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交流社群
添加微信:Buddha_Research
(备注信息:公众号读者)
Q:FDA批准薄荷醇产品对美国新型烟草市场有何影响?
A:FDA批准薄荷醇产品对美国新型烟草市场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这些批准的产品全是烟草公司生产的封闭式产品,没有开放式或油类产品。其次,薄荷醇在传统烟草中使用较多,其被批准表明不会对烟草制品使用带来不利影响。这一批准具有风向标作用,表明薄荷醇产品在科学数据支持下对市场有利。
Q:FDA批准薄荷醇产品对全球新型烟草市场有何影响?
A:FDA的批准将对全球新型烟草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由于政策波动,电子烟产业发展受限,但薄荷醇产品的批准将促进全球市场的规范化。特别是对中国市场,可能会放松对国标烟的审定,促进规范性企业的发展。此外,欧洲、俄罗斯等国家在修订政策时也会考虑美国FDA的引领作用。
Q:FDA是否有可能放开其他口味的电子烟产品?
A:FDA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机构,其批准基于科学数据。薄荷醇产品的批准主要因为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较弱。如果能解决青少年危害问题,其他口味的产品在科学角度上没有重大危害时,可能会被放开。但这需要人脸识别、身份识别等技术的支持,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较低。
Q:目前全球电子烟的整体出货情况如何?
A:全球电子烟市场增速放缓,但仍保持正增长,增速可能低于10%。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主要问题在于电子烟企业的供应链和销售策略。中国作为电子烟最大产业基地,却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结构性分化明显,规范化、品牌化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更能受益。例如,英国品牌IVG和美国某企业在市场上表现突出,显示出好的产品和规范化企业能够取得成功。
Q:目前全球电子烟市场中,灰色市场与规范市场的比例如何?
A:电子烟市场自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灰色和不规范的市场。在美国,基本上90%以上的一次性电子烟产品存在不规范问题,尽管通过FDA的PMTA码可以正规进口,但大部分违背了州和联邦的口味禁令,因此美国市场上约有60%-70%的产品属于灰色市场。欧洲市场相对友好,但由于监管越来越严格,不规范产品也占到60%左右。东南亚市场绝大部分电子烟是通过灰色途径进入的。总体来看,全球电子烟市场中,灰色市场占比约为60%,规范市场占比约为40%。
Q:电子烟市场的增长预期如何?
A:电子烟市场预计将保持个位数左右的增长,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千亿级别。每年的出货量大约为50亿支,但其中绝大多数市场仍偏向灰色市场。
Q:美国目前对电子烟的执法力度如何?欧洲在讨论进口味烟的政策现状如何?
A:美国在年初查封了很多烟油,并出台了必须输入FDA申请码才能进行海关申报的规定。虽然市场端的执法并不严苛,但从三月份到现在,被查扣的几率很小,物流价格也开始回落。我们期待FDA和州层面能够对电子烟进行更严格的监管。欧洲方面,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成为先锋,禁止两毫升一次性烟,对欧盟的冲击较大。欧洲的监管要严于美国,新政策可能会扩大到更多国家,但彻底禁掉灰色市场不太乐观,执法力度偏弱。
Q:棉芯电子烟是否会替代陶瓷芯电子烟?
A:目前,电子烟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棉芯和陶瓷芯各有优劣。带屏电子烟解决了电量和油量焦虑,但棉芯不适合可视化油量。陶瓷芯在大口数中存在漏油和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雾化技术,棉芯和陶瓷芯各自的技术也会有所升级,目前棉芯在大口数电子烟中占主导地位,但陶瓷芯技术也在不断变革。
Q:美国放开薄荷醇电子烟后,能否拉回市场用户?
A:短期内影响有限,但长期来看,放开薄荷醇电子烟有利于市场发展。薄荷醇主要增加凉味和苦味,难以增加果味。批准薄荷醇产品后,其他类似产品也会陆续批准,几家烟草公司共同施压,有助于抑制非法和灰色市场,促进合法合规产品的发展。
Q:合法产品和灰色市场产品在价格上有何差异?
A:通过合规渠道进入的产品需要交税,价格上没有明显差异,但灰色市场产品通过隐瞒信息等手段,可能享受较低的税收和其他便利。例如,在马来西亚,电子烟合法但灰色市场产品价格与合法产品基本一致,但灰色市场产品的税收较低,享受了一些税收和其他便利。因此,合法产品在正常竞争中劣于灰色渠道产品。
Q: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全球小烟制造方面的壁垒?
A:整体来看,制造端可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如果产品通过了美国FDA的审核,那么制造端就具备了明显的门槛。其次,欧洲的TPD认证和英国的UKMHRA认证相对容易申请,因此对制造端的影响较小。如果国际上采用类似美国的制度,不仅对产品,还有对生产制造端的要求,那么制造端的门槛会越来越明显。在中国,国标烟只批了一部分企业能够生产和制造,这也形成了门槛。技术端方面,有些企业在物化新技术、结构端技术和ID端技术上有优势,这些技术形成了门槛。普通的代工端门槛较低,大公司和小公司都能做,只要品质管控得当,差别不大。最后,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提高了制造端的门槛,自动化设备不仅效率高,还能降低制造成本。
Q:制造端的自动化设备对行业有什么影响?
