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说 | 这部纪录片,让人笑破肚皮!

旅行   2025-01-24 10:15   安徽  

想了解西方艺术史,

但耐不下性子阅读专业书籍;

想鉴赏世界名画,

却又不了解作画背景;

纪录片收藏关注了许多,

却没有打开学习的动力;

……

小编要为受以上问题困扰的小伙伴

诚挚推荐一部搞笑艺术小短剧


 ▼


《奇趣美术馆》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4的纪录片,

由法国著名喜剧演员化身画中人物,

在正经搞笑的台词和表演中

科普作品和画家的相关信息,

展现名画背后的奇闻异事,

解答观众的疑惑(还有槽点)。



第一季一共介绍了十幅画,

每幅画三集的分量从多个角度大开脑洞,

在科普知识的同时也对静止的画作

进行了全新的动态演绎。



魔性十分的BGM,

还原度极高的画面,

两分钟的简短剧情,

等个泡面的功夫就刷一遍,

也难怪好多人高喊:

不够看啊!



一本正经的科普


想必很多见过这幅画的人
都和小编一样有深深的困惑:
为什么他们看上去如此严肃?
这样压抑的画风
连画中人自己都忍不住吐槽对方,
“真是受够了你整天板着脸!”


男主人公委屈.jpg
"我没板着脸,他们就是这么画的我。"
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劳动的农民,
代表的是艰辛的生活。


因为二九经济危机的影响,
人们生活困苦艰难,
所以才这样不苟言笑。
在三言两语中
就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交代清楚。



各种画派的风格特征,
放弃书本上的死记硬背,
这次让你轻松get。
还有这幅野兽派画家
安德烈·德兰的经典作品
《哈勒昆和皮埃罗》


野兽派就是闻起来像野兽?
不不不,这位穿着小丑装的兄dei,
别再为你的懒惰找借口啦。


野兽派跟气味可没关系,
而是在色彩上做文章。
用鲜艳而分明的颜色作画,
颜色之间互不混合,没有渐变,
这样大胆而热情的作画方式
就是野兽派的风格特征。


还有这幅印象派莫奈的《温室里》



在画中男女主人公的闲聊对话里,
也带出了印象派的风格介绍:
捕捉瞬间。


这样特别的解释方式,
是不是特别简单易懂呢?


毫不客气的吐槽

既然由画中人来讲画,
那么牢骚和吐槽肯定是必须的。


蒙娜丽莎厌烦了每天微笑面对游客,
一成不变独来独往的无聊生活,
申请要换个环境。


她觉得《最后的晚餐》就不错,
十四个人一起多热闹,
反正还是达芬奇的画。


可惜《最后的晚餐》在米兰,
而《蒙娜丽莎》在巴黎,
换不了。
她威胁经纪人要遵循法国的传统:罢工,
可惜被实力劝退。
好气哦,但是还是要保持微笑!


这幅《德加和伊瓦李斯特·德瓦莱何纳》
是画家德加本人和朋友的画像。



因为朋友伊瓦李斯特·德瓦莱何纳的名字
既拗口又特别长,
占据了展览文字说明板大部分地方。
画家德加本人忍不住抱怨:
在我的自画像里,
你为什么比我更抢眼?


早知道当初就画路易·塔尔,
这样加上画家名字,
德加说的就更多一点。


哈哈哈
如此斤斤计较名字的字数真是可爱呢!


这幅画的作者是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里特,
他的创作总是挑战着观众对于现实的认知。
他在画面上所营造的世界,
让人兴趣盎然的同时也感到惊异。

这幅《情人Ⅲ》描绘了一对亲密的情侣,
但是男人只有一个头没有身体,
长此以往,男人不禁怨气满满:
观众来看情人,
却只看到一个孤零零的头在空中漂着。
(这话有点吓人......)


观众肯定会质疑:
一颗头怎么满足他的伴侣?
因此把他看作是一个无用的人。



这幅《镶木地板刨工》
或许也可以称为《工作的社畜》


在作画的1875年,
这些工人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
休假是什么东东,
完全没听说过。



然而100多年过去了,
画上最右边的小哥与时俱进,
不但每周只工作35小时,
还享受了调休和带薪假。

另外两位苦力小伙伴开心地表示
终于可以早点下班了,
但所谓的“加班费”
又让他们继续投身工作中。


真“社畜”日常

//////////

《奇趣美术馆》这部剧的特别之处在于
在事实之上的大胆演绎,
更像是基于名画本身的戏剧创作。
而来源就是观众自身对画作的不同感受。
艺术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或许只隔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最后贴心放上观看地址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




来 源 | 博物馆 看展览
编 辑 | 馆妹儿
审 核 |  chen
亳州市博物馆 | 
 期待与你相遇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下方二维码


亳州市博物馆
展示亳州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文物形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