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兰,1907年生于河北通县。父亲是通县潞河中学的职员,为教育事业渡过一生。母亲是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的姐姐,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幼年受父亲的薰陶,从小憧憬着教育事业。1929年12月经李德全介绍与时任冯玉祥军校校长张岚峰结婚。1934年冯派张岚峰去日本早稻田大学上学,张志兰也随之东渡。张志兰目睹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受到启发。
1942年时的张志兰校长(美国·泰维聪提供照片)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暴发。张岚峰时任日伪和平救国军第一军军长,驻扎豫东一带。亳州是他的防地,侵亳日寇查封了美国教会,怀恩中学(是美国教会所办)也被迫解散,豫东一带学校停办,青年无处求学。1942年张岚峰接收了怀恩中学校址,办起了涡北中学,张志兰任校长。
1942年建的涡北中学大门,花园后是一座宝盒式的综合办公室。
在开办初期,张志兰为筹措经费,延聘教师,扩建校舍,购置图书仪器,经常奔波在外。学校日常工作,由教务、总务、训育三个处办理。每学期她数次来校检查,督促、总结教学事项。有时走进教室与同学谈心,她衣着俭朴,平易近人。在日伪占领区难得有这样一位热心办学的女教育家。她从北京、天津聘请来校教学的魏元信、靳铁山、侯敬川、高鹏秋等都是著名的教授学者。当时,有许多从京津取道亳县去大后方的教师,为其办学精神所感动,受聘留校任教。有愿去内地的知识分子,只要找到她,她千方百计地把他从亳县护送过境。如现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耳鼻喉专家江泗长和爱人吴幼霖。还有当时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李霁野教授等约几十人。
这座建于清宣统2年(1910)青砖铁皮房顶的灰楼,带地下室共3层,为美国传教士包士丕所建。1942年由涡北中学使用,地下室曾作过教室,一楼设有图书馆、物理、化学实验室,二楼是小礼堂,兼音乐教学楼,是学生每天课外活动场所。
涡北中学课程除语文、数学、英语、史地普通课程外,每周男生开展军训,农业常识,国术训练;女生开展家政课,学剪裁,刺绣,毛织,烹调和医药卫生知识。老师上课一心传授知识,不谈政治,仅隐晦曲折的向学生暗示。在校庆会上,学生演出宣传抗日话剧《京城俘虏》被日寇驻亳头头发现,提出抗议。校长张志兰予以搪塞,掩饰,才得罢休。
1942年涡北中学南院小学部和教师宿舍。
涡北中学有严明纪律,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设有图书馆,音乐室、化学、物理试验室,每到课外活动,同学们都踊进各自爱好的去处学习、试验。学生成立的有业余歌咏队,蓝排球队,各班有班刊,不定期举行各科学术比赛和刊出专栏。周末各班都举办文艺演出自己创作的节目。晨读,晚自习都是自觉的去学习读书。在那种特殊条件下,老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立志向上,学有所成,不少学子走出校门,远涉重洋。报效祖国成为栋梁之材。
这张照片拍于民国35年(1946),前排坐的是涡北中学北星少年篮球队员,中间盘腿坐者是训育主任、体育老师台赞良。50多年了上面人物仅能辨认,赵壁、陈家祯、周其良、武维义、蒋文渭、谭慰堂等同学。
涡北中学从1942年建校到1945年,四年间,开办了小学六个班,初中九个班,高中3个班,培育学生约千余人。
这是当时涡北中学学生着装,男生白衬衫蓝裤,女生短袖长衫。涡北中学每天都上早操,从照片上看当时男女同学统一着装,显得整齐。
1945年日寇投降,张志兰把学校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在一个雪花纷飞的严寒冬天,她离开了亳州。这几张照片是1985年一中校庆时,高淮清同学带来,经过翻拍,得以留存,仅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