A:自动化设备的引入确实提高了制造端的门槛。自动化设备不仅效率高,还能降低制造成本。例如,两毫升的烟蛋,自动化企业的报价仅为两块钱。这种设备优势使得制造端的成本优势明显。
Q:目前小烟的制造环节主要由中国主导吗?
A:目前确实是这样,但已经有对外转移的趋势。例如,在马来西亚有两个厂,五条自动化产线,早已开始布局。这表明制造环节逐渐有对外迁移的趋势。
Q:制造环节对外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A:迁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价格,而是为了分散供应。行业内并不太介意成本的提升,更多是考虑供应链的分散化。
Q:为什么选择在东南亚和埃及等地建立工厂?
A:在东南亚选择马来西亚是因为它对整个东盟和东南亚的辐射能力较强;在埃及则可以辐射到中东、非洲和欧洲。这些地区的工厂不仅能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还能享受较低的关税和税收优惠。
Q:海外市场对电子烟和CBD产品的需求有什么特点?
A:海外市场对电子烟和CBD产品有个性化需求,例如在美国和欧洲,消费者希望产品具有个性化的设计,这导致了对UV打印机等DIY类型产品的需求增加。
Q:大公司在供应链选择上有哪些考量?
A:大公司会寻找最稳定、最优的供应链体系和价格,以确保供应链的可靠性和
成本效益。
Q:中长期来看,电子烟市场的灰色产品比例会如何变化?
A:随着中国和海外市场监管的逐步加强,合规的产品和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灰色产品的比例在60%以上,但预计未来会下降到30%以下。
Q:美国和英国海关对一次性电子烟的监管有什么变化?
A:最近,美国和英国海关对一次性电子烟的比例和规范程度的要求在提升。美国的海关监管能力很强,联合执法时能有效监管电子烟产品。FDA的权威性在州层面上有所削弱,多个州开始自行制定相关规定。
Q:美国有多少个州已经独立判定电子烟的合规销售?
A:目前大约有十七个州已经独立判定电子烟的合规销售,这些州的法规允许特定口味的电子烟继续在市场上流通,例如加州允许特定口味的电子烟销售。
Q:美国市场上新型烟草产品的合规情况如何?
A:在美国市场上,新型烟草产品的合规情况较为复杂。目前,约有60%-70%的市场处于灰色地带,只有约40%的产品是合规的。然而,这40%中的大部分产品虽然申请了FDA的PMTA认证,但最终能否通过审核仍未确定。在审核期间,这些产品可以销售,但未来大部分可能无法在美国市场销售。如果严格按照FDA和海关的管控标准,实际合规的产品比例不会超过20%。
Q:FDA对新型烟草产品的监管政策如何?
A:FDA对新型烟草产品的监管政策较为严格,但执行力度相对较弱。FDA的政策执行存在不一致性,例如批准了NJOY但否决了JUUL。此外,美国的联邦与州政策存在分割,导致整体监管较为复杂。近期,从海关到FDA的一系列动作显示出监管方向可能有所变化。
Q:美国各州对新型烟草产品的黑市情况如何?
A:由于美国部分州对新型烟草产品的容忍度较高,黑市占比反而较低。容忍度的提高导致黑市活动减少。
Q:目前电子烟的增速如何?烟油的增长情况又是怎样的?
A:电子烟的增速大约在个位数左右。虽然单支电子烟的口数增加了,但整体销量并未显著提升。烟油的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开放式烟杆不再重复购买,而一颗蛋可以抽5到6次。过去两三年,烟油的增长速度较好于烟杆,预计未来这种趋势会继续。
Q:欧洲的TPD监管规范对烟油油仓的大小有何限制?
A:欧洲和英国一直采用两毫升的油仓限制。为了应对这种限制,市场上出现了二合一、四合一等产品,实际上增加了油仓容量。此外,还有一些产品采用泵油方式来增加使用量。未来注油方式可能会逐渐提升,目前约有20-30%的产品可注油。
Q:国内及马来西亚的烟油企业增长情况如何?
A:烟油企业的增长预计将达到两位数。
Q:未来电子烟品牌格局将如何发展?
A:品牌建设需要规规矩矩地走,遵守税收和渠道规则。那些试图打擦边球的品牌将难以持续发展。传统烟草品牌由于其稳健的市场策略和合规性,仍然占据优势。未来,品牌的价值将取决于其是否遵守规范路径。
Q:中国传统烟草的国际化进展如何?
A:中国烟草在国际化方面有积极的期待。中烟国际作为中国烟草的海外资产管理机构,未来可能会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加强国际渠道建设。中国烟草在国际化过程中将逐步获得政策倾斜和支持。
Q:电子烟屏幕和MEMS技术的未来发展如何?
A:电子烟屏幕在一次性产品上作用有限,但在可换弹式产品上作用会逐渐显现。MEMS技术虽然成本较高,但在智能化和烟油控制方面有优势,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尚未成为主流。
Q:加热不燃烧技术在国内的推广进度如何?
A:加热不燃烧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可能会更加滞后,预计今年出台的可能性较低。主要原因是反腐力度加大和海外资产整理的影响。
Q:未来新烟草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A:新烟草行业未来将逐步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公司将受益。中烟国际化进程将加快,传统烟草公司将逐步向新兴烟草领域转型。
加热不燃烧技术仍需等待政策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