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必须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经过百年探索实践,已经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基础、实践发展基础、中华文化基础和学术研究基础。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应着眼其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功能、特色优势,从历史形成、结构主体、根本性质、显著特征、政治规范、理论依据、文化底蕴、功能作用、独特优势、运行机制、力量支撑、重要价值等方面归纳概括,深刻揭示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要把握政治性、注重完整性、坚持科学性,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功能;特色优势
2021 年 5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充分说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着力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什么要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内涵是什么?如何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准确把握。
一、深化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随着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成立而确立的。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为什么要提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个命题?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推进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创新的需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理论上不断总结、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确立了多党合作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长期战略、基本格局和重要功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揭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从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上作了界定。进入 21 世纪,江泽民概括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提出衡量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标准,明确其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增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胡锦涛提出,“通过丰富民主形式、创新民主内容,努力建设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体现充分发扬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丰富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推进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并从代表利益、目标一致、科学决策三个方面对“新在哪里”作出了深刻阐释,开辟了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境界。这些重要论述,都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创新。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是在深入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深刻论述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功能、特色优势进行的全面总结、概括和提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和话语表达的集成创新。
(二)加强新时代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指导的需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是实践,是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现其历史使命服务的,其功能、作用、优势的发挥也要靠实践来体现。这个实践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有序实践。历史证明,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或出现偏差,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弯路、受挫折,甚至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反右派斗争出现严重扩大化错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出现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理论上的探索。毛泽东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奠基者,就多党合作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精辟论述,初步构建了多党合作的理论体系,最经典的是:“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多党合作的理论依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明确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方针,奠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必须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合作就不能维持下去。”这是多党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民主党派不是‘一根头发的功劳’,从他们背后联系的人们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这是对民主党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阐释。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才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以巩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从“理论体系”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阐释。同样,在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应从“理论体系”上作出系统阐释。由于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指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理论不可能停留在某个时期,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党的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又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不同领导人的相关论述,是综合概括各个历史时期、各位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论述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所以,加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指导,必须构建综合概括各个历史时期、各位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论述而形成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扩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内外影响的需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 75 年来,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独特优势,并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国内外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不知道民主党派,不了解多党合作,不认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国际社会不是理直气壮地宣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阐释其深刻内涵和鲜明特色,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把我国政党制度归于一党制或一党制的亚类型。近些年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变,但一些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仍然是知之不多、知之不明、知之不深。特别是国际社会的接受度不高,有的在论述政党制度时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予以“忽略”;有的认为既要和平过渡到公开、有竞争力的政体,又要保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事实上无此路可走”;有的还具有明显敌意,如美国学者阿龙 • 弗里德伯格就指出,“美国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中国国内加速推动一场革命(尽管是和平性质的革命),从而扫除中国的一党专政政权,代之以一个自由民主政体”。这种状况的存在,政治偏见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也与我们没有用国际社会听得懂、能接受的话语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讲明白、说清楚有关系。2007 年和 2021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先后发布《中国的政党制度》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对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却缺乏从道理、学理、哲理上系统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论著。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是要用符合科学理论、符合学术规范、符合大众理解水平、符合国际传播的话语,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功能、特色优势讲清说透,使国内外政界、理论界、学术界和民众能够了解、理解和认知,也便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世界政治文明大花园中别具风采。
(四)推进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科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明确要求,“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中华文化等特色学科”。学科和教学之本在教材,目前,中央和省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虽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课程,有党的领导人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有专家学者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可资参阅,有的社院还组织编写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读本,但尚未形成统一、权威、通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教材。社会主义学院的科研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相关题目,有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编写形成统一、权威、通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教材的科学依据和坚实基础,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科研工作也将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科研和教学之魂在创新,但它不是刻意出新、人为标新,而是有所本、有所据,是在坚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性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制度生机活力基础上的守正创新。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科研和教学创新的基石,也开拓了科研和教学创新的空间。毫无疑问,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对社会主义学院的相关学科建设必将起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明确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内涵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是空中楼阁、沙上建塔,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演绎、逻辑推理,而是需要坚实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立不住、行不远。而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最基本的就是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功能、特色优势,从道理、学理和哲理上说清楚、讲明白。
