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家、舞蹈教育家、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团长、一级编剧应志琪,2024年9月25日10时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4岁。
应志琪,女,浙江宁波人,1950年9月出生,1963年8月入伍,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学员,福州军区文工团歌舞团团员,福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队歌舞队队员,福州军区政治部歌舞团舞蹈队团员、九分队副分队长、队长,福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南京军区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创作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歌舞团二级编剧、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副团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团长等职。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08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
应志琪在舞蹈领域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包括舞蹈作品《小城雨巷》《石头·女人》《那一片芦荡》《太湖美》《春风又绿》《望穿秋水》《豆蔻年华》《战决口》《青春河》,舞剧《牡丹亭》等,还曾担任《军旗飞扬》《绿色如歌》《使命、士兵》《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的歌声多么嘹亮》等多场大型综艺歌舞晚会总导演。
本刊刊发的应志琪舞蹈作品评论
应志琪的舞蹈艺术创作强调从生活出发,以“情”字贯穿始终,表达崇高的生命情怀。
创作于2004年的舞蹈作品《小城雨巷》,由应志琪、吴凝担任编导,在当代中国舞蹈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印记,荣获第八届全军文艺汇演编导一等奖,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评奖编导金奖、作品银奖,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观众最喜爱的节目歌舞类一等奖。有学者评价,取材于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的舞蹈作品《小城雨巷》,保留和深化了诗歌中那些人性化的、具有诗性特征的情绪元素,借助了诗歌《雨巷》的情绪通道,展现了一个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诗性世界。在不断变化着的时空里,少女们通过出门撑伞、提裙过桥、甩水收伞、在天放晴时把伞夹在胳膊下行走等看似通常和琐屑的动作,准确而细腻地表达了她们喜雨、避雨,在雨中欢闹和嬉戏的种种感觉,让我们在身临其境的欣赏中,感受生命的节奏和韵律,读出一个人格化的、甚而是女性般柔美的江南。
《小城雨巷》
舞蹈《石头·女人》由应志琪与杨昭信联合创作于1998年,荣获第三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舞蹈创作一等奖,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评奖编导银奖、表演铜奖。应志琪与杨昭信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曾两下福建惠安体验生活,与惠安女朝夕相处,《石头·女人》可视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典范之作。有学者评价,编导抓住了石头和女人这一主题,以舞蹈的魅力向观众诉说了福建惠安女对生活、对命运的热望与抗争。从作品中,可以看到编导充满哲思、饱含激情的舞蹈语汇和调度安排。舞蹈中颇具戏剧性的设计是在一缕红光的映照下,音乐突然变得喜庆欢快起来,一支迎亲的队伍穿场而过,这与后来出现的新媳妇抱着婴儿回娘家的场面一样,是编导独具匠心的暗示——隐喻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颂扬着惠安女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坚韧品质。
《石头·女人》
在与军人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中,应志琪的艺术创作也是那样细腻且感人,她以女性视角温柔地刻画着军人生活中温情的一面。作品《那一片芦荡》是一部抗战题材的舞蹈作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常熟沙家浜的一段往事。编导在创作这部作品前,专程深入新四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体验、采风、搜集素材。有学者评价,编导将芦苇组成了一个温柔强大的母性土地,士兵则组成了一个坚强不屈的雄性军团……人民养育军队、军队离不开人民,创作者抓住军民血肉相连、唇齿相依、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主题,并将之形象传神地树立在舞台上。
《那一片芦荡》
如今,应志琪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艺术精神始终影响着我们。她的创作不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视野,更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执著追求。她的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探索艺术世界的旅程,让我们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始终能够感受到她的陪伴与支持。虽然她的身影已不在,但她的灵魂与智慧将永远与我们同在,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谨以此文,送别敬爱的应志琪老师,一路走好!
转自舞蹈杂志