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魁明,号瑞庭(别号瞎虎),是亳州五马镇张娄村人,生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幼年家境贫寒,十五岁那年因患眼疾,医治无效,致使双目失明。年轻的他失去了劳动能力,悲痛和苦恼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找慰藉,学点技艺,借以养家糊口,托人买了一支洞箫。起初一窍不通,还怕吵闹周围邻居,他带着洞箫,独自摸到儿时玩耍的庄北河堤上。早起五更,夜到三更,冬去春来,慢慢地摸索了一些吹奏方法。盲人学艺,又无师指教,困难重重。但是,他凭着热情和毅力,终于克服了困难,找到了门径。他耳听心记,一个小调都要练习几百遍。听说哪里逢会唱戏、办喜事,他都要跟别人一道去听,并把听到的曲调记在心里,回家练习演奏。
在他二十岁那年,家乡遭了水灾,生活无着,就带着妻儿到处流浪。他吹着洞箫,沿街乞食,并借以倾诉内心的痛苦。在漫长而酸辛的日子里,他编了一些曲调,如《小花场》、《小寡妇上坟》、《哭表婶》、《哭干娘》等。《小花场》是他的代表作,是以地方民歌为基础创作出来的一支曲子,苍凉悲壮、哀惋动人,声声掩抑,字字有情,淋漓尽致的倾吐了他自己,也是倾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
1948年亳州解放,张魁明在土改时分得土地和牲畜,结束了乞讨生活。
还是那支箫,但吹出来的不再是凄苦之音,而是翻身的喜悦之情。这期间,他创作了《喜临门》、《百鸟朝凤》、《双拜堂》等曲调。《百鸟朝凤》是一支传统曲牌,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穿插了人们喜爱的各种鸟鸣。
他还善于模拟各种声音,模拟豫剧《南阳关》的演奏,角色的唱、念、白,乐器的配合,无不层次清晰,维妙维肖,正像群众称赞的那样:“远听一台戏,近看一支箫”。他演奏的《过马队》,开始马蹄声隐约可闻,接着声音由小到大,只听号声嘹亮,马蹄踏踏。还夹杂着马的嘶鸣声,各种声音,同时并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哭表婶》演奏中,既有悲从中来亲人的号啕,也有出于应酬的远亲的假哭。同时,还有请人节哀的劝告。专家们认为:“他用洞箫吹出了应有的声音,扩大了箫的音色范围。”
张魁明除洞箫外,还擅长吹笛子和拉坠胡。在坠胡演奏中,如果断了一根弦而又来不及接换的话,他能用一根弦拉出同样的曲调,被人们誉为“绝招”。
1956年他参加了亳县举办的音乐舞蹈汇演大会。《喜临门》获得个人演奏奖。1957年1月5日在合肥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的洞箫独奏获得优秀节目奖和特别演出奖。《安徽日报》以“竹笛飞出百鸟音”为题,对他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与蚌埠市笛子演奏家尹明山被誉为安徽省民间音乐的“二绝”。汇演结束后,他留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任教师和省文工团任演员。同年三月,他被选为安徽省代表团成员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演出的洞箫曲目,在大会上受到专家的好评。在汇演期间他还和尹明山一起,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对他们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59年7月,毛主席和刘少奇在湖北视察,他应召又去武汉为毛主席、刘少奇同志演出。
张魁明先生因病于1961年10月24日逝世,终于53岁。他创作的曲调,虽经安徽省文化厅指派的音乐教师冯玉术、方龙、上海民族乐团路××、安徽省艺校王家山等同志记谱整理,但因“十年动乱”,他的技艺再没有人去总结,吹奏技巧也无人继承,这是很可惜的。
文中照片我于1956年春天,亳县举办民间文艺汇演期间,他在县文化馆院中演练时所拍。当时拍摄的还有吹箫、吹笛、拉胡琴等镜头。后来在“文革”期间,凡含有封、资、修为内容的照片,全部被毁。这是后来在清理其他照片档案中,发现这张已变霉的底片,经整理才保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