(一)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前提基础
第一,理论创新基础。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前提在于守正。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理论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江泽民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胡锦涛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这些既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话语素材,更是基本依据和重要遵循。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才能有正确方向和旺盛活力。
第二,实践发展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根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探索、确立到发展、完善已经过长达百年的实践,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受艰难困苦磨炼、历经曲折,又战胜风险挑战、屡创辉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多党合作的历史画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发展的丰富经历,无论是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还是曲折发展和历经磨难,都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丰富资源,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扎实可靠、丰富多采的事实依据和思想启迪,从而形成对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其实质就是对这些规律性认识的揭示、阐释和体现,因此,只有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才能具有牢靠的基础和支撑。
第三,中华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等超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与统一战线、政党合作、民主政治的精髓融会贯通,成为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精神滋养。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具有深厚的底气和底蕴,在世界政治文明中展现中国风采。
第四,学术研究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命题后,研究热潮持续升温。而把统一战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纳入国家社科基金和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党校、高校、社院、社科院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断加入,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为社会科学、政治学等学术研究的重要话题和热门课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开展的专题研究,广度和深度并进、开拓与创新同行,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文章和文集,取得了丰硕成果。1991 年至 2023 年 1 月,CNKI 共收录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论文 639 篇。这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也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众智。《淮南子 • 主术训》曾指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只有充分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才能切实做到集思广益、众智成城。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第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形成。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条件和发展过程。任何政党制度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性质、特点和优势都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联系在一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于近代中国由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历史跨越之中,它不是对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继承,不是对西方政党制度的模仿,也不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照搬,而是从中国土壤中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这个历史过程,深刻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内生性、原创性的政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是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
第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主体。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部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应结构的状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主体构成,是一与多的有机结合,也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在多党合作中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民主党派具有组织独立、政治自由、法律地位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多党合作中发挥合作者的主体作用。这样一个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第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性质。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性质。政党制度与政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承载着阶级的历史使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是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它代表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利益,致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形式,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制度机制,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这个根本性质,决定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恪守的政治原则和前进方向。
第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它是政党制度的性质、结构所决定的特有属性,也是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江泽民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概括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习近平总书记从“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着共同目标奋斗”“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个方面作了深刻阐释。其要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长期进行政党合作是核心要义,在共同奋斗中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是内在要求。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所在,也是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
第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规范。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合作形成的政治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合作性政党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既要不断凝聚政治共识,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又要有共同恪守的政治规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六条,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团结奋斗中形成的政治共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新时代多党合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依据。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政党联合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道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工人阶级实现历史使命、消灭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壮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其阶级使命的重要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根本指针和重要遵循。立足中国国情和多党合作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用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方向和路径。
第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底蕴。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基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坚持、发展和完善,在新时代继续探索前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予深刻的启示。
第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作用。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政治发展中的潜能和效能。《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对此作了概括,主要是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政治参与,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政权的基础;利益表达,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协调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整合,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形成高度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力;民主监督,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互相监督,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维护稳定,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避免了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更迭,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此,还可以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新型政党制度实践,进一步作出丰富和完善。
