946年
考入同济大学数学系。
1949年
考入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
1953年
毕业留校任助教。
1956年
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攻读流体力学。
1963年
研究生毕业,留任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1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鸿儒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1956年初,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俞鸿儒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他报考时导师为钱伟长,报到后改为郭永怀指导。1957年3月报到以前,他在清华大学与力学所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当助教,郭永怀讲授流体力学。郭永怀非常重视实验,带领流体力学助教们到北航拜访陆士嘉先生并参观北航气动实验室。
年轻时的俞鸿儒(图片来源:“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如何“向科学进军”?自己能做什么?我都不清楚,就想到中国科学院看看。那时钱学森先生刚回国,我便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时郭永怀先生尚未回国,钱学森和钱伟长两位所长挂名为他招了五名研究生,报到时才知道我的导师是郭永怀先生。
——俞鸿儒口述:做科学研究,要走自己的路
郭永怀留影于去加拿大的邮轮上
图片来源:《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榜样篇》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56年10月,郭永怀返回祖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他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所(1964年2月改称九院)副所长、副院长,开始了“两弹”研制工作。同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殉职。
郭永怀证件照
图片来源:《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榜样篇》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1958年初,力学所成立激波管组,郭永怀将俞鸿儒和陈致英、范良藻三名研究生以及从北大分配来所的张德华、何永年等五人组成这个组,郭永怀指定俞鸿儒为组长。他和同事们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激波管,并于当年“八一”送进中南海向党中央献礼。
在力学所,俞鸿儒得以尽情沐浴在名家大师的春风中。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办公室在一起,俞鸿儒的办公室曾经在二人对面,因此跟钱学森有接触机会,并跟着二人去拜访前辈。
虽然未听说郭永怀当面表彰过人,但他却关怀着俞鸿儒。1959年群众掀起技术革新高潮,党中央要求中国科学院对其中最重要的十项做出评定。钱学森所长从院部领回超声波和涡旋管两项任务。俞鸿儒被指定作钱所长助手对涡旋管制冷进行评定。因任务紧迫,所长连夜向他布置工作。当他深夜从钱所长办公室出来时,等候在门外的郭永怀先生将几份涡旋管论文抽印本交给他,有力地支持他按期完成任务。
俞鸿儒在进行早期激波管实验时曾发生了几次事故,严重的一次把临时搭建的棚子都炸坏了。然而每次事故后他都未遭责难,反而得到安慰与鼓励。原来郭永怀已预先向党委和钱所长说清了情况。如果没有郭永怀的支持,这种实验是难以展开的。近水楼台,接受钱、郭两人影响,他深切感受到二人的科学精神和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此后科研实验再未发生严重事故,科研上也不断自我突破。
1962年初,广州科学大会期间,钱学森向钱令希提出把俞鸿儒留下来。作为交换条件,大连工学院到力学所挑选挑选一个年轻人。1962年9月,俞鸿儒调入力学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俞鸿儒一直很重视人才,以培养力学接班人为使命,曾于1990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牢牢铭记郭永怀先生的话:“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后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多位硕士和博士,成为学术精英和国家栋梁。他经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中科院人要有一种使命感,“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要从国家战略性、前瞻性、牵引性的角度分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隐藏的关键问题,为工业部门的实施打下基础。
俞鸿儒虽然年事已高,依然耕耘在科研第一线,孜孜不倦地探索,学术思想活跃,善于从战略角度理性地看问题,如前辈钱学森和郭永怀一样,不断开辟新的方向。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空气动力学学报》的副主编和顾问。这位慈爱善良的老人正在积极思考一个值得做得好题目并协助立项,在略显浮躁的科研环境下,让有志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塌心踏实地做好学问。他期待着钱学森的“工程科学”理念和“求实求是”的科研传统能够传承给更多年轻人。
师生情深
点击打开
内容摘自:
《科学家励志故事系列丛书.第一册》
丛书主编:任福君
本册主编:周大亚
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责任编辑:李双北
• end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