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起源于劳动,最初的歌谣多为劳动歌谣。童谣作为歌谣的一种,其产生同样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通过歌谣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传授知识。
历史记载:中国最早的童谣记载可以追溯到《列子》中的《康衢童谣》,这是圣人尧在微服私访时听到的孩子们唱的歌谣。此后,历代典籍中都有关于童谣的记载,如《国语·郑语》中的童谣等。
童谣最初是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流传开来的。儿童以其天真无邪的无心之言充当着语言的载体,使得童谣在儿童间口口相传,逐渐流传开来。
在古代,童谣因其独特的传播性,常被作为政治舆论营造的工具,而在明代之后,童谣逐渐回归其作为儿童娱乐教育的本质。
夏日的傍晚,夕阳如同熔金般洒落在你家院子前的老槐树下,给那片小小的空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纱。
在这样一个充满怀旧色彩的画面里,你和几个小伙伴围成了一个圈,正兴奋地准备着跳皮筋的游戏。皮筋是由两根长长的橡胶带连接而成,一端系在一棵老槐树上,另一端则由两个小伙伴紧紧拽着,根据游戏的需要调整高度。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随着《马兰谣》那熟悉而欢快的旋律响起,你们的游戏正式开始。你作为第一个跳者,轻巧地迈进皮筋中央,按照歌谣的节奏,灵活地跳跃、转身、勾脚,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自然流畅。皮筋在你们的脚下仿佛有了生命,随着歌谣的节拍上下翻飞,而你们就像是一群快乐的小精灵,在这方寸之间尽情释放着童年的欢乐。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随着歌谣的推进,皮筋的高度也逐渐提升,挑战也随之加大。但你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每当有人成功跳过一个新的高度,都会引来一阵欢呼和掌声,那份成就感和喜悦,至今仍让你难以忘怀。然而谁能想到这首童谣背后却隐藏着大国崛起的秘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外部势力的封锁与打压让年轻的共和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核武器,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马兰,位于新疆罗布泊荒漠中的名字,原本只是一片荒凉之地,这里,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基地,无数科研人员在这里挥洒汗水,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马兰谣》中的“小皮球”,实际上是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一种生动比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外形类似球形,因此被称为“小皮球”。
而“架脚踢”,则形象地描述了原子弹的引爆方式,当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引爆方式并非空投引爆而是放置在一座102米高的铁塔上进行塔爆试验。
马兰开花 二十一,则是对核试验成功的一种生动描绘。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成功爆炸,这一壮举,不仅打破了外部势力的核垄断,也为中国赢得了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如同马兰花在荒漠中绽放,象征着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到来。其中“二十一”,指的是 马兰地基第 21 实验基地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则是指当时两个分信箱的号码。
《马兰谣》不仅仅是一首童谣,它更是一部微型的史诗,记录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它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如今,当我们再次唱起这首童谣时,心中不禁涌起对那段历史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憧憬。愿这首《马兰谣》永远传唱下去,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