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即崇祯十六年正月,一封来自远方的信悄然抵达盛京,落在了祖大寿的手中。这封信并非出自友人之笔,而是由一名蒙古信使秘密送达。信中言辞犀利,字字锥心,尤其是那句“世承国恩,誓灭女真以报……存二心之臣,如何全身而退?只求富贵,反先殒命”,如同利刃直刺祖大寿的心房。
“存二心之臣”,这五个字如同重锤,击中了祖大寿的痛处。他,这位曾为大明王朝镇守东北边关的名将,在宁远之战与宁锦之战中屡建奇功,却也在命运的捉弄下两度易主。1631年,孤军奋战的他在绝境中降于皇太极;而后虽归明,却在松锦之战中再度兵败,于1642年被迫再次归降清朝。尽管名义上保留了“总兵”的头衔,实则已是无兵可带的空衔将军。然而,祖大寿的名望犹存,他在明军中的旧部遍布边关,这便成了皇太极利用他的筹码,让他执笔,向昔日的同袍写下一封封劝降信。
而这封回信,正是对他之前劝降尝试的回应。回信之人,竟是祖大寿一手抚养长大的外甥——吴三桂。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年轻将领,正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镇守宁远,成为满清入关的最大障碍。信中,吴三桂不仅严词拒绝,更对舅舅的降清之举表示了深深的不齿与失望,言辞之激烈,令人咋舌。
吴三桂,1608年出生于徽州,自幼随祖父迁居至山海关外的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出身将门的他,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其父吴襄亦是武将出身,对吴三桂寄予厚望,自幼严格要求。而吴三桂的母亲早逝后,吴襄续娶的妻子,正是祖大寿的妹妹,从此,吴三桂与祖大寿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三桂的成长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未满二十岁便中武举,随后跟随父亲和舅舅南征北战,从遵永大捷到邮马之战,从吴桥兵变到收复登州,吴三桂屡建奇功,年仅三十一岁便晋升为宁远团练总兵。在松锦之战中,他更是以少胜多,成功突围,稳住了大明在关外的最后防线。崇祯皇帝对他极为倚重,甚至在清军再次入关骚扰时,亲自宴请并赐予尚方宝剑以示勉励。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崛起,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1644年初春,吴三桂接到了崇祯皇帝的调令,命他放弃宁远,火速回京勤王。此时的李自成部队已攻陷太原,兵锋直指北京。吴三桂深知责任重大,尽管心中对放弃宁远百姓深感愧疚,但仍毅然率军踏上归途。然而,当他率领五十万军民,历经千辛万苦,即将抵达北京时,却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李自成已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吴三桂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第一条路,是继续效忠大明,但大明已亡,且南京朝廷远隔万里,音信不通,这条路显然已行不通。第二条路,是投降满清,但这对于与清军血战多年的吴三桂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选择。第三条路,则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这条路看似可行,毕竟李自成是汉人,且吴三桂与大顺军并无深仇大恨,加之家人皆在北京为李自成所控,投降似乎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在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发布了安民告示,宣布将率军归顺李自成。然而,就在大军即将抵达北京之际,吴三桂突然接到了来自北京的消息——家人被李自成军扣押,并遭到严刑逼供。愤怒与恐惧交织之下,吴三桂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全军掉头,火速返回山海关。
关于吴三桂突然反水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李自成进京后的“追赃”政策无疑加剧了吴三桂的恐慌与不满。李自成深知农民之苦,起义后以“免赋”为号召,深得民心。然而,在占领北京后,他未能及时调整政策,继续对明朝官员进行严厉的追赃,这一行为不仅激怒了官僚阶层,也让吴三桂等手握重兵的将领感到极度不安。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在军事部署上的轻敌与疏忽,为吴三桂的反水提供了契机。他未能充分认识到山海关的战略重要性,仅派遣降将唐通率八千人镇守,这无疑是对吴三桂的极大轻视。而当吴三桂决定反水时,李自成仍未能及时反应,甚至因轻信吴三桂的假意投降而放慢了行军速度,最终在山海关下遭遇了清军与吴军的联合夹击。
与此同时,多尔衮在收到吴三桂的“借兵”信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迅速集结兵马,日夜兼程赶往山海关。四月二十一日,清军抵达山海关外十里处安营扎寨,与吴三桂部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次日清晨,李自成发动总攻,双方激战一昼夜,吴军渐显不支。关键时刻,吴三桂亲自出关求援,多尔衮见时机成熟,下令清军三路出击,一举击溃大顺军。
此役之后,清军不仅占据了梦寐以求的山海关,更借此打开了入关的大门。而吴三桂则因这一战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从大明遗将转变为满清的平西王。然而,他的选择也让他背负了千古骂名,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吴三桂的一生充满了算计与抉择。他既非忠臣亦非叛将,而是一个在乱世中艰难求生的复杂人物。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量与权衡。在北京城破后,他本可随波逐流投降大顺或满清以求自保,但他却选择了更为复杂的道路——利用满清的力量打击李自成的同时又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种骑墙策略虽然让他在短期内获得了利益最大化但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满清入关后吴三桂凭借其军功被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一时风光无限。然而随着满清统治的稳固吴三桂的地位也逐渐受到威胁。最终康熙帝决定削藩吴三桂被迫起兵反叛然而他的“兴明讨虏”口号却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赢得民心与将士的支持。最终吴三桂在绝望中病逝其子孙也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吴三桂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充满了权力、欲望、背叛与忠诚的交织。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缩影。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史的更迭中吴三桂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选择与命运不仅影响了他自己更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