第九,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优越于其他政党制度的实际效果,是制度效能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独特优势,也是一种比较优势。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后的社会实践来看,它能够凝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国家团结稳定的坚实基础,助力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2021 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概括了“四性”,即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这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所在。
第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体制和机制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功能作用的依托和保障。围绕致力共同事业和实现人民民主“两大主题”,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多党合作中具有“双重角色”,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者,是参政党。形成了两种合作形式和运行轨道,即政治上合作,主要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政权中合作,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成员,经过法定程序,成为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人员,在人大、政府、司法监察机关进行合作共事。它既体现了多党合作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也是全面发挥多党合作制度功能的重要保障。
第十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力量支撑。主要解析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动能构成。动能源于主体,力量在于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存在发展为基本前提,其功能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水平。中国共产党把党的建设作为重要法宝,“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把协助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使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从而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不断加强,形成协同共进的强大合力。
第十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价值。主要解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贡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创造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类型,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创造了一个新的执政和参政方式,即一党执政和多党参政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政党关系,即长期共存、和谐相处;创造了一个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即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辅相成;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治理方式,即促进和实现共同治理、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共赢治理。这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所在。
三、把握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特点是事物的特有属性,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最基本的就是必须把握、体现和反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性质和特点,这既是重要前提,也是内在要求。否则,这个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不准确、不恰当,就立不住、站不稳,就难以在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西文明互鉴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把握政治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全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和“新型”是其两个基本的政治规定性。“社会主义”是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它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而不是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它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而不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上;它是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的,而不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新型”是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超越。它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当家作主为要旨,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依归,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制度保障;它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为致力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具有政治上的一致性,是合作性的政党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它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平台,通过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广泛凝聚政治共识,充分汲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智慧,优化和完善党的政策决策,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总之,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体现这个性质和特点。一是深刻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即它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和巨大优越性,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二是深刻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即它是为最广大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和制度保障;三是深刻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阶级性,即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履行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可以交流互鉴,但不能混淆等同;它具有普遍性意义,但不是所谓的“普世价值”“通用模式”和“终极形式”。
(二)注重完整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完整的基本要求就是内容全面、不能缺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应当包含的东西、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个也不能少。比如,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确立过程中形成的有代表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的提炼和升华,必须包括所有方面,既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有专家学者;既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党外人士;既有当代的相关重要论述,也有古代的思想资源,缺了哪一个、哪一方面,都将影响其完整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我们已从历史形成、结构主体、根本性质、显著特征、政治规范、理论依据、文化底蕴、功能作用、独特优势、运行机制、力量支撑、重要价值 12 个方面作了分析归纳,是否全面、恰当,还需要深入研究,力求无遗漏和缺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包括理论和话语两个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必须根据各自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体系,如果只有理论没有话语,或只有话语没有理论,亦或把两者混同一起,都不符合完整性的要求。
(三)坚持科学性
所谓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真实、本质的反映,容不得半点虚假、编造和随意。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一个总结、概括、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努力形成一个符合事物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它的根本要求就是科学态度、求是精神、符合逻辑。否则,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建不起来,即使构建起来也没有多大价值。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社会实践为依据和标准。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在特定的历史过程、实践发展中进行探索总结、分析论证和抽象概括,而不能从理论出发,以理论分析理论、由理论证明理论、用理论构建理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但它仅是方向、原则、方法的指引,并不能代替理论和话语构建的本身,以及衡量、判断、论证的结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从而形成概念、建立范畴、构建体系。所谓求是精神,就是努力探索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过程,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在构建中确定基本性质、找出内在联系、探索发展规律。它的要旨是着力求是,而不是刻意求新。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但这个创新不能凭主观愿望,必须建立在求是的基础上,而且只有找到内在联系、获得规律性认识,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为新而新的刻意求新,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往往会脱离实事求是,求出来的新也不是真正的新、有价值的新,更不是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所谓符合逻辑,就是在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构建中,一定要符合思维形态和规律。理论体系不是杂乱无章的概念堆积,也不是互不搭界的观点拼凑,而是一个符合思维形态和规律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因此,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逻辑严密、符合规范,正确地抽象、判断和推理,从而形成概念、建立范畴、构建体系。逻辑主要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态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它是几千年来人类对于思维规律的最基本的把握方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通过这种逻辑方法,人们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思考、说话、推理、论证牢牢建立在既定的前提之上,而且可以从既定的前提,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确定无疑的结论。但它也有其自身不能克服的局限性,难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因此,在把握形式逻辑的基础上,还要掌握辩证逻辑,其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将辩证法概括为三大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逻辑是根本的思维方式,是研究问题必须具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学习掌握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使我们的研究和构建符合思维形态和规律,才能真正构建出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来源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作者张献生,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原副秘书长。)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