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全民免费医疗的北大教授包藏祸心,必须抓起来!

学术   2024-09-22 09:33   浙江  

近日,北京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李玲在“大湾区论坛”上的发言引起了广泛热议,其核心议题——免费医疗,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公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为何这一提议能如此触动人心?究其根本,它触及了普罗大众最朴素的诉求——健康与公平。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李玲教授的观点,却不难发现,其背后隐藏着诸多经不起推敲的逻辑与假设。

李玲教授的论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她认为国家每年在医疗上的巨额投入(据传为7万亿)本足以支撑全民免费医疗,甚至声称仅需8000亿便可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她援引多个国家的“免费医疗”制度作为例证,试图证明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第三,她批判中国医院盈利的现状,认为这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源。然而,仔细审视这些论点,不难发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关于“免费医疗”的定义与实践,李玲教授似乎过于理想化地简化了这一复杂的社会工程。她所提及的新加坡模式,实则是一个高度精细化管理的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免费”并非毫无代价,而是通过强制储蓄、保险制度及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共同支撑。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并非真正的“免费午餐”,而是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的结果。同样,印度和巴西的所谓“免费医疗”也远非尽善尽美。印度的免费医疗覆盖范围有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巴西则因高昂的税负和财政压力,导致医疗资源紧张,民众就医体验不佳。这些例子都说明,免费医疗并非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而是需要复杂的制度设计与长期的社会努力。

再来看李玲教授提出的8000亿预算方案。这一数字看似诱人,实则经不起细究。医疗体系的运行远非简单的药品采购与医疗服务提供,它涉及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设备维护等一系列开支。8000亿对于如此庞大的体系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更何况,李玲教授在计算时似乎忽略了医务人员薪酬、医院运营管理等关键成本,这无疑是其论点的一大软肋。

至于“全世界只有中国医院挣钱”的论断,则更是站不住脚。诚然,中国医院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医疗服务收入来维持运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承担社会责任或缺乏公益性。事实上,许多中国医院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援助等公益事业。此外,全球顶尖医院如梅奥诊所等,虽然其部分收入来源于捐赠和慈善资金,但它们同样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来获取收益。医疗行业的盈利性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普遍现象。

李玲教授的观点之所以能迅速引起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触及了公众对于医疗公平与正义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不应成为盲目追求免费医疗的借口。免费医疗听起来美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免费并不意味着无限供给,反而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现行的医疗体系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在保障民众基本医疗需求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医疗改革、实施集采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同时,针对医疗腐败等问题,政府也采取了严厉措施进行整治,以维护医疗行业的清正廉洁。

对于未来医疗体系的发展方向,我们不应盲目追求免费医疗这一看似美好的目标,而应着眼于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推进医疗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加强行业监管,打击医疗腐败等不正之风;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供给,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务实的作风来不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而对于那些打着“免费医疗”旗号、实则缺乏可行性的言论和方案,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审慎对待。毕竟,真正的医疗公平与正义不是靠空洞的口号和承诺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


张源的读书笔记
帮你获得申论作